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晖  石伟 《心理科学进展》2008,16(5):810-814
研究时间因素对谈判的影响有利于提高人们对时间重要性的认识,有效谈判策略的运用和整合结果的实现。时间因素对谈判者认知、行为和谈判结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时间压力会降低谈判者的认知动机,使谈判者更加依赖认知启发式;暂停和中场休息是否会为谈判带来积极影响应该视不同的谈判事件和不同的心理状态而定;拉大谈判与结果实现之间的时间距离会提高谈判的共同结果,这可以从折扣效应和建构水平理论中得到解释。将来的谈判研究会进一步从时间向空间拓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界又在讨论时间问题了。他们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现代社会所卷入的意义危机表明,人们已经再次提出了一些限制,把解决意义危机这种现象学问题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既然意义仅仅在时间的持续中存在,那么这种危机也就成了一种时间的危机和人在时间中的表现的危机。理性并非如实证论者通常所说的那样普遍存在的,而是暂时的、随  相似文献   

3.
易学的推类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学中的逻辑问题,是一个在易学和逻辑学研究中被忽视的问题,但又是一个关系到对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和逻辑史的再认识的重要问题。易学中的逻辑是推类逻辑,本文给出了理由,同时以现代逻辑的方法给出了易学推类逻辑的形式系统,并作了讨论。指出易学逻辑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以汉字表述的特有逻辑形式,建立了中国古代的普遍语言,形成了自我满足的语义系统,其在为人们提供正确的认识方法和为古代科学提供认识工具方面与西方逻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基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实践活动过程,通过排除某些抽象时间理论来阐述他对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关系的理解。在个人时间层面,他扬弃了由内在体验、关系性感觉和自我意识等构成的抽象意识时间,扬弃了对个人劳动进行抽象表达的量化时间,在更高层次上认为个人时间体现了个人的实践活动及其过程。在社会时间层面,他扬弃了社会时间的概念化阐释与经验化抽象的历史,认为社会时间表现为一种生产活动的积累与传递,构成了个人实践活动的条件;社会时间总是在个人的具体实践中通过个人时间被展示和被表达出来。所以社会时间是个人时间显现的条件,而个人时间是社会时间展现的载体,两者共同构成了个人-社会时间统一体。厘清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的关系,对于深刻认识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历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自杰 《心理学报》1983,16(2):18-23
我们曾写过一篇文章,主要介绍潘菽同志对心理活动范畴的二分法的看法~[1]。现在再补充谈一下这个问题。 一、心理活动分为认识和意向两方面是适宜的 人们为了生活,必须进行实践活动。人们的实践活动不外知和行两方面,我国古代的  相似文献   

6.
郑玮琦  刘烨  傅小兰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0):1711-1722
“自我动”和“时间动”在时空隐喻中常被用来表征时间的运动方式, 代表了人们理解个体与时间相对运动的不同视角。大量研究已证实这两种时间运动视角存在心理现实性。人们对时间运动视角的选择受到空间运动经验、情绪、语言与文化、个体差异等具身因素的影响, 反映了时空隐喻理解中视角选择的灵活性。时间运动视角选择的相关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语言与思维、情感、运动经验等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为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时间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牛顿的绝对时间,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到耗散结构理论的内部时间,科学对时间的探索已进行了几个世纪,下面就近期有关时间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一、时间概念的历史发展 有的学者对于时间概念的历史发展作了归纳,认为时间概念经历了三个典型的认识阶段:牛顿的绝对外部时间——爱因斯坦的相对外部时间——耗散结构理论的内部时间。内部时间论者认为,无论是牛顿的绝对时间,还是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  相似文献   

