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客体化理论认为,对女性身体的关注会导致对其能力、热情和道德等社会属性评价的降低,然而以往研究缺乏直接证据。本研究以5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眼动仪考察了对泳装图片和非泳装图片人物聪明程度评价过程中的眼动特征,结果发现:相比非泳装图片,被试对泳装图片人物的聪明程度评分更低;相比非泳装图片,被试对泳装图片人物胸部的注视点更多,注视时间和首次注视时间更长,对面孔的注视时间和首次注视时间更短。眼动特征表明,对泳装图片社会感知过程中存在客体化注视,直接且直观地支持了客体化理论。  相似文献   

2.
采用眼动记录技术,考察不同背景音对中文篇章阅读和词汇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安静和白噪音背景相比,无关言语背景下的总阅读时间更长、阅读速度更慢、注视次数更多、平均眼跳幅度更小。(2)不同背景音下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无显著差异,而无关言语背景下的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时间较白噪音条件下的更长。结果表明,无关言语干扰了读者的阅读过程,其语义成分和声学特征变化是干扰产生的重要原因;这种干扰体现在词汇加工中的语义整合阶段。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词图匹配材料为学习材料,以“大多数人选择的情况”为社会性线索,通过分析行为表现和眼动指标,探讨了社会性线索对内隐和外显元认知监控的影响。结果显示:(1)第一次信心判断时,外显信心判断显著高估,内隐信心判断较为准确。第二次信心判断时,在线索一致条件下,外显信心判断等级显著高于内隐信心判断。(2)在提供社会性线索阶段和第二次再认阶段,与线索一致条件相比,线索不一致条件下被提示项的注视时间更短,而未提示项的注视时间更长,且个体改变选择的次数显著增多。结果表明:内隐和外显元认知监测存在分离,内隐监测的准确性更高,外显监测受社会性线索的影响更大;而内隐和外显的元认知控制受社会性线索的影响趋同。  相似文献   

4.
品德语词的内隐记忆发展研究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湘萍  徐媛  李冰 《心理科学》2002,25(5):555-557,579
实验采用内隐记忆加工分离(再认型)程序设计,考察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年龄组被试对道德词、不道德词、中性词三类语词的内隐与外显记忆成绩,结果发现:对不道德词的记忆具有更强的内隐性特征;中学生确实处于道德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或者转折阶段;道德认知的内隐研究应成为道德心理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iView X-RED眼动仪,分两个实验来考察自我-他人危机决策的信息加工过程的差异。实验一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探讨自我-他人危机决策的信息加工过程,结果表明:为自我决策组的平均阅读时间、平均注视时间、平均注视次数、平均凝视时间、平均回视次数都显著高于为他人决策组。实验二采用2(任务框架:积极,消极)x2(决策者角色:为自我、为他人)混合实验设计,结果表明:在积极框架下,为自我决策组平均阅读时间、平均注视时间、平均注视次数、平均凝视时间、平均回视次数显著高于为他人决策组;在消极框架下,两个组没有显著差异。总体表现为,自我-他人危机决策的信息加工过程存在差异,且受任务框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点探测任务"实验范式,选取29名大学生被试,用眼动仪记录被试观察情绪图片的眼动轨迹,考察高、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内部加工机制。结果表明:低自尊个体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总注视时间显著短于高自尊个体,即低自尊个体缺乏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对负性情绪图片不存在注意警觉和注意维持,存在注意回避;高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的总注视时间显著长于正性情绪图片,即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索大学生恋爱决策中的内隐和外显线索的偏好差异。研究一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出大学生在恋爱决策中关注的十四条线索,并让38名男性和52名女性大学生对这些线索进行重要性评分,从而比较不同性别的被试在线索重要性上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品行、个人修养、性格、职业、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和学历这些线索上有显著差异;研究二分别选取了男性和女性大学生最为关注的前八条线索,并通过眼动仪探索被试进行恋爱决策时的内隐线索排序,与通过自陈问卷获得的外显线索排序进行比较,旨在探索被试的内隐与外显线索的重要性排序差异。研究二采用恋爱6个月以上关系稳定的眼动被试群体。结果显示,对于不同性别的被试,其内隐与外显条件下在某些线索重要性方面的排序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被试的平均注视时间排序和对线索重要性排序在某些线索上也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性别的被试对某些线索上的平均瞳孔大小排序上也和内隐线索重要性的排序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吴捷  苏娟 《心理科学》2019,(2):329-334
本研究通过增加组成图片的图形数量和改变目标图形的特征,考察老年人和大学生在比较视觉搜索任务中的眼动特点和图形特征加工的优先性。结果表明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在比较视觉搜索过程中总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增加,平均眼跳幅度减少,对目标刺激的注视时间增加。老年人和青年人在目标刺激的注视过程中都表现出图形维度数量的优先性,即表现为颜色和形状都不同的目标刺激注视时间最短,颜色不同和形状不同的目标刺激在注视时间上差异不显著。说明老年人在比较视觉搜索过程中存在认知老化,在图形特征加工的优先性上结果和青年人一致,以上结果与年龄和研究任务有关。  相似文献   

