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问卷法对57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完美主义与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关系,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时间管理倾向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积极完美主义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学业拖延,消极完美主义与学业拖延呈显著正相关;(2)时间管理倾向在积极完美主义与学业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时间管理倾向对大学生学业拖延的预测受到个体自尊水平的调节,相比于低自尊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高自尊大学生学业拖延的预测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并检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的作用,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网络成瘾问卷对重庆市409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亲和母亲均存在三种潜在教养类型,即积极型、混合型和消极型;(2)与父母混合型教养类型相比,父母积极型教养类型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3)以父母混合型教养类型作为参照组,适应性和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父母积极型教养类型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中介作用,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父母消极型教养类型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家庭功能在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973名中学生被试完成基本人口学问卷、网络成瘾量表、人格五因素问卷、家庭功能评定量表。结果:(1)人格特征可以显著预测网络成瘾。其中,情绪性人格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责任心、宜人性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2)家庭功能在情绪性、责任心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宜人性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在治疗中,可针对网络成瘾者的家庭功能进行积极干预,从而减轻其成瘾症状。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选取武汉市492名大学生为被试,以问卷方式测量了大学生中庸思维、同伴冲突以及网络成瘾。结果显示:(1)中庸思维与同伴冲突、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同伴冲突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2)同伴冲突在中庸思维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之中起中介作用;(3)性别对中介路径“中庸思维→同伴冲突→网络成瘾”的前半段路径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对于男性,中庸思维可以负向预测同伴冲突;对于女性,中庸思维不能预测同伴冲突。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同伴冲突中介中庸思维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但是,中庸思维与同伴冲突的负向联系只存在于男性之中。  相似文献   

5.
基于抑郁的基因-环境研究范式,以30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负性生活事件、网络成瘾与大学生抑郁两两显著相关;(2)网络成瘾在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 5-HTR1A基因rs749098多态性在该中介模型的直接路径和中介后半段起调节效应,具体表现为,相比携带C/G和G/G基因型个体,C/C基因型个体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的负向预测更强,且携带C/C基因型的个体,即使是低水平的网络成瘾的都表现出更高的抑郁情况,而在高水平的网络成瘾的情况下三种基因型都表现出高水平的抑郁。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探讨主观幸福感和人生意义在职业倦怠对心理生活质量影响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心理生活质量评价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人生意义感量表”对广东省581名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施调查。结果表明:(1)中小幼教师职业倦怠、主观幸福感、人生意义和心理生活质量两两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中小幼教师职业倦怠能显著负向预测心理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生活质量、人生意义; 人生意义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生活质量;(3)主观幸福感与人生意义在职业倦怠对中小幼教师心理生活质量影响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成立。  相似文献   

7.
以465名男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网络游戏中的竞争、合作、沉醉感和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网络游戏中的竞争、合作、沉醉感和网络游戏成瘾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游戏中的竞争除了可以直接对网络成瘾产生正向影响,还可以通过沉醉感的中介作用对网络成瘾产生正向影响,沉醉感在竞争与网络成瘾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网络游戏中的合作对沉醉感没有影响,对网络游戏成瘾有负向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分层整群取样的方法,在北京市九所中学共抽取3766名中学生,要求以匿名方式填写Buchnan等人的亲子亲密度量表、雷雳等人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和Asher等人的儿童孤独量表,考察青少年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孤独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结果发现:(1)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11.2%,且男生的网络成瘾率显著高于女生的成瘾率;重点中学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率显著低于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2)中学生的亲子关系与自身的孤独感、网络成瘾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中学生的孤独感与自身的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3)父子关系不仅可以直接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程度,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青少年的孤独感进而间接地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而母子关系只通过影响青少年的孤独感间接地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总之,孤独感在中学生父子关系影响自身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母子关系影响自身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青少年手机依赖、学业倦怠、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作用机制,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初中生学习倦怠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SCL-90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对黑龙江、天津、山东、河南、江西8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以及河南省2所初中、2所高中的中学生共1191名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1)手机依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学业倦怠在手机依赖和心理健康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消极应对方式调节了手机依赖通过学业倦怠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中介作用的后半段路径,相对于低消极应对的青少年,中介作用在高消极应对的青少年中更显著。该研究结果对维护和促进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自我控制、学习倦怠在压力知觉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序列中介效应,运用压力知觉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学习倦怠量表和手机成瘾量表对94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 压力知觉与手机成瘾呈显著正相关;(2) 自我控制在压力知觉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3)学习倦怠在压力知觉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4) 压力知觉通过自我控制和学习倦怠的序列中介作用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36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和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考察网络社会支持在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总平均分显著低于中等临界值,而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社会支持的总平均分显著高于中等临界值。(2)现实利他行为、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网络社会支持在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关系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4)网络社会支持对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又具有调节作用,现实利他行为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在高网络社会支持的个体中要比低网络社会支持的个体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从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间关系的分歧出发,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型,考察网络社交倾向的调节作用及强迫性网络使用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网络同一性实验量表、自我同一性实验问卷以及强迫性网络使用量表对275名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1)网络社交倾向对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对于线下社交倾向的大学生,网络同一性实验对自我同一性有消极预测作用;但对于线上社交倾向的大学生,中等程度的网络同一性实验会积极预测自我同一性的发展;(2)强迫性网络使用在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总之,网络同一性实验整体上不利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但若把握好"度"也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三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测量了800名高三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心理资本、 学业成就状况.结果发现:(1)父母情感温暖与心理资本各维度、 学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否认拒绝与心理资本各维度、 学业成就呈显著负相关;父母亲过度保护和心理资本各维度、学业成就呈显著负相关;(2)心理资本各维度(除韧性外)和...  相似文献   

14.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the interpersonal behavior of others can support or thwart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influence the well-being of students. Furthermore,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has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academic field. However, no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need-supportive and need-thwarting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using the SDT theoretical framework) on internet addiction, academic engag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For this reas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others’ behaviors that supported or thwarted their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cademic engagement and the impact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through two studies. In the first study, 889 students (age: M?=?20.26, SD?=?3.16),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imensionality of the Italian vers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Behaviour Questionnaire (IBQ) and the reliability, convergent and concurrent validity. In the second study, 515 students (age: M?=?20.26, SD?=?3.16) were tested to investigate the mediating role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others’ behaviors that supported or thwarted their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academic engagement and the impact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results of the first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Italian version of the IBQ shows goo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talian context. The results of the second study confirmed the mediating role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academic engagement as mediators between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need-thwarting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大学生压力性生活事件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以及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领悟社会支持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采用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文版基本心理需要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6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压力性生活事件与网络游戏成瘾显著正相关.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起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大学生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社会支持在其中所起的中介效应,本研究采用特质移情量表、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和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对5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整体特质移情能力较高,且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其所获得的网络社会支持总体状况良好,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网络利他行为处于中等水平,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大学生特质移情和网络社会支持均显著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3)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其中,网络社会支持的两个分维度情感支持和友伴支持在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高中学生羞怯、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及其年级差异。方法:以中学生羞怯量表、同伴依恋量表以及学校适应量表为研究工具,从潍坊市两所高中抽取12个班共计605名高中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1)高中生羞怯与同伴依恋、学校适应呈显著负相关; 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2)同伴依恋在高中生羞怯和学校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同伴依恋在高一学生中中介作用显著,而在高二和高三学生中,这种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