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CiteSpace对空间隐喻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中国对于空间隐喻的研究始于1999年,经历了起步探索期、爆发期,现进入平稳深化期; 学科分布以语言学为主,文学与心理学为辅; 多数研究者更倾向单次独立研究而缺少持续与合作研究,仅构成一个作者群,另外也有一些小合作团队,只局限于两人合作,合作力量较弱; 各机构之间合作缺乏; 研究热点集中于空间隐喻、隐喻、认知、意象图式、空间、映射汉语、隐喻拓展等,近年来转向了概念隐喻、道德、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和具身认知,且具身认知持续至今; 空间隐喻研究主要围绕空间隐喻、认知语言学、意向图式、方位词、映射、隐喻、认知和具身认知这八个主题开展。由此可知,未来的研究中可扩展学科范围、加强各作者和各单位之间的合作、探索其他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0~2021年发表的阅读眼动研究相关文献为原始数据,使用CiteSpace进行计量分析,可视化呈现阅读眼动研究在近20年以来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主要结果发现:(1)共被引聚类分析和时间进程图谱分析表明E-Z读者模型和SWIFT模型是当前主流的眼动控制模型,同时在R语言中使用线性混合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已经成为阅读眼动研究的常用方法;(2)关键词和引文激增分析表明近几年预测性研究的激增性最强,说明预测性可能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国内外慢性病经济毒性研究领域现状与热点,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知网近10年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美国发文量居于首位,我国排名第2;国外机构合作较紧密,国内多为独立状态;该领域作者合作较少,仅核心作者存在合作;国内聚焦老年人、农村、乙型肝炎、医疗费用等;国外聚焦成年人、照护者、慢性肾病、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等。与国外相比,我国慢性病经济毒性研究起步晚,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照护者体系,聚焦个人或家庭系统,剖析慢性病及其治疗带来的财务冲击,减少经济毒性对慢性病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在心理委员胜任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高校433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相关分析显示,心理委员胜任力与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呈现显著负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心理委员胜任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效应显著,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在心理委员胜任力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中介作用均显著,且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结论:心理委员胜任力既可以直接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又可以分别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中外医患关系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对1992年~2019年中国知网数据库2 331篇中文核心以上的文献、1983年~2019年web of science 8 656篇外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国外医患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和荷兰,刊发相关论文超过50篇的国外期刊共计16种;我国相关论文发文量、核心期刊数量和基金资助排名均不高;中外医患研究均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我国医患研究热点为民事纠纷、医患关系、患者,国外为医患关系、患医关系、全科医学。国外的热点研究成果,为我国医患关系改进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思路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李峰  朱彬钰  辛涛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7):1128-1138
本文使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Ⅱ对1998~2011年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心理测量学文献进行分析,对最有影响力的文献及其聚类进行了描述,发现十五年来心理测量学的知识基础包括IRT的算法与模型拓展、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念效度、测验信度、项目功能差异、IRT的维度检验五个部分,并对其研究轨迹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公共服务体系,有着公共服务体系具有的基本特征:普惠性、公平性和动态性。同时,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体系的功能是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科学化,营造和谐的社会心态。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立足我国国情,注重以下方面:党政集中统一领导、针对性的心理服务内容、多元化的心理服务载体、专兼职互补的心理服务队伍、循序渐进的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已经成为包括医学教育在内的各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为了阐明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中的发展趋势,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2013—2022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文献270篇。从发文量、国家和地区、研究机构、作者、发表杂志、引文情况、关键词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从2018年开始相关论文呈明显增长趋势,Mayo Clinic(梅奥诊所)成为全球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Friedman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团体;JAMA成为最高被引杂志;近年医学教育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医学影像及虚拟手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生心理适应性的研究与实验课题,是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九五”规划立项课题。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历经多次改革,学生立足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自获知识能力,但改革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为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在学校教学上要提倡教学民主,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心理应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激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重大影响,生理应激研究和心理应激研究都表明,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应激的状态下,会造成身心的损害。中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心理波动十分显著,对各种应激的承受能力也处于逐渐发展过程之中,在面对各种紧张性生活事件时,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应激反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为了更  相似文献   

11.