9.
元分析表明道德许可效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了直接检验这种效应作为认知偏差是否影响道德信息预期推理,本研究结合眼动追踪技术,比较了高/低善良被试在启动积极道德自我前后,阅读道德主题故事结果句的差异。阅读速度的眼动指标表明,启动主效应显著,积极道德结果的预期显著减弱,消极道德结果的预期显著增强,而且善良特质不能抑制这些倾向。这表明启动积极道德自我,会导致道德材料阅读加工速度产生许可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眼动技术,操纵词类型和熟悉性来探讨汉语新词的词汇化程度。结果发现,新词在眼动早期、晚期加工指标上和词汇词没有显著差异;相比低熟悉新词,高熟悉新词在凝视时间、回视时间及总注视时间上加工时间更短。研究表明部分新词已达到与《现代汉语词典》中词汇词词汇化程度的相同水平,新词与词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熟悉性在新词词汇化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采用双选择oddball范式,探索不同类型的道德违反事件的时程加工特点。结果发现,不同类型道德违反事件在P2成分上未出现明显差异。在N2成分上,所有道德违反事件和中性事件差异显著,且涉及性的道德违反的波幅大于涉及身体伤害和诚信的道德违反事件。在P300和晚期正成分上,只有涉及性的道德违反事件和中性事件出现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领域的道德违反事件在早期阶段可能存有共同的加工机制,而在后期的加工阶段中开始出现分离趋势。  相似文献   

12.
吴鹏  刘华山 《心理学报》2014,46(8):1192-1207
目前道德心理学中存在对道德推理作用的质疑, 这一质疑源自哲学领域的著名争论。从经典道德心理学理论来说, 道德推理应该是道德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但新近的观点则否定这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通过文献搜索与检查, 获得了50项研究和83个独立效应量, 共包含16738名被试。检验表明发表偏差不会影响元分析的结果, 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是准确的。通过随机效应模型的元分析表明, 道德推理与道德的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 与不道德的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调节效应分析表明, 道德推理测量工具的类型会影响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被试年龄阶段会影响道德推理与不道德行为的关系。这些结果肯定了道德推理的作用, 也强调了研究过程中要关注测量工具的类型, 指出了需要开发更全面的道德推理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3.
道德判断形成的机制一直存在争议,许多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来探索诸因素对道德判断的影响,这有助于理清不同因素的作用,但却难以构建道德判断形成的理论框架。文章系统性地回顾和总结了道德判断形成的五个经典理论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并结合实证研究的成果梳理了道德判断形成中理性、情绪、认知、直觉和推理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构建了以直觉和推理为基本路径,基于规则的认知和情绪为调节因素的道德判断形成的理论框架。现有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在该框架下均可以的得到较好的解释。同时,根据该框架,建议未来的实证研究中应当注重对影响因素的分类以及对实验情景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A new dopaminergic regulation hypothesis is proposed based on two experiments exploring eye-movement effects. In the 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EMDR) and Saccade-Induced Retrieval Enhancement (SIRE) domains, eye-movement mechanisms are mainly studied with explicit measures. Here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asures of emotion and memory for positive and negative pictures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eye movements or fixation in extreme right-handers. Eye movements enhanced explicit recognition predominantly for negative pictures. The absence of implicit repetition priming in both experiments supported a dissociation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Motivational eye-movement effects emerged but implicit and explicit affect remained unchanged. Experiment 2 revealed, after initial freezing to negative pictures, an acceleration, particularly of approach responses. Eye movements are postulated to foster approach towards negative memories, and promote, though dopaminergic pathways from the Superior Colliculus, enhanced explicit memory and active emotion regulation, primarily in persons with a collateralization of eye and dopamine dominance.  相似文献   

