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学诚 《法音》2009,(10):3-5
正(2009年10月17日)一、人类的危机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人类拥有了前所未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然而,科学技术对于人类而言是把双刃剑。在日益膨胀的贪欲驱使下,人类对大自然和同胞的疯狂掠取,已经让人类社  相似文献   

3.
佛教传入中国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对中国宗教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朝鲜、日本等国也产生过重要影响。中国佛教把中国传统思想与印度佛教理论、仪礼融合后,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佛教思想和体系。同时它又囊括了世界佛教流行的几大派别,有属于北传佛教的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属于南传佛教的云南上座部佛教,三者又为一体,构成了完整的中国佛教体系。它们在传播过程中平行发展(有时亦有交叉融、合或冲突的现象),地位平等,缺一不可。按现今中国史学界的观点,1840年以前为中国古代时期,之后至1919年为中国近代时期,1919年至今是中国现代时期。在中国佛教史中,学术界一般把两汉称为佛教传入期。  相似文献   

4.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以其宗教的普遍性,越过印度文化圈,传入西域,进而传至中国。中国自古以来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化,儒学、老庄等固有思想,已深深地浸透在社会各个方面。异国的佛教学说传到中国后,扎根于中国社会形成了中国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在公元前后。不久,佛教逐渐地被中国人所信仰,随着学术研究的进展,同时也形成了势力强大的教团。经数百年之久,至隋唐时代,佛教已完全脱离了印度色彩,形成了中国独自的佛教。所谓中国  相似文献   

5.
道坚 《佛教文化》2007,(3):50-53
中国佛教能够经得起二千多年的历史考验,并成为中华文明儒释道三大精神主流之一,其因缘虽然众多,诸如佛教文化的精深、中华大地特有的大乘气象以及佛教四众弟子忘我的传教精神等等。所谓不懈的传教工作,就是我们常说的弘法利生事业,这是我们奉行的大乘菩萨道积极利他精神的主要实践项目。其中包括佛教的文化、教育、出版、环保、传播、信息、慈善事业等等。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4,(10)
正金秋十月,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在供奉有佛指舍利的法门寺所在地陕西省宝鸡隆重举行,场面宏大,万众瞩目,内容丰富,好评如潮,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创立于1950年,64年来已发展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联系和团结世界各国佛教徒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承认的国际非政府组织(NGO)。中国近代高僧太虚大师的世界佛教运动的理念,启发了斯里兰卡马拉拉博士创立世佛联的伟大构想;太虚大师高足法舫法师更参与了世佛联的筹备工作,并代表中国佛教界出席了在锡兰(斯里兰卡)科伦坡举行的世佛联成立大会,因而中国成为世佛联的创始会员国。经过各方的  相似文献   

7.
正今天,我们在弥勒菩萨应化圣地、太虚大师曾经住持弘法的道场——浙江奉化雪窦寺,隆重举行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纪念大会,缅怀太虚大师一生的愿行事业,深入研究太虚大师的思想宝藏,对丰富发展"人间佛教"思想,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国佛教自身建设,不断开创佛教中国化新境界,构建世界新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太虚大师是我国近现代佛教改革的倡导者。面对清末民初中国佛教内外交困的危机,太虚大师在佛教菩萨  相似文献   

8.
<正>现代文学作家们通过内外转换,把佛教文化中的要义提炼为对当下时代具有积极效用的观念,以文学阐释的手段将佛教具体化、外在化和现实化,以回应时代的精神呼唤与现实关切,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幽静与深邃并存的作品。佛教为中国现代文学变革赋予了新的文学形式与宗教内涵。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在创作上深刻地受到佛教文化的陶染,如鲁迅、许地山、周作人、废名、老舍等作家通过文学创作与佛教文化产生了呼应。  相似文献   

9.
1900年,中国社会走进了20世纪,整个国家正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多事之秋的时代。1895年甲午战争发生,北洋水师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以保守顽固的慈禧太后的后党与主张改良新政的光绪皇帝新党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光绪皇帝受维新思潮推动,深知非变法  相似文献   

