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美感是情感的独特形式表现,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情感得到触发,对现实人生有所发现和感悟,产生一种审美情感体验。文学美感与一般美感同归而殊途,一般美感只关注审美对象的外部方面和表象就可以获得美感,而文学美感则要求读者尽可能完整地关注和理解文本内部的艺术世界,才能获得美感体验。由于文学书写的过程是作家内在心灵的激情燃烧和喷发,更是作家以其特有的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来创造艺术形式的艺术沉思过程,因此,在文学欣赏中,读者要获得美感,就要精确和深刻地理解对象世界,与作者对话,进行认识性的思虑,这表明文学美感是情感与思虑的复合结晶。  相似文献   

2.
从4、7和11年级中各抽出20名被试,按年级分为三组。要求被试用事先提供给他的词去描述一系列的绘画作品。尽管期望在美感反应中会有差别,但结果显示,各组被试的反应有明显的相似性,这就暗示,有一种先验的美感,类似于乔姆斯基的人类“深层”语言结构。同时,进一步暗示有一种共同反应是人类意识的一种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第八届国际美学会议上,有一个小组专门研究美感的对象问题。可以说,所有发言人都毫无例外地承认,只有在主客观密切的相互作用和不可分割的统一之中,才能够把握美感对象。会上宣读的报告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的作者都没有把认识论问题和本体论问题彼此割裂开来,相反,他们都强调,美感对象的特征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或同一。因此,美感对象就是“本体论认识”的一种特殊情况。会上宣读的报告所使用的术语,其涵义驳杂不纯,这就使上面所说的观点一致出了问  相似文献   

4.
英式下午茶相传源于贝德芙公爵夫人的一次午后聚会。两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往往把英式下午茶与优雅、精致、时尚这些词联系起来。根据康德的理论,英式下午茶的美感来源于一种非功利性的愉悦。组成这种愉悦的具体要素是:社交的随意性,茶叶在英国流传过程中与生俱来的贵族化、女性化以及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感。而英式下午茶的美感没有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从社会的角度看,随着下午茶在全社会的普及,以这种美感或者审美倾向为动因,还促进了妇女生活空间的拓展。这是意料之外的结果,它或许是英式下午茶美感文化最高贵、最有意义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云端之上     
正有朋友来,看到院子里那棵枝繁叶茂的柚子树还挂着十几个黄澄澄的柚子,不由得啧啧称奇——时节已经走过大雪了,天下的柚子也已经掉光了,可是这棵树上的柚子依旧没有要落下的样子,使人清晰无误地看到了它们的饱满圆润,在这个仲冬阳光灿烂的午后。有时我也剪下一个柚子,橙黄中带着几片新鲜的绿叶,让客人拿回家中,摆在案头上,它的敦厚、拙朴,很有一种重器的美感。当然,也有人问滋味如何,这就不是探讨美感而是  相似文献   

6.
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线的形态是无处不在的,发现自然、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认识线条的不同形态表现和思想情感表达,掌握线条的美感特征,探究在绘画作品中线条的丰富表现。线条作为绘画的重要造型语言,以其丰富的线条形态语言诠释着不同的艺术美感和视觉效果表达,这就是线条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玛祖卡是肖邦钢琴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体裁.肖邦的玛祖卡具有强烈的诗意和浓郁的民间风味,这两种意蕴在玛祖卡舞曲中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玛祖卡具有了超乎想象的美感,让人深深的陶醉.  相似文献   

8.
建筑形式美法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经过前人的提炼归纳总结,形成了一套体系,不管是中国的建筑还是国外的建筑,几乎都遵循了形式美法则。但是在美学的表达中却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展现其美感,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建筑美感形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美学也在进步与完善,这就说明美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生命力在于美感的不断创造。  相似文献   

9.
人类数千年来的历史遗迹是人类对房屋建筑设计不懈追求的证明,几千年来人类遗留下来的遗迹充满了建筑设计的艺术美感。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后,西方建筑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有着深刻且长远的影响,各类建筑设计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点,所包含的西方元素越来越明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无法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灵感的来源。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对建筑设计独有的艺术美感,这对现代建筑设计仍然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传统文化元素仍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文章讨论了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数学中是否包含有美的因素?数学的发展是否受美学方法的指导?对此,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为什么有的人就感觉不到数学美,甚至根本不承认数学中还存在着美呢?原因就在于数学美难以被人们所感受与认识。数学研究主要是以理解为主的抽象思维,仅由抽象思维所构成美感具体形态,称为纯粹的抽象美感。无疑数学美实质上就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美感。但  相似文献   