15.
记忆心理学领域大量研究证实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ERP分离,且内隐记忆相比外显记忆在记忆容量、保持时间及稳定性上均有优势。实验记录了15名被试在内隐记忆任务与外显记忆任务中形象图标和抽象图标的行为及ERP数据。结果表明:内隐记忆中,形象图标的行为和300~500ms顶区差异波的启动量均显著高于抽象图标外显记忆中,形象图标的外显记忆正确率显著高于抽象图标,而反应时无显著差异; 300500ms额区的差异波,形象图标显著负向于抽象图标,而500800ms顶区的晚成分差异波两者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形象图标在浅加工下进行无意识记忆具有明显的优势。形象图标与抽象图标在图形化界面语言的使用中一直存在争论,通过实验在行为指标与脑电生理指标上提供了量化证据。  相似文献   

16.
This essay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immorality, an issue that has largely been understudied in anthropology. It examines two types of immoral behavior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drawing on cases widely agreed upon by ordinary people to be morally wrong. Next, it analyzes moral experiences and moral sentiments among individuals who either were victims of immoral acts or recalled their own feelings of being immoral. Ethnographic evidence shows that immorality tends to be intuitive and emotional in actual social actions but in recollections of moral experiences it is reflected upon with rational reasoning and justification. Immorality is essentially the violation of the social, which may explain why ordinary people use immorality to define and defend their social behavior in everyday life. The recent emphasis on moral reasoning and ethical choice in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moralities has overlooked the social in the moral as well as the role of moral sentiments and intuitions in social actions.  相似文献   

17.
通过4个实验考察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理解中的映射机制和特征。实验1采用空间Stroop范式,发现被试判断完道德词后,对判断随后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字母的反应时的差异不显著,没有发现词汇类型对空间位置的影响。实验2采用有意识迫选法,要求被试出声读出屏幕中央的道德词后,对屏幕上方或下方的希腊语非词进行二择一迫选,发现被试读出道德词后倾向于选择屏幕上方的非词,读出不道德词后倾向于选择屏幕下方的非词。实验3仍采用Stroop范式,发现被试做出空间"上"的判断后,对随后道德词的词义判断反应时显著快于不道德词,做出空间"下"的判断后,对不道德词的反应时显著快于道德词。实验4探讨空间位置是否会对判断人物的道德性产生影响,结果发现被试倾向于认为屏幕上方的人物是道德的,而屏幕下方的人物是不道德的。4个实验的结果表明,在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理解中,映射的方式是灵活的、双向的,既可以由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也可以由目标域向始源域映射,但两个方向上的映射力量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8.
以228名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倾向性道德敏感问卷(MDSQ)以及其它有关量表考察其内隐与外显倾向性道德敏感的关系及其预测变量。结果表明:男生比女生表现出在倾向性道德敏感上更高的内隐效应, 而女生则在外显倾向性道德敏感的移情内疚、移情烦扰等因子上得分高于男生, 在惩罚倾向因子上低于男生;大学生被试的外显、内隐倾向性道德敏感没有显著相关;自我监控、道德态度强度均能在不同程度上预测内隐与外显倾向性道德敏感的关系, 自我监控的预测作用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