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陈霞 《宗教学研究》2005,37(2):44-48
在宗教与生态问题的讨论中,道教相对来说是一位晚到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道教与生态学的关系一直吸引着西方生态学界、宗教学界、哲学界的关注.国外的道教与生态讨论主要在生态哲学家、科学家、基督教神学家和道教学者之间进行.有的学者认为道教能为深生态学提供观念性资源,能修正、调整和丰富深生态学理论;也有学者提醒深生态学在借鉴道教时,应把它与整体的中国文化结合,并应从对道家思想的吸收深入到对道教思想的挖掘;也有学者出于对文化移植作用的思考、对东方文化影响的担忧、对中国环境现状的不乐观等因素而对道教的可能贡献持谨慎态度.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语境中,对上述西方学者对道教生态思想的观点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道教在唐代成为国教,唐代是观察统治者与道教之间关系的重要历史阶段。大部分西方学者讨论唐代统治者与道教的关系会重点讨论统治者对道教的态度,却少见学者讨论道教徒对统治者的态度。从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到道教代表人物的"退让",不谋势力,愿作帝王师。作为研究道教的西方学者,如果利用独特的视角,将关于中国唐代统治者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与西方以及佛教具有相比性的例子进行比较分析,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外道教研究出现一个新的趋向,此即关注中国历史上地域道教的研究,注重把握道教与区域社会的互动。对此,有学者称为道教研究的"本土转向"。关于地域道教的研究,迄今为止,国内外道教研究界都已经取得一些成就。国外方面已出版的成果有美国学者韩书瑞的《北京:庙宇与城市生活(1400——1900)》(2000),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高等研究院高万桑的《1800——1949年间北京的道士:城市道士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正>国外研究道教的学者,多为汉学家,有人主攻道教研究,有人主攻其它学科。在与中国道教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时,他们都是道教学者。新冠疫情对中外道教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造成严重的障碍,如同严冬袭来。但是,不少外国道教学者一如既往,利用各种现代通讯方式保持着与中国学者的交往,继续支持学术交流且成果不断。笔者深切体会到中外道教学术交流不可阻挡。  相似文献   

5.
七、道教和佛教佛教激发道教创立的看法早已为人所抛弃(赛德尔1969,页105)。这种观念来源于日本学者,他们甚至在今天也能用十分敏锐的眼睛看出佛教对道教的影响,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初都是中国佛教专家并且本身就是佛教祭司。另一方面,西方的道教专家对辨...  相似文献   

6.
二、道教是否具有传统的义理之学?本世纪初,在一次道教学国际研讨会上,有一位知名的西方学者,发表了他对中国道教的看法,认为: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由于对“道”的诠释纷繁,作为另念,其适应性很强,因此它是一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教义的宗教,也可以说是没有“神学”的宗教。他的  相似文献   

7.
由香港道教学院主办、香港青松观资助的“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月19日至21日在香港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日本、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与会学者达30余人。会议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一、道教的教义道教有没有固定的教义这一问题是由荷兰学者施舟人(Kristofer M.Schipper)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把道教的思想与西方的宗教做比较,道教是最自由、最自然和最灵活而健康的思想体系。这正是因为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教义,所以没有偏见,也没有思想统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宗教与生态的关系即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召开有多次会议、办起了刊物和培训,1996-1998年期间在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举办了十几场宗教与生态的研讨会,出席的600多名代表中有宗教学家、科学家、伦理学家、性别研究学者、经济学家、公共政策制定者等,围绕佛教、儒家、道教、基督教、印度教、犹太教、锡克教、伊斯兰教、神道教等宗教与生态的关系展开讨论.《道教与生态》论文集就是这些系列会议的成果之一.在当代西方关于环境问题的讨论中,道教和生态常被当作天然的伙伴,道教也因此在西方越来越有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环境伦理学》等重要刊物中均有专题文章讨论道教与生态的关系,也有《亚洲传统思想中的自然:环境哲学论文》等著作梳理道教的生态智慧.而《道教与生态》论文集则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索.该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全书收录美国、欧洲、加拿大、中国、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学者的文章20多篇,分"提出问题"、"道教典籍的生态意隐"、"文化背景中的道教与生态"、"走向道教环境哲学"、"当代道教实践对生态的关注"五个部分,对道教能否有助于生态学、在哪些方面能促进或影响环境伦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岁月荏苒,转眼间伯父离开我们已二十年了,每想起往事或重读遗稿,他那慈祥和蔼的容颜,如在眼前,不由人要想到他潜心研究道教学说六十余年,对《道藏》内、外丹经及静功修持之道,有极高造诣,撰有不少著作和文稿,在道教界有广泛影响,也是他被誉为近代道教学者的原因。他对中医理论,也有研究,为中医界所称道。一九五七年中国道教协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近十五年来,在国外,特别是在欧美一些国家,对道教的兴趣有了明显的增长。一些道教研究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们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召开了三次国际道教研究会议。欧洲学者发起的欧洲中国研究会把《道藏》研究列为该会的三项计划之一。下面,我们仅就欧美道教研究的情况,作一概括介绍。一国外对中国道教的调查研究史,可追溯到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1840年鸦片战争后,许多基督教传教士接踵而至。他们伙同外交官,利用在华的有利条件,开始对中国的政  相似文献   