11.
绘画创作与灵感体验有密切关系。灵感需要丰富的审美经验作基础,又是美感的升华,是美感积淀的迸发。  相似文献   

12.
审美情感是指按照审美标准对物质或精神现象的美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本研究采用自编的《中国大学生审美情感问卷》对我国范围内的3类地区14个大城市51所高校10056名研究生进行首次大规模审美情感调查。结果发现:我国研究生审美情感尚属正向积极,其中自然美感得分最高,人文美感得分最低;研究生的审美情感总分上不存在性别、年级间的差异,在自然美感和仪态美感上女研究生显著高于男研究生,在审美情感总分、自然美感、仪态美感的得分上有奖励组显著高于无奖励组,在科学美感的得分上理工科的学生显著高于文科生;研究生的部分审美情感发展优于本科生;舆论关注、自我要求和价值认同等是影响审美情感的三个主要因素,此外阅读量对研究生的人文美感以及人际关系对研究生的自然美感均有较强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快感就是美感;有人说,快感只是物质层面的,只有精神层面的愉悦,才是真正的美感. 这是讨论了多少年的老问题,而且还会永远讨论下去.  相似文献   

14.
现代室内设计中加入传统的因素能使设计风格更具有古典的美感,在运用的过程中也应该达成二者的融合统一,既不是完全仿古设计又不是现代中的不伦不类,表达最终的和谐统一美是设计的最终目标。运用现代设计的艺术手法规则和使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材料来诠释古代的美感,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更是极具现代化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时代所运用的绘画材料不同,与传统绘画相比,现代绘画艺术中应用综合材料可体现新时期画家的思维表达方式与艺术情感。为了灵活运用综合材料与提高绘画的美感,对综合材料在绘画艺术应用中的美感及艺术表现进行研究,采用文献查阅法、分析法等,从综合材料绘画的内涵与特点入手。然后,根据综合材料在绘画艺术中应用情况,分析综合材料在绘画艺术应用中的美感。最后,结合自身的观点与看法,详细阐述综合材料在绘画艺术应用中的艺术表现,这对促进我国绘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T.阿奎那(Thomas Aquinas)出发,尝试调和J.马利坦(Jacques Maritain)与U.埃科(Umberto Eco)之间理论的冲突,并跟随K.奥雷利(Kevin E.O'Reilly)的看法,主张马利坦对托马斯美学的延伸和发展仍然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我们以马利坦、埃科与奥雷利对托马斯美学的思考为基础,提出一个托马斯所论述之美感经验的更新模型,在该模型中,我们将马利坦原始模型中所漏失的感情与意志的表述,重新整合到了新的模型中,并且厘清了埃科所描述的理智对于对象之形式所进行的深刻思考,并不发生在美感经验的当下,但它作为主体在美感深度上不断深化与进步的努力过程(这过程对于主体长期在美育中的陶成尤为重要),仍是必要的.我们在更新的模型中亦将这一部分补充进去,并相信在美感教育中,埃科的分析将对我们有着同样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采用连续闪烁抑制范式(Continuous Flash Suppression, CFS), 通过比较不同美感的图片的突破抑制时间,考察了美感对西方绘画无意识加工的影响。实验1使用黑白噪音图片, 通过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考察了高、中、低三种美感等级的彩色西方绘画的突破抑制时间。结果发现, 美感高和美感中等的西方绘画比美感低的西方绘画能更快突破噪音图片的抑制进入意识。实验2考察在彩色噪音图片的抑制下, 美感是否依然影响彩色西方绘画突破抑制的时间。结果发现, 美感不影响西方绘画突破抑制时间, 且突破抑制时间显著长于实验1。这些结果表明美感对西方绘画无意识加工的影响受到双眼竞争的眼间抑制过程的限制, 只有在黑白噪音图抑制的情况下, 美感会影响西方绘画进入意识的速度。与黑白噪音图片相比, 彩色噪音图片可能对颜色信息的抑制更强, 干扰了美感对西方绘画无意识加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俄式"木刻楞"建筑是俄罗斯先民在改造客观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美的建筑,满洲里的俄式"木刻楞"建筑是在特定历史背景和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技术条件下本土化了的原木结构建筑,具有形态美感、色彩美感、质料美感、建构美感、装饰美感和符号美感。这些美感源于初识俄式"木刻楞"建筑时由感官系统直接感知到的形态与色彩,源于对材料与建构的理性分析,源于由装饰和符号引起的一种感动。文章分析了满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的审美特征,从而给观者精神上的理解与观照。  相似文献   

19.
字体设计的视觉美感是指构成字体的视觉要素及其视觉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视觉美感的构成要素一般划分为构成视觉美感的视觉要素和构成视觉美感的视觉要素之间的组合规律。在字体设计中对字体的视觉要素与视觉规律加以运用,创造出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设计,把内容准确、鲜明地传达给观众。  相似文献   

20.
赵玉 《美与时代》2007,(8):17-19
中西方在处理快感与美感的关系时存在着明显的著异.西方的传统是强调两者的区别,它根据感官的不同在美感与生理快感之间划分出明确的界线中国古人则强调二者的一致性,它通过五种感官的同时并用将西方所谓的"生理快感"视为美感的一部分,从而维持了二者的统一.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做法显然有些不妥,中国古人的做法则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