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的轉变     
作者认为目前已掌握了一种逻辑方法,它使传统的哲学体系(被称作“形而上学”)间的争论成为不必要的,传统的哲学争论已到结束之时。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哲学的转变”。这个所谓“转变”实质上就是把传统的哲学问题,也就是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宣布为没有意义而加以取消。即不再认为哲学是一种世界现,而把它降低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现将其主要论点提要如下: “我确信我们正处在哲学底最彻底的和最后的转变之中,……即哲学体系间的无结果的争论已到结束之时。……现在已经掌握了这种方法,它使每一个这样的争论在原则上成为不必耍的。……维特权斯坦(在1922年的《逻辑哲学论》中)是推进到达个决定性转变的第一个人。“每一种认识乃是一种表达,一种描述,……而这能以任何的方式,通过任何的语言,应用任何一种任意制定的记号系统来达到的。所有这些可能的描述方式……必须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它们的逻辑形式。一切知识只是由于其形式,才成为知识……。这一简单的见解……使传统的认识论的问题得到解决。对表达、描述的本质的思考……代替了对人类认识能力的研究。……因此没有在原则上不能回答……不能解决的问题。迄今认为不能回答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无意义的文字序列。”“无论哪里存在着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在理论上人们总是能够指明导致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证实的活动,即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最后终点,总是同样的:即出现由观察、山直接经验所断定的确定的事实。……除通过观察和经验科学以外,对真理没有其他的检验和证实的方法。……每一门科学都是知识的系统,即都是真的经验命题的系统,……全部科学都是知识的系统。在此之外,不存在‘哲学的’真理底领域。哲学不是命题的系统,它不是一门科学。”“哲学就是这样一种活动,通过这种活动,陈述的意义被发现或被确定。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科学所涉及的是陈述的真理,哲学所涉及的乃是陈述所说的到底是什么。……形而上学者的努力一向都集中在这一荒谬的目标上,……就是要说那不可说的东西。……形而上学的没落并非因为它的问题的解决是一件人的理性所不能胜任的事,而是因为根本就没有这种问题。”“我们认为不确定的和纯粹或然的性质是与哲学不相容的,……这是因为或然性或不确定性概念是完全不能应用于明确意义的活动,而这种活动是哲学所赖以构成的东西。……的确,只是由于这种性质,哲学体系间的争论才能终止。……今后将不再有谈论‘哲学问题’的必要了,因为人们将哲学地谈论一切问题,这就是说,有意义地和清楚地谈论一切问题。”  相似文献   

2.
胡军良 《哲学研究》2015,(2):96-101
怀疑乃至否定客观性一直是伦理学研究中的一种倾向。伦理学虽然含有不可还原的主观成分,但它并不是纯然主观的,同样也具有客观性。其客观性辩护有三条路径:整体主义的策略、认知主义路线和一种非形而上学的维度。  相似文献   

3.
叶良茂 《哲学动态》2002,1(5):31-33
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但由于长期把需要视为一个主观的心理学范畴 ,从而忽视了对之的深入研究 ,直到 2 0世纪 80年代价值论研究兴起之后 ,需要范畴才凸现出来 ,并成为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 ,需要究竟是客观的 ,还是主观的 ?这个问题然没有解决 ,仍旧存  相似文献   

4.
<正>在所有的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中,阐释问题始终是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而这一问题的真正核心则在于阐释的客观性。无论是在我们一般的日常讨论中,还是在更加严整的学术活动中,总是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题材或对象,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历史遗存物——包括面目各异的诸多文本,特别是被称之为经典的文本。在这样的境域中,阐释(或解释,诠释等)便不可避免地发生,而阐释的客观性问题亦随之而来。就此而言,不包含任何阐释——并因而排除了阐释之客观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但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什么,人们的理解却往往不同,并由此影响对真理其他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本文拟就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问题谈点初步的想法。  相似文献   