11.
作为哲学的道教读者们都知道,“道教”这个术语即代表“哲学”,也指“宗教”教义和实践。由于我本人关注作为哲学的道教,所以我先介绍“道家”与广义的道教的关系。与儒家有一个主要的创立者不同,道家是事后的追溯。在公元前2世纪被历史学家司马谈第一次命名为一个学派。司马谈对学派的分类主要依据于它们对治国的贡献,没有提到后来追认的两个主要的道家思想家庄子与老子的关系。对“道家”的进一步说明则源于“道家”与“道教”的区分,后者一般认为始于公元142年。道教指有组织的宗教,延续至今。直到最近,道教学者,尤其是西方的道教学者,在…  相似文献   

12.
1999年1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文化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年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隆重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有来社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还有来自中国道教协会的道教界朋友,约有5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该中心主任卢国龙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名誉主任马西沙先生对中心的组织机构及活动情况做了介绍。社科院宗教所所长卓新平先生、中国道协会长闵智亭先生、副会长张继禹先生、著名学者余敦康先生、牟钟鉴先生等人都在大会上做了精彩的发言。 与会学者对道教文化在中国…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教》杂志是中国道教界破天荒创办的公开刊物,因而颇受国外学术界的关注,特别是汉学家及研究道教的学者尤为关注。如澳大利亚籍华裔著名学者、道教学家柳存仁教授,加拿大籍华裔著名学者冉云华教授,法国著名汉学家、道教学家施博尔教授,美国著名汉学家、道教学家沙梭教授,日本著名道教学家福永光司教授、洼德忠教授、蜂屋邦夫教授、三浦国雄教授等都阅读这份杂志,留意道教动态及学术信息,有的并热情撰稿或对刊物内容提出评议。如澳大利亚的柳存仁教授曾给《中国道教》前任主编李养正来过五封信:1990年11月29日来信说:“近年道教研究学术性之推展更广,尤  相似文献   

14.
由湖北武当山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国武当山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0月5日至9日在湖北省武当山镇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教内外的研究道教与道家文化的专家学者近50人,还有来自意大利、日本、韩国的学者。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闵智亭道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李养正教授,武当山道协会长王光德道长参加了会议。郧阳地区和丹江口市政府、政协、统战、宗教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莅会祝贺并听取了学者们的发言。会上,教内外学者共宣读学术论文近40篇,涉及道教历史、经典、宗派、养生、艺术及武当道教等诸方面内容,其中有不少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1990年1     
在当今世界性的生态危机面前,倡导“天人合一”的道教文化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挖掘道教生态思想成了时不我待之事。学者们从人与自然、社会、尊重生命、道教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道教的现代价值进行了阐释。 把道教与生态问题结合起来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从1990年迄今,这方面的文章在逐年增加,也出版了相关专著。现在就笔者所知道的部分成果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初步介绍。  相似文献   

16.
劳格文在熟稔审视西方道教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如何解读道教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他认为,道教仪式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以及人自身的整体认知、经验及精神诉求,因而从仪式的角度来观察、诠释道教,可以更准确、深刻地把握道教的本质,并可以此来反观西方宗教文化传统。这一思考,反映了西方汉学界在道教研究视角和方法论上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1950—1990)[选译]〔法〕安娜·赛德尔著吕鹏志陈平译陈霞校[原作及作者简介]《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对1950—1990四十年间西方道教学界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总结,被誉为西方道教研究的纪念碑式作品。该文的显著特点有...  相似文献   

18.
单良 《中国宗教》2022,(2):68-69
道教作为我国本土宗教,其与政权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海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清代的道教治理具有一定特色,以往学者对此多有研究。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以清顺治时期(1644-1661)对道教的宗教政策出发,结合顺治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探讨清代早期的宗教治理。一、清顺治时期对道教信仰的接纳女真部落从金朝便开始接触道教。《大金国志》记载:“金国崇重道教,与释教相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道教神祇逐渐为女真族信奉的萨满信仰所接纳。  相似文献   

19.
道教服食是道教信从者通过摄取食物、药物、气、符等来防治疾病、养护身心,以求长生成仙的过程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方法、知识等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服药、服气、辟谷、饮食、服符等方面,是一类富有特色的道教养生类型.近年来,学术界对道教养生学关注较多,因此道教养生中服食问题也相应地有一些学者加以探讨.黄永锋博士认为道教养生学研究课题众多,服食养生应该专门加以系统研究;同时有必要重新界定道教服食,在新的理论平台上进行多视角深人的审视.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位法国学者、世界著名汉学家、道教研究权威人物,施舟人缘何成为"与黄卷青灯相伴"的受箓道士?这段当代西方汉学史上的轶事,得从施舟人与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道教的渊源谈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