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怎样理解“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項晴同志的《“合二而一”不是辩证法》一文对艾恒武、林青山二同志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一文提出了批評,认为后者文章的基本思想是值得商榷的,把“合二而一”看作不是辩证法。我讀了之后,对比了两篇文章,觉得項晴同志的文章也有值得討論的地方。不能否认客观事物的“合二而一”項晴同志认为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这是正确的。但是把“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对立起来,只承认一分为二,不承认合二而一,我觉得这是不全面的。誠然,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否认矛盾,把任何事物看作死板一块的观点,而  相似文献   

2.
姚永抗同志在他的《要全面理解“一分为二”》一文中,(見《光明日报》1964年6月12日)针对我的文章:《“合二而一”不是辯证法》,提出要全面理解“一分为二”。在姚永抗同志看来,艾恒武、林青山同志的观点不够全面,而項晴同志的文章更不全面。姚永抗同志在以不要完全否定“合二而一”命题为借口,提出了他的所謂“全面”的理解。姚永抗同志认为,“企图用‘合二而一’来代替或补充‘一分为二’的做法,是对‘一分为二’片面理解的表现”(指艾恒武、林青山二同志的观点),但“以‘不是辯证法’来籠統地加以否定也是不对的”。姚永抗同志的“全面”理解认为,“‘合二而一’也可以理解为矛盾的同一性的一个侧面——对立統一规律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因此,‘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不能說是根本对立或‘针锋相对’的。如果有对立,也只是部分与整体的对立,艾林二位提出‘合二而一’的思想不能被当作用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而只是对‘一分为二’作了片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哲学研究》1979年第8期发表的薛真同志写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分歧》一文,其中有些问题,想和薛真同志探讨一下。 究竟怎样理解“合二而一”,怎样理解“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关系等问题,从今年以来,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文章,这是哲学战线上多年来没有过的新气象,打破了禁区,解放了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关系等问题,是一  相似文献   

4.
最近,一些报刊上发表了重评1964年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的“论战”的文章,大都明确肯定了“合二而一”也是唯物辩证法。我对“合二而一”这个学术理论问题却还有些不同的看法。1964年,那个“理论权威”和关锋之流,玩弄阴谋与权术?把“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的正常的学术讨论,变成了一场所谓批判“合二而一”的“政治运动”,对主张和赞成“合二而一”观点的同志进行了政治迫害,破坏了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  相似文献   

5.
艾恒武、林青山二位同志在《“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一文中說:“‘合二而一’正是表达了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客观事物是‘合二而一’的,认識它的时候要‘一分为二’,在制定改造世界、处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时,又要‘合二而一’”。我认为,艾、林二位同志的观点,主要有两个错誤:第一,把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割裂开来,把客观事物的规律和认識客观事物的方法割裂开来,认为客观事物的规律是一回事,认識客观事物的方法是另一回事,实际上否认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第二,用“合二而一”代替对立统一规律,即用形而上学代替唯物辩证法。“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的說法是根本不同的。“一分为二”和对立统一规律是一个意思,它明确、生动地表达了对  相似文献   

6.
元梁同志在《哲学研究》1964年第4期发表的《怎样理解“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文章,名为对“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怎样理解”,实则是一篇恶毒地攻击“一分为二”和卖力地为“合二而一”论辩解、争地盘的文章。它的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宣扬矛盾调和论、阶级调和论的立场,是极为鲜明的。  相似文献   

7.
首先要声明几点: (一)“合二而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用中国语言来表达的思想方式,而从1964年对于“合二而一”进行全国性的讨伐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了一种错觉,好象“合二而一”是杨献珍发明的。我要声明,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一种光辉成就。我决不敢掠古人之美以为己有,欺世盗名。  相似文献   

8.
1964年前后,在我国哲学战线上开展了一场“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大论战。这场辩论由于那个“理论权威”的捣鬼,也由于我们的一些同志没有能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做出了“一分为二”就是辩证法,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合二而一”就是形而上学,就是矛盾调和论的错误结论。后来,林彪、“四人帮”利用和引伸了这个结论,极力  相似文献   

9.
1964年,我国理论界开展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由于那个“理论权威”和关锋之流的破坏,把这场学术讨论变成了对“合二而一”的政治批判。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又对主张“合二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想就《东西均》一书,试行探溯“合二而一”的原意。“合二而一”一语见于方以智的哲学代表作《东西均》的《三征》篇。我平素对这部著作没有接触过。这次,虽经反复阅读,仍有许多地方未能看懂。不过,因为它是一本思想体系比较鲜明的书,将“合二而一”一语贯穿全书来看,还可以窥测出它的原意和实质。现在仅将管见所及提供同志们参考。一、《东西均》成书的历史时代《东西均》一书完成于1653年,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生大动荡的时代。这个时代,社会矛盾,已由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急剧转化,身为明末复社政治领袖之一的方以  相似文献   