6.
价值的客观性论证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论证。在历史科学中,个别性是价值普遍性的基础,个别性本身也是客观的,这种个别性自身具有先验的、理论的有效性。这是李凯尔特关于价值论证的基本思路。这些探讨对价值与事实、价值研究对象等价值论难题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历史上的客观性(objectivity)涵义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古希腊人没有在知识与价值、科学与哲学、客观的与主观的之间做出区分。对柏拉图来说,“客观”实在是借助“善”的理念或形式刻画的。实在是统一的、图式化的、秩序化的整体,“最实在的”也就是最抽象的和最不能被日常经验接受的。在每一事物被秩序化为统一的图像之前,事物的“客观”陈述是不完全的。[1]“客观性”概念似乎已经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科学见解中,它意味着,关于结果的“为什么”问题没有一个是通过回答它们的过程来回答的。[2]巴姆在揭示亚里士多德关于客观性的一种涵义时说…  相似文献   

8.
模糊语言,主要是指自然语言中带有模糊性的语言.它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现象,已经不再被看成消极的贬义词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歧义语言混为一谈。模糊语言的性质、功能、表达效果、它与表述的准确或进行准确性表述的辩证关系、以及在语言中的实际运用,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那么,语言的模糊现象,其存在的客观性具体反映在哪些方面呢?对此,有必要予以认识。首先自然语言具有模糊性。人们交谈或写作所使用的语言,是人类从猿到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然语言。自然语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通常认为,客观性就是指事物、现象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特性或性质。近年来,人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沈明明认为,从哲学史上看,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否认客观性是一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普遍必然性。这一事实提醒人们,客观性的范畴是有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客观性范畴应有如下基本规定:第一,物质、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的客观性的最终依据;第二,主体性不是主观的,它自身体现一种历史积淀的客观性;第三,客观性只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同一关系中;第四,客观性获得的基础是主体的实践;第五,客观性的获得是一个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10.
《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发表的汪信砚同志的《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一文(以下简称“汪文”)提出,“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的古老理想已经破灭了,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非经典认识论的首要原则是主体性原则,它以主体为轴心”。笔者认为,这一立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为自然科学,不论是近代的还是现代的、实验的还是理论的,  相似文献   

11.
论数学真理的客观性李浙生欧几里德表述的几何体系是相当抽象的。他努力摆脱真理和经验的束缚。他的功绩正在干他迈出了决定性的第一步,而且走得这么好,以至后人不得不遵循他所开辟的道路前进。然而,他在摆脱直观和经验的道路上,走得还不够远。他通过定义又把几何的基本概念和物理空间联系起来,并且要求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确认几何公理的真实性。以致到19世纪数学家仍认为,欧氏几何是现实空间的正确描述。这时,数学真理的客观性表现为理论与现实的符合,认识与经验的一致。非欧几何的出现,由于它的某些公理和许多定理直接违背人的常识,违背人的直观经验,但在逻辑上却是相容的。于是人们对欧氏几何的真实性发生了怀疑,也对这种符合论发生了怀疑。到了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既然数学理论已无内容,还有什么真假可言?从演绎科学的角度来看,只要推演由前提到结论,严格按照逻辑规则进行,则结论就必定是真的。这时在数学中,逻辑上的真取代了主客观相符合的真,检验数学真理的标准不再是实践或经验,而是逻辑上的相容性。在人的理性思维突破了人类直接经验的局限,理论的真理性不能直接由实践来检验时,数学家提出了逻辑标准,这是又一大进步。因为它能把数学理论推到极深远处,否则,无  相似文献   

