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如在西方一样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根据这种意识 ,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因而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与其族类意识密切相关的 :异族的存在规定着本族的存在 ,进而族类的存在规定着自我的存在。于是 ,本真的自我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他者意识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 :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 ,“你”是“在场的他者” ,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 ,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在的他者”。  相似文献   

2.
他者是如何被给予我的,我和他者的关系如何?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鲜明地区分出两种现象学。胡塞尔立足于意向性现象学,利用显现和随显的理论把他者构造出来;而亨利则从生命现象学恻隐-与共的角度,把我和他者的关系归结为先验生命的共同感发。虽然他们都从现象学角度研究他者的被给予性模式,但得到的却是根本不同的结论:胡塞尔把空间事物的意向性被给予模式应用到生命的被给予模式;而亨利另辟蹊径,把自我-感发看作生命独有的显现自身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仲霞 《世界哲学》2017,(3):13-19
爱成就了哲学的起源,却又在西方哲学史中被逐渐遗忘,马里翁意欲重构爱的现象学。爱具有优先性地位,它先于思与存在,是更伟大的理性。爱不能被对象化,给予性是研究爱的可行性道路,爱成为自由被给予的礼物,喜欢去爱的决定将自我标志为爱洛斯者。爱赋予他者以优先性,他者的凝视对其自身不可见,它呼唤我的凝视,在相互凝视的平衡中勾勒出爱的定义,爱成为不可见凝视的交错。最终爱是肉的相遇。我从他者那里接受我的肉,这是自身给予性的彻底化。我现象化他者的肉,使他者作为面容成为可见,这是他者之肉的现象化。爱甚至无需自我而自动开启爱洛斯化进程,这是对形而上学自我概念的修正。不过马里翁的爱的现象学在开拓之余,也面临无法解决的困境,需要对其加以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5,(5):129-135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为自雇者。本文运用JSNET2009数据,以权力维持理论为基础,从体制资本的角度对自雇者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详细探讨了体制资本对自雇者的自雇决定、商业活动以及主观社会地位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尽管体制资本阻碍个人成为自雇者,但体制资本对自雇者获得启动资金与经济收益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自雇者的主观社会地位评价有正面影响。作者认为,目前中国的资源分配方式依然较大程度受到再分配体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焦江丽  刘毅  闻素霞 《心理学报》2017,(9):1150-1157
采用情绪Stroop范式探讨3种不同熟练类型双语者在L1(The first language,简称L1)和L2(The second language,简称L2)条件下的自动化情绪通达。实验设计为2(L1和L2)×3(全面熟练双语者、阅读型熟练双语者和听说型熟练双语者)×3(积极词、消极词和中性词)的混合设计,记录3组被试对词汇颜色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1)全面熟练双语者和阅读型熟练双语者在L1和L2条件下对情绪词汇颜色命名的反应时显著大于中性词汇;(2)听说型熟练双语者在L1条件下对情绪词汇颜色命名的反应时大于中性词汇,而L2条件下3种词汇并无差异。结论:(1)全面熟练双语者在L1和L2条件下均出现了自动化情绪通达;阅读型熟练双语者在L1和L2条件下也出现了自动化情绪通达;(2)听说型熟练双语者在L2条件下没有达到自动化情绪通达,其情绪联结性弱于L1条件。不同语言习得类型的熟练双语者在情绪Stroop任务中情绪自动化通达的表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谭静芝 《天风》2012,(10):54-56
主耶和华赐我受教者的舌头,使我知道怎样用言语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听,像受教者一样。主耶和华开通我的耳朵,我并没有违背,也没有退后。  相似文献   

7.
黑暗的剪影     
那是一个冬日清冷的午后,即使在公园里,人也是稀少的,偶有路过的人好奇地望望剪影者的摊位,然后默默地离去;要经过好久,才有一些人抱着姑且一试的心理,让他剪影,一张20元。我坐在剪影者对面的铁椅上,看到他生意的清淡,不禁令我觉得他是一个人间的孤独者。他终日用剪刀和纸捕捉人们脸上的神采,而那些人只像一条河从他身边匆匆流去,除了他摆在架子上一些特别传神的,用来做样本的名人的侧影以外,他几乎一无所有。走上前去,我让剪影者为我剪一张侧脸,在他工作的时候,我淡淡地说:"生意不太好呀?"没想到却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查大学生对临终污名者的内隐、外显态度。方法:使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相应的外显测验,对安徽师大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60名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大学生在临终者内隐态度上,不相容任务反应时(1185.53±278.95)ms长于相容任务反应时(765.62±199.10)ms;大学生对临终者外显态度均表现出消极态度,但对于临终关怀的态度表现出积极(1.54±0.52);被试的性别以及被试是否接触过临终者并不能改变内隐以及外显态度。结论:大学生对临终者具有负面刻板印象以及污名效应,临终关怀以及对临终者的偏见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孙冬 《学海》2012,(3):166-171
本文结合拉康和列维纳斯关于"他者"和"无限"的理论来分析南京作家赵刚小说中不可言明的欲望以及主体和他者之间冲突和紧张关系。拉康意义的"他者"在赵刚的小说中可以分为想象他者、象征他者和真实他者以及作为真实界残余的小他物。他们是提示主体内在匮乏的欲望客体、是无法穿透之晦暗之物、是他人和秩序符号等。赵刚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表现出明显的异变,这种异变也同样体现在主体与他者的关系上面。  相似文献   

10.
还债     
小和尚救回一个轻生者。那人悠悠醒转,对方丈说:"谢谢大师。但不必费力气救我,我已下定决心不再活了。今天不死,明天也还是要去了结的。"方丈叹了口气:"我确实制  相似文献   