10.
依据中国古代的佛教传统,出家人才是佛教的主人,才是佛经的真正弘传者;在家居士只能是佛教的外护,是佛、法、僧的皈依者与佛法的接受者。因此,中国佛教在历史上一向是由出家人所主持的,居士仅只是配角而已。尽管在大乘经典中,发菩提心的居士,其地位并不在出家声闻之下,可是在以大乘自居的中国佛教僧团里,在家居士永远只有附属性的次要地位。居士不能成为弘法师,不能阅读戒本,身份亦不属于僧团。居士之对出家人,“但应奉事唯谨,一如奴仆之事主人”。  相似文献   

11.
释常慧 《法音》2022,(2):29-32
<正>格义佛教是魏晋佛教中国化过渡时期的重要阐释学方法论。印度佛教为了扎根中土,必须迎合老庄玄学思想进行依附传播,便逐渐与儒家名教妥协。竺法雅的格义是把佛教玄学化,如引用老庄、易经的概念进行比较,拟配外书,在很大程度上使印度佛教名相带上了中国文化的色彩,其中容纳了中国传统思想和思辨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人间佛教是关于人本的佛教,是以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尊重人性和生命价值、净化心灵及实现人间净土为目的的人文宗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处理传统与现代,调和主体精神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当下,面临着其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受世俗化影响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人间佛教的思想渊源和特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保持自身超越性和主体精神的重要性等三个方面作了系统论述,明确指出在末法时期提倡人间佛教,绝不能片面地将这一契合现代性而发端的人间佛教,理解为适应世俗化生活的一项革新举措,从而忽略佛教固有的化世导俗、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根本功能和超越世间的出世精神。  相似文献   

13.
华严宗的发心思想既是对《华严经》核心义理的解读,又是贯穿唐代华严祖师思想脉络的一条暗线,是佛教发心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一.华严宗四祖清凉澄观继承智俨、法藏对华严发心思想基本诠释框架,发挥了其圆融无碍的特性,并注重对语词多义性阐发以及结合佛教内外其他思想的综合阐释,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发心思想从教义理论转向实践、从佛性解脱论...  相似文献   

14.
佛塔是埋藏佛舍利的建筑,也是弘传佛法的一种方式。东汉时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相结合,出现了各种形制、各种材料、各种位势的塔,为祖国的锦秀江山平添了无限美观。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佛教思想文化是在印度佛学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2000多年来相互融合、吸收中逐步形成的,是民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弘扬佛教止恶扬善、和谐圆融的人文理念,推动当代社会文明,一直是佛教界和学术界十分重视的热点问题和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的丛林制度法音近录默雷摘编唐宋时期的禅宗教团与清规之研究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留学的湛如法师,1996年8月在赵县柏林寺举行的第四届“生活禅夏令营”中,作了以《唐宋时期的禅宗教团与清规之研究》为题的讲演,这篇研究报告已从《禅》1996年第5...  相似文献   

17.
正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贵州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佛教发展历程与其他地区也有所不同,体现出佛教中国化的地域性特色。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得到一些特别的启示。一、贵州佛教的历史由于地理原因,佛教传入贵州的时间较晚。最早有据可考的是在西晋末期。当时正值八王之乱,许多南方地区的僧人选择从四川经由贵州、云  相似文献   

18.
19.
世界现存的三大佛教派别在我国均有流传,成为中国佛教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完全是在我国成长起来,并传播到其他各国的,所以不少人把中国称为佛教的第二故乡。两千年前传入的异邦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矛盾、相互吸引、相互冲突、相互融摄。其深入协调的结果,既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也极大地改变了自己的形态。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外来的印度佛教,逐步演变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契合的中国佛教,并与儒、道两教一起,成为支撑着中国传统文化之鼎的三根主要支柱。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宗教》2020,(2):96-96,F0003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全国人民投入防控抗击疫情之战。佛教界亦人人响应,寺寺配合,共表佛教之悲心慈念,同谱新时代佛教之风貌。在闭寺清修、诵经祈福之际,中国佛教协会以大悲心起抗疫情为主题,向佛教界征集书画篆刻等作品,以此凝神聚魂,激发广大信众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强意志。本期艺苑特选取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