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近年来,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个体认知过程中的情境因素已逐渐成为具身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众多的具身认知研究开始探究何种情境才能有效地启动具身效应。个体的身体感知或者身体动作的变化会对其知觉、情绪等高级心理过程产生无意识的具身效应,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显示大脑的运动皮层在这一系列的高级心理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具身社会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从认知神经机制的层面剖析身体动作如何影响个体对人与环境的理解和互动,以及从方法论的角度上思考目前具身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典认知研究的步履维艰,认知研究逐渐显示出具身化的特点。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代表,它强调身体在认知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身体对认知有限制、分配和调节作用,并具有与经典认知不同的运动观。近年来研究者们以实验手段力求为具身认知的存在提供证据,着力考察认知与身体感知运动状态的相互影响。具身认知理论在认知构建、生态效度等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但目前具身认知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具身认知理论是目前认知科学领域中最新的研究范式和取向, 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依赖于感知和动作系统, 强调身体在认知中发挥重要作用。具身语言理解则认为, 身体、动作和知觉系统在语言认知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在简要回顾具身语言理解的相关理论如索引假设、浸入式经历者框架、语言神经理论的基础上, 重点从语言理解的四个层面的实证研究, 即音位、单词、句子、语篇, 证实具身语言理解的观点。未来的研究应该着眼于用具身认知观点来解释更高级的抽象语言表征, 具身单词、句子、语篇的具体表征形式, 并利用具身语言认知的观点进行认知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认知和环境是和谐的统一体。以该理论为基础的具身学习认为,身体不是学习过程的无关因素或障碍因素,身体是学习的主体,身体活动的参与在塑造学习者的思维、判断及记忆等心智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已有一定数量的实证研究发现,身体活动能够显著提供语言习得、数学学习等学业成绩,提供学生在同伴中的社会地位。将来,可基于具身认知的角度,采用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跨学科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探讨具身学习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6.
面对身体与心灵的二元论困境,具身认知观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身体,并致力于将身体改造为一种具有超越能力的新的身体。但是,当根据一条纵向线索将具身认知观划分为温和的具身认知观和激进的具身认知观之后,上述新的身体在纵向上就呈现为两种身体样态。而且,通过对这两种身体样态的批判性反思,最终可以发现,具身认知观当前所实现出来的身体,与其说超越了二元论,不如说在二元论的思考框架下最大程度地强化了传统身体。 相似文献
7.
8.
作为现代认知科学的新兴研究范式,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对于身体是什么以及身体如何影响认知等问题,有关各方的研究者却都未能给予很好的说明。佛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藉由禅修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基于身体方案的"准"具身认知的素材;其"心色不二"的蕴积身体观,"根"、"尘"、"识"相互缘起的认知观以及独到的"第一人称研究方法"(禅观)等,对于当前具身认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虹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23,44(5):1-6
身体是认知的主体和发生场,身体决定认知。患者具身认知是患者的身体在疾病状态下、诊疗环境里、病程进展中的认知活动。患者具身认知图式是患者具身认知知识单元的组织结构和表征方式,是揭示、分析和解决患者认识问题的方法学进路。病况情境因素、疾病进展恐惧、患者疾病性质、患者人格特质、患者性别差异、患者身体活动、患者认知重评、患者认知行为等,是患者具身认知图式的知识单元。患者具身感受、情绪、认知和行为的交互作用是患者具身认知图式的工作机制,体现着患者具身认知与多因素关联的整体结构。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由于第一代认知科学存在着身心剥离的缺憾,具身化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主要特征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且得到了来自神经科学领域的支持。随着研究的深入,具身学派提出,社会认知是否也应是具身的。现有研究发现具身性对个体评价、反应速度、言语理解、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不小的作用。但上述以身体模拟为主的证据仍不足以证明社会认知是具身的,具身学派还需解决诸如明确具身的定义、实验论证、明显区别于传统认知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生成认知是具身认知思潮中的一个新取向。它主张认知是通过身体活动“生成的” (enacted)。认知的起点不是一个怎样精确表征世界的信息加工问题, 而是行动者在情境中怎样利用知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认知不是通过精确的心理表征“恢复”世界, 而是通过知觉引导的行动“生成”或“造就”一个自己的世界。认知是具身的行动, 认知结构形成于经常和反复出现的感觉运动模式, 与身体构造和身体活动具有深刻连续性。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对生成认知具有深刻影响。同时, 詹姆斯、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哲学对于实践行动的强调也深刻影响了生成认知。这种认知观强调了“行动”对心智的意义, 引发许多争议, 也促进了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具身心理治疗是以身体心理治疗、舞动治疗为代表的,理论上契合具身认知观点、实践中注重身体作用的一种当代心理治疗取向。它将\"身体\"与\"躯体\"区分开来,赋予身体解剖学的、感觉运动的、认知的与嵌入环境等不同层面的意义。当前,已有不少研究证实身体有助于改善治疗关系,促进来访者认知、情绪的改变,并发展出一系列注重身体内外感知、姿势或运动的非言语治疗技术。具身心理治疗重构了身体在治疗过程中的概念与角色,发展了新的技术,是传统心理治疗的有益补充;但也存在实证证据不足、理论框架尚未完全整合、容易过分强调身体作用等问题。今后需自觉整合其他治疗流派、开发独特的核心技术,推进循证的具身心理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3个实验, 考察具身模拟在汉语肢体动作动词理解中的作用。实验1考察在整字启动下具身模拟对运动通道中箭头方向判断的影响, 发现理解肢体动作动词在运动通道中存在着动作-汉字相容效应, 汉字的具身方向与箭头方向一致促进被试对箭头方向的判断。实验2考察在整字启动下具身经验对视觉通道中字母位置判断的影响, 发现理解肢体动作动词在视觉通道中存在着动作-汉字相容效应, 汉字的具身方位与字母方位一致促进对字母方位的识别。实验3采用义符启动范式考察义符与整字的具身模拟, 发现理解汉语肢体动作动词不仅在整字层次上存在着具身模拟, 在部件层次上也存在着具身模拟。义符在汉字加工中期被激活了, 并且持续到加工晚期。整个研究表明, 汉语肢体动作动词理解是一个跨通道的具身模拟过程, 具身模拟在汉语肢体动作动词的理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婴儿对他人动作意图的正确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有利于婴儿根据他人意图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更好的社会互动.婴儿的这种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根源,对自身的社会反应、心理理论以及语言理解都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婴儿是如何获得这种能力的呢?经验论认为是学习的结果,但目的论则认为是婴儿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两种理论都获得了一些实证支持,目前还没有一致结论.这类研究对具身认知、身心关系的探讨有一定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具身”是当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其基本涵义是指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经典认知科学主张“非具身”, 认为认知是一种信息的表征与加工, 从本质上讲与承载它的身体无关。“弱具身”强调了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 但是却保留了认知的计算和表征功能。“强具身”则极力主张认知是被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活动塑造出来的, 身体的特殊细节造就了认知的特殊性。在怎样理解“具身”方面, 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从本文作者的观点来看, 具身的性质和特征表现在4个方面:(1)身体参与了认知, 影响了思维、判断、态度和情绪等心智过程。(2)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知觉依赖于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活动, 身体的活动影响着关于客观世界表象的形成。(3)意义源于身体, 抽象的意义有着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的基础。(4)身体的不同倾向于造就不同的思维和认识方式。有关具身的研究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心理学产生冲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