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齐文化主要传承于齐地的东夷文化,兼收商、周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灿烂的地域文化。考古发现证明,齐地的东夷先民繁衍于10000年左右的后李文化早期(沂源扁扁洞文化),繁荣于55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文献记载,齐地的东夷先民为爽鸠氏,爽鸠氏发展到大汶口文化时期已建立方国,即爽鸠国,进入了文明社会的早期阶段。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爽鸠国在鲁北地区形成了一个早期文化中心,且在制陶、医学文化诸领域处同时期世界文化之领先地位。齐国腹心地区文化中心恰于东夷早期形成的这个文化中心,在区域和范围上相吻合,繁荣强盛的齐文化,在煮盐业、制陶业、纺织业、医学、军事、祭祀文化诸领域传承于东夷文化,这应是齐地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必然,尤其是典型领域中受内因的作用而传承和发展,最终形成嬗变。 相似文献
2.
东方宗教思想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如何整治当前存在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问题提出看法,认为在东方思想中一直存在着与生态保护有关系的丰富思想,其中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观念,以及珍视生命的权利等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生态学意义。解决环境与生态的问题,除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和法律法规之外,思想观念的改变与心灵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东方宗教的思想重视人心的建设,可以弥补因技术落后而带来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人的尊严与生命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会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1)
“尊严”是频繁出现在生命伦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但关国学者麦克琳却在最近认为,尊严在生命伦理学中是个无用的概念,可以毫无损失地用其它概念,比如尊重人的自主性概念所代替。反驳了麦克琳的观点,定义了尊严的含义,认为生命伦理学的使命就是在当代生命科技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如何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4.
5.
滕永直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4,35(9A):36-38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更从根本上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其关涉到人类生命质量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受到自然科学、生物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界的高度关注。将生态与环境保护纳入生命伦理的研究视域,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人类环境价值观视角、人与人关系的人类道德行为规则视角探索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实践路径,不仅是对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有益探索,同时对于生命伦理亦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科语境的首要因素是学科宗旨。生命伦理学以保护人类生命及其相关权利为宗旨,其语境中人的尊严有三个主要特征:以生命尊严为内核,以人格尊严为外围;属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具有指导化解原则冲突、奠基相关权利、贯通法律和政策等作用,是生命伦理学建制化行动的指南。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人的尊严"凝聚了宗教和世俗、伦理和法律、政府和民间的道德共识,是生命伦理学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7.
按照生态建筑的设计规划原则,选用正确的生态建材是保证生态建筑与生态环境和谐关系的重要途径。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引领我国走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生态化建设道路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从人的生命本性看道德与伦理的区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伦理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必然与人的生命本性有着内在关联.人的超自然性蕴含着做人问题,道德、伦理是做人问题在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两个方向上的解决.道德是个体做人方向与方式的选择,伦理是包含底线伦理和社会道德的规范系统.道德、伦理的区分具有重要的伦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召开全国性的、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大会,意义重大。首先,从国家层面,说明国家已经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其次,从社会层面,生态环境已经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全社会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0.
杨朱的学说与儒学、墨学一道,曾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是道家学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杨朱不承认鬼神的存在,从重视个人生命的角度出发,形成了“贵己”、“为我”、“全生”的独特观点,构成了他的思想学说,从捍卫生命的角度看,在战国时代可谓无与伦比之绝唱。他的学说归纳起来有三条,一是论生死,二是贵己,三是全性保真,杨朱生命保护思想突出强调的是人的个体意识,因而他对生命价值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制高点,在当时足可谓之惊世骇俗之论。 相似文献
11.
王符、仲长统开创的东汉儒学批判思潮,是经学向玄学相持与过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环节。东汉末年的这场经学思想改造运动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一方面它为魏晋时期玄学的产生在理论上做着准备;一方面这种探索还处在原始状态,还存在着很多缺陷。但是它毕竟开启了一个新的理论时代,所以说东汉末年的这场经学变革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创新,值得认真注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齐文化法治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齐文化法治思想体系的基本构成、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应借鉴齐文化优秀法治思想等三个方面来论述齐文化中丰富的法治思想。这些法治思想不但对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其优秀成分对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淄齐国故城出土的瓦当不仅数量可观,而且风格鲜明、极其特色,是研究古代瓦当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本文主要从艺术角度对齐瓦当装饰艺术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古典形态,秦汉时期道德生活在变动格局方面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它不但具有由多样性向统一性、由非标准性向标准性、由特殊性向普遍性运动的态势,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统一化、标准化、礼制化与反统一化、反标准化、反礼制化的斗争。从空间格局上看,在当时多样的道德生活中,还存在着非主流道德生活与主流道德生活的相互转化性。就道德生活与法律生活的关系看,二者之间存在着互动性,这集中地表现为法律是当时道德生活标准化、礼制化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6.
晚明万历朝诗坛上,公安、竟陵风靡天下,笼盖一时,齐鲁诗坛却独树一帜,不为所动。齐鲁文人的审美取向总体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厌弃公安、竟陵,传扬历下诗脉,倡导浑厚雅正。万历前期,于慎行、公鼐、冯琦诸公立足齐鲁文化,标举“齐风”,倡言革新,“齐风”的内涵有雄浑大雅、自我树立、真情为宗、自然化工等;万历后期,王象春、公等人主张重开诗界,不袭陈言,诗风纵横放驰,“齐气”奔轶。 相似文献
17.
由于齐国和鲁国的治国策略不同,反映到他们的教育思想上也存在着差异。齐国开展教育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富民强国,称霸诸侯,而鲁国则是为了维护和推行西周宗法社会的礼制。本文借助现有齐、鲁文化典籍就齐、鲁教育思想的相同点与差异处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