心理统计学教学中,不同的统计方法常常是独立教学,致使学生不易理解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事实上,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都可以统一到一般线性模型的框架下,而结构方程是对这个框架的最一般化的描述,且结构方程路径图是呈现这个框架的形象工具。因此,本文尝试用路径图的方式来呈现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统计方法,并将结构方程分析结果与传统分析结果进行对照,帮助学生建立一般线性模型上位概念,将以往孤立的统计方法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大学生学校心理环境的结构并进行问卷编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现状分析和专家讨论形成问卷初始结构。在两次试测后,以262名大学生为正式样本进行因素分析、信效度分析和多元概化理论分析。结果:大学生学校心理环境结构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集体活动、专业发展、资源和制度与秩序六个因素。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六因素模型和二阶因子模型拟合度均良好。结论:大学生学校心理环境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可以作为大学生学校心理环境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3.
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文章基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的内容分析,总结提炼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亟需研究的四个心理学主题:①不同社会群体间一体感的建构与促进; ②特殊社会行为主体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设计; ③重点群体多元需求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配套数据库的建设; ④关键群体中核心团队建设与管理的时空特征。同时基于全面深化改革中各层级变量逻辑关系的解析,提出相关心理学研究需以不同社会行为主体需求尊重与自觉培育为实践准则,群体断层融合及其与心智共享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为理论指导,在方法上要充分重视案例研究、事件系统理论、定性对比分析(QCA)的优势发掘和整合。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人格词汇学假设,探索中国人敬畏特质的心理结构。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开放式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建立39个词汇的敬畏特质词汇表。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编制了包含24个词汇的中国人敬畏特质词汇评定问卷。结果表明:(1)中国人的敬畏特质是一个包括谨慎、尊重、谦卑、欣赏的四维结构;(2)编制的中国人敬畏特质词汇评定问卷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还原主义是主导心理学研究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原则。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世界是分层的梯级系统,可以通过已知的、低层级的事物或理论来解释与说明未知的、高层级的事物或理论。实证的科学心理学在自己的起步的阶段,曾经把物理学当成了自己的榜样,当成了自己的标准。心理学在解说人的心理行为的过程中,就把心理行为的规律归结为物理主义的规律。生物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或行为主要受人的生物因素所决定,人类的社会行为、人格乃至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决定于这些个体、群体、种族或人种的生物因素。还原论与还原方法既有联系又存在着质的差别。还原论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其合理的地方。这也就可以区分出所谓的物理主义的还原,化学分析的还原、生物决定的还原、生理机制的还原、社会决定的还原、文化制约的还原,等等。在表面上看,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主义是一种简单化的或简约化的研究处理。但是,在深层上看,心理学研究却借助于还原论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框架。并且,这也是将各自不同学科的相关的探索转换成为了心理学的学术性资源。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素养干预的有效性,以及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对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研究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结果表明:1.基于网络教育的干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心理健康素养,进而促进专业心理求助意愿,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但是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2.心理健康素养可以通过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分别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感,且专业求助意愿和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素养和幸福感之间起着完全链式中介作用。总的来说,心理健康素养的有效提升不仅可以改善专业心理求助意愿,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能增添生活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对梁漱溟心理学思想的研究中始终存在以下问题:西方心理学框架的束缚,思想与生活实践的分离,思想演变历程的忽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新的研究视野。工夫论具有“知行合一”的特质,其中思想与行动融合无间,而且具备动态展现的条件; 梁漱溟有丰富工夫实践,且与他的心理学思想有不可分离的联系。这些使工夫论作为研究视野契合于梁漱溟的心理学思想成为可能,并使之有别于既有的心理学史和本土心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心理危机是一种失调的心理状态。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及生活事件的影响,容易产生各类心理危机,如不能及时发现并实施帮助,会增加心理障碍与疾病的发病率。因此,需要在探索青少年心理危机生成机制的基础上,对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青少年开展各项心理功能和特征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情绪不稳定的人格特征、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等内在特质以及生活事件、童年受虐待的经历以及家庭环境等外在因素,是青少年心理危机的重要预测因素,焦虑情绪则可作为危机的重要预警指标。这些结果可帮助了解危机发生的机制和影响危机发生的因素,为青少年危机的预警和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