12.
认识的主体性是指认识对象、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渗透、凝结着主体因素和主体属性的那样一种特性。人总是按照既有的认识图式去把握世界的,没有主体性的认识不存在。但是认识的要求却是客观性,即主体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认识的主体性特性和客观性原则构成了认识的深刻矛盾。面对这个矛盾,许多人断言:“客观眼光”是没有的;认识的客观性不存在。其共同错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认识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的哲学,尤其是他的辩证法,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建立和发展,具有伟大的意义。列宁写道:“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黑格尔辩证法这个最全面、最富有内容、最深刻的发展学说,是德国古典哲学最大的成果。他们认为,其他一切关于发展原理、进化原理的说法,都是片面的、内容贫乏的,都是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实际发展过程(往往伴有飞跃、剧变和革命)弄得残缺不全。”(《列宁选集》  相似文献   

14.
15.
实践是对象性活动与目的性活动的辩证统一。探讨实践关系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实践范畴的科学规定,坚持其客观性原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项伟大理论贡献,就是科学地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它以扬弃的形式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直观性和唯心主义对主体能动性的片面夸大,吸取了各自的合理因素,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原则融会于认识领域,创立了崭新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对于事物要在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人的物质实践活动而展开的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去加以理解和把握。但是,科学实  相似文献   

16.
对私有制条件下社会领域的客观规律与人的有意识活动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做了非常透辟的说明,人们一般都是了解的,也没有什么原则性的意见分歧。而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规  相似文献   

17.
论主体客观性的原则与范畴杨俊一究竟怎样才能更加全面、更加合理地界定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基本原则?笔者以为,必须首先明确以下两点:(1)不能把哲学原则等同于划分哲学派别的原则。(2)马克思的哲学原则是近代哲学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主体与哲学原则1.突出主体的作用是近代科学影响哲学思维的必然结果,不是区分哪个哲学流派的特有标志。近代科学的长足发展及其在世俗生活中成功的应用,在哲学上具有两点意义:第一,知识就是人或主体的力量;第二,科学取代了哲学直接研究世界的地位。这就迫使哲学的思维范式要发生根本的变化;主要从主体出发,反思科学的方法,通过对构成知识的感觉要素和观念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以达到建构“科学的科学”的目的。2.主体与客观性的原则。应该明确意识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表明,突出主体并不等于突出主观性。历史的逻辑恰好相反,从主体出发却是为了限制主观盲目性,寻求类似科学客观性的哲学原则。无论是以培根“归纳三表”为代表的经验论,还是从笛卡尔“演绎四步”为代表的唯理论,都把能够避免主观性,有助于揭示知识客观性的原理作为自己的哲学原则”。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对客观性的理解不同,经验论把客观性理解为观念对感觉的可还原性;唯理论把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哲学界对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探讨日益深入。在探讨过程中,有的同志提出,反映范畴带有机械论的痕迹,应予以扬弃。另一些同志则认为,反映范畴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是不能动摇的。我们相信,这类学术上的是非问题,通过讨论是可以逐步解决的。为了比较集中地反映一些有学术价值的研究专题,本刊从本期起,新辟"专题研究"栏。这期刊登的是有关反映论的专题。欢迎读者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其它专题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社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客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什么是社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客观性赖金良编者按赖金良同志的这篇文章,涉及到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现予发表,以期引起深入的讨论。首先,在什么样的意义上,社会科学可以被称为是科学的?它在什么程度上,可以应用自然科学的划界标准和方法论准则,或者,它由于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的何种独特性,因而有着自身的具体要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如何坚持“客观性”而又不陷于列宁所批评的“客观主义”?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概念,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排除在外,是不是严整的概念?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简单性方法目前在国内还是一种鲜为人知的方法,它源于“自然不做任何多余的事”这一信念。14世纪英国的奥卡姆进一步把这种思想演化为一种方法论原则,即哲学史上享有盛誊“奥卡姆的剃刀”。同时这一方法在实践中,也特别是在现代物理学中的成功应用,更进一步确立了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简单性方法,我们认为,简单性不是象马赫主义者所认为的只是一种心理上或感觉上的简单,它的内在根据在于各种现象背后的宏观统一性,而我们所说的本质、规律和共性都是这种统一性的不同表述。因此,所谓简单性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