11.
渊声 《天风》2016,(11)
正问:我是名普通文员,近来由于种种原因,与上司关系很僵。故此受到一些不公平待遇,甚至被欺侮,心里十分难过。可我是基督徒,不能与上司吵闹,又想不出其他办法来改善我目前的处境。可每天这样又觉得十分委屈,实在心力交瘁,支撑不下去。请问,我当怎么办呢?一位无助者:小文答:小文,你好!首先对你的遭遇深表同情并代祷。由于我们在教内多被教导当效法耶稣谦卑、忍耐、不凭血气行事,所以一旦在世上被人欺负,也是能忍则忍,息事宁人。可是,由于我  相似文献   

12.
还完债再走     
小和尚救回一个轻生者。那人悠悠醒转,对方丈说:谢谢大师。但不必费力气救我,我己下定决心不想再活了。今天不死,明天也还是要去了结的。方丈叹了口气:我确实制止不了你。可是我想问问,你的债都还了吗?  相似文献   

13.
王丁 《现代哲学》2023,(6):89-98
在德国唯心论产生的最初阶段,斯宾诺莎同时作为谢林与黑格尔哲学的典范影响了他们的体系建构方式,尤其是谢林的“同一哲学”。但谢林在继承斯宾诺莎的同时,也延续了斯宾诺莎那里无限者自身与特定无限者,即实体与属性之间关系未得澄清的疑难。这一疑难促成谢林晚期哲学对神与自由概念的重新思索。伴随着谢林最后的思索,在他眼里曾经作为体系本原的“实体”概念,就被转化为描述终极偶然性的“不可预思之在”,而这意味着德国唯心论对于斯宾诺莎的接受和处理最终的失败。  相似文献   

14.
评分者内部一致性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晓锋  刘勇 《心理科学》2007,30(5):1175-1178
在行为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中,研究者常常需要将个体层次的评价,整合到群体层次的评价,对于这种自下而上整合模式的一致性问题,国内一些学者常常错误地使用评分者内部信度作为评分者内部一致性的指标。评分者内部一致性和评分者内部信度不仅在理论基础上存在差异,而且在实践中也存在前者很高(或很低),而后者却很低(或很高)的不一致情况。文章阐述了学术界对评分一致性这一问题的提出、争论和取得一致观点的发展脉络,以期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能够有深入的思索,避免在今后的研究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创造力测评中的评分者效应(rater effects)是指在创造性测评过程中, 由于评分者参与而对测评结果造成的影响.评分者效应本质上源于评分者内在认知加工的不同, 具体体现在其评分结果的差异.本文首先概述了评分者认知的相关研究, 以及评分者,创作者,社会文化因素对测评的影响.其次在评分结果层面梳理了评分者一致性信度的指标及其局限, 以及测验概化理论和多面Rasch模型在量化,控制该效应中的应用.最后基于当前研究仍存在的问题, 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包括深化评分者认知研究,整合不同层面评分者效应的研究, 以及拓展创造力测评方法和技术等.  相似文献   

16.
勒维纳斯肯定意向性理论在现象学中的重要性,但不认同胡塞尔的意识意向性以及海德格尔的生存意向性,展显了一种超越认知意向性的别样的伦理意向性。自我在"逃离"中遭遇到"他者",初步彰显了伦理意向性。在自我面向他者中,伦理意向性得以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康春花,孙小坚和曾平飞(2016)提出的等级反应多水平侧面模型(GR-MLFM)在包含被试及评分者层面预测变量(完整模型)下的返真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1)GR-MLFM完整模型具有逻辑上和数理上的合理性,可用于主观题的评分情境,能较好地检测出评分者效应、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2)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评分实践中,评分员存在两种类型的评分倾向(宽松和严格效应),但绝大多数评分员的宽严度不明显;评分者的责任心可正向预测其严格程度,自信心可正向预测其宽松程度,而情绪稳定性和评分经验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谢军 《伦理学研究》2004,(1):104-108
责任与信任都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是人作为理性存在的理性要求。人的存在本质上既是孤独的 ,又力图摆脱孤独。孤独使人具有责任意识 ,成为道德的存在 ,摆脱孤独使人获得信任 ;责任与信任都与他者紧密联系 ,责任是为他者而存在 ,信任是与他者之共在 ;信任是社会交往的前提 ,保持信任虽不出于责任但却合乎责任 ,因而也具有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207名农村留守儿童为被试,主要探讨流动养育者、留守养育者与儿童间的亲合水平在降低儿童偏差行为上的直接作用及其对日常烦恼与偏差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儿童经历的日常烦恼越多,其偏差行为越高;流动养育者、留守养育者与儿童的亲合水平越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越低。(2)流动养育者-儿童亲合能够显著调节日常烦恼与儿童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压力抵抗效应:在低亲合条件下,日常烦恼与偏差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在高亲合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关联不再显著。(3)留守养育者-儿童亲合能够显著调节日常烦恼与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在单亲外出儿童群体中表现出了保护稳定性,在双亲外出儿童群体中表现出了保护的扩大化。这表明,养育者与儿童之间的紧密情感联系是降低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重要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0.
抑制控制障碍是海洛因依赖者认知功能受损的核心问题, 是影响复吸的关键因素。大量研究证实了海洛因依赖者抑制控制功能的受损, 并且发现长期药物滥用者额叶、前扣带回皮层、中脑腹侧被盖区、伏隔核、脑岛等相关脑区活动存在异常。以往研究表明海洛因依赖者抑制控制功能受损是一种持久性的、不可逆的脑损伤, 但最近一些研究却提供了毒品戒断者抑制控制功能生物性恢复的证据。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多重冲突条件下海洛因依赖者抑制控制功能的研究, 并且在戒毒实践中根据海洛因戒断者自身特点进行区分性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