11.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方以智的“合二而一”的看法,颇有分歧。本文作者采取了与过去论者不同的研究方法,不是孤立地就字面意义上去研究,而是把它放置于方以智整个哲学的逻辑体系中,从总体上,从它与其他有关范畴、命题的联系上进行研究。由此对方以智的“合二而一”的原义和实质提出了新看法。  相似文献   

12.
这本来是十多年前的一场争论。说它是争论,其实并不确切。因为问题提出并开展讨论不久,就变成了对于“合二而一”这一提法及其提出者的一场批判和围剿。后来成为林彪、“四人帮”的顾问的那个所谓“理论权威”以及陈伯达等人,就是这场围剿中的“英雄”。对于“合二而一”,当时是从政治上当作敌我矛盾批判的,到文化大革命中,加在它头上的罪名更加大得可怕。在那种气氛下,当然很难谈得上什么学术上的探讨。本来,“合二而一”的提法以及主  相似文献   

13.
十五年前,我国哲学界曾经掀起过一个很大的波澜,人们至今记忆犹新,那就是对“合二而一”的批判。结果是,“合二而一”臭名远扬,人人避之。“合二而一”成了“阶级调和”的代名词,同时也就成了一顶压人的大帽子。这样一来,“合二而一”的字样,不仅在报刊杂志上消声匿迹,就是在翻译成中文的马列经典著作中也一律在其原有位置被消灭,而代之以它词了。这种取代,虽然未免不确,甚至与经典作家的原意相违,但为避嫌起见,也只好为之。那个理论棍子在“合二而一”问题上作了不少文章,别有用心地制造混乱。文化大革命中,在“四人帮”一伙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的淫威下,科学遭到蹂  相似文献   

14.
前言“文革”前夕,在中苏争论的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一分为二”这个口号。这和后来提出的“合二而一”成了一对口号。中国哲学界针对它们哪一个是对的,进行了长期争论。结果,持“一分为作者石川贤作是日本爱知学泉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15.
编者同志: 《哲学研究》1979年第3期,第7期在“来函照登”栏里,连续发表了杨献珍同志的三封信,在第5期上又发了他的《关于“合二而一”的问题》一文,并组织展开了讨论。这件事,在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我国哲学社会科  相似文献   

16.
1964年,我国哲学界就“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问题,展开了引人注目的讨论。但是,由于把政治与学术问题混淆起来,这场讨论尚未充分展开,就以对“合二而一”的批判匆匆结束了。“一分为二”被评价为“准确地、生动地、通俗地表达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学说”,被当做革命辩证法加以广泛应用。 经过十五年实践的检验,现在问题重又提出:“一分为二”是否准确地表达了对立统一学  相似文献   

17.
周云之同志在《哲学研究》1983年第1期上发表的文章《对先秦名家分为两个诡辩学派的异议》中提出了重新评价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的基本性质问题。在此之前,周在另外两篇文章《公孙龙关于名(概念)的逻辑思想——“白马非马”纯属诡辩吗?》、《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几个方法问题》中也谈到同一问题(以下简称周文)。周文认为:“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根本不是割裂个别与一般的‘离  相似文献   

18.
1980年,杨超同志的《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问世,此书提出“过程论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这个观点,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重视。前不久,陶富源同志发表文章,论述了“过程”这个范畴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使学术理论界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现将杨超同志和陶富源同志对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简述如下,供研究参考。杨超同志指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理”。又说:“矛盾即过程,历史即过程、真理即过程”,“实践论、矛盾论、过程论三者是完全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第323页。以下  相似文献   

19.
<正> 读了蔡尚思同志《也谈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见文汇报《学林》专刊第293期)——与匡亚明同志商榷的文章,对其中关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简称“三人行”)的分析,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就教于蔡尚思同志和广大读者。蔡尚思同志在文章里,不同意匡亚明同志在《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见文汇报《学林》专刊第288期)一文里,关于对孔子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对“一分为二”这一重要哲学范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1964年学术界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开始也是从如何理解这一范畴引起的。本来,这是一次非常活跃、非常广泛的学术讨论,但后来,由于当时党内掌握学术界领导大权的那个所谓“理论权威”,搞现代迷信,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给这场讨论定调子、划框框、打棍子,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对杨献珍等同志进行批判、讨伐,从而使这场讨论遭到夭折。现在,根据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我们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这次讨论重新作出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