8.
在模态逻辑的研究方面,目前在国际上是比较活跃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们把时间的要素也包含在模态的概念中,扩展为关于时间模态的逻辑.具有启发意义的是,在我国古代逻辑著作《墨经》(后期墨家所作,成书于公元前四至三世纪)中,已经讨论到时间的模态。中国古代逻辑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语言,探讨了时间模态词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9,(2)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时间的维度中展开的,而组织化的集体行动则有着时间协调的问题。人们越是需要借助于集体行动去承担各项任务,就越认识到了时间的重要性。在工业社会中,效率成了人的几乎所有社会活动的目标,而在效率的概念中,我们所看到的是时间构成了效率的基本内涵。正是人的效率追求,改变了时间的属性,把自然时间转化为社会时间,并通过社会时间的开发和利用去达成效率目标。从自然时间向社会时间转化的过程也是时间资源化的过程,社会时间其实就是人的生产和生活等一切社会活动赖以开展的资源。对时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促成了效率目标,也引发了时间资源稀缺化的后果。在未来,如果人的效率追求还会持续地展开的话,那么,在面对时间资源遭遇进一步开发的瓶颈时,就需要改变时间资源开发的思路,即从时间结构方面去寻求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哲学史是一种认识史,科学史也是一种认识史。按照现代知识系统的分类,人们通常把它们分门来进行研究。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两者实际上交织在一起。而象天地奥秘这样的问题,更是哲学和天文学共同要探索的对象。中国古代哲学家为“究天人之际”,常常不得不用很大精力去谈天、论天。诸如《庄子》书中的《天地》、《天道》、《天运》,屈原  相似文献   

11.
时间的认识是人的认识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时间没有一个可见的方式,人也没有一种专门感受时间的器官,因此认知时间的过程是一抽象的、间接的认识过程,要求记忆抽象思维等整个认识水平和言语水平有较高的发展.幼儿的有意记忆,抽象思维水平以及言语水平不高,他们的时间认知发展水平是比较低的.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对于时间的把握方式和认识,从某种程度来说能够体现人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时间概念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何认知和把握时间就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汉民族如何掌握“时间”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古典文献中窥得一斑。《说文》取象于日构成了一个“时间语义场”,保留了一个完备的时间意象群。而今我将根据这些词汇的解释对这些时间词进行排序,以期能够更完备的理解这些时间词。  相似文献   

13.
王鹏  王晓田  高娟  黎夏岚  徐静 《心理学报》2019,51(12):1341-1350
死亡意识是个体对自身死亡必然性的认识; 基于进化适应性的考量, 作者认为具有前瞻性的死亡意识作为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个体生命史的终极坐标, 不仅可能引起恐惧感和防御反应, 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人们做出适应性的时间管理。据此推论, 死亡意识的启动会加强人们对时间有限性的关注, 体验出更强的时间流逝感, 影响人们对时间的评估, 以及人们对不同时间点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而做出的跨期决策。本研究采用死亡凸显范式启动死亡意识,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死亡意识、时间知觉和跨期决策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死亡意识启动使被试低估时间距离, 并表现出较低的跨期决策延迟折扣率, 从而在较小的即时获益与更大的延迟的获益之间更为偏好未来导向的选项。进一步的分析显示, 时间知觉在死亡意识和跨期决策延迟折扣率之间起到部分中介变量的作用。以上的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死亡意识在时间管理上的适应性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古代的时间,是不是慢一点?比如你看古代的霜,一眼望出去,感觉是多少夜晚的凝结,才有了那么耀眼的白。还有古代的那些路,蜿蜒盘结,是多少时光在上面打了结,才那么蜿蜒盘结。我有时在城里睡觉,常于夜半三更时分,恍然听到"当、当、当"的梆子报时声。那一手提着灯盏、一手握着梆子的更夫,说不定就是我古代的亲戚。那时,明月早已踱至中天,是深秋了,银白月光下,夜雾里悄然  相似文献   

15.
时间贫困是日常生活中时间不够用的弥散性感受,会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与幸福感。目前时间贫困的概念结构仍不清晰,与幸福感的关系结论不一致且缺乏因果证据与机制认识。本项目拟厘清时间贫困内涵,构建多维时间贫困理论模型,据此编制多维测量量表并搭建国民时间贫困数据库;以稀缺理论为基础,探讨时间贫困对个人和人际幸福感的影响,及过度生产率取向的可能中介作用;并基于溢出-交叉模型,探讨时间贫困对家庭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6.
沈顺福 《管子学刊》2020,(1):99-108
宇宙观是对宇宙存在体比如天、地、万物等的认识。世界观是对宇宙万物的整体性认识。哲学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万物的本源问题。它表现为对"大一"和"小一"的认识。"大一"指宇宙间的全部存在物。"小一"指万物的统一性根据或本源。虽然古代有万物的表述,但是它并未遍指一切事物,因此并未有世界观的性质。真正具有统一性属性的概念是道。在老子、孔子等时期,道并未遍指一切存在物。从墨子开始,道成为指称所有事物的存在方式的概念,具有了世界观性质。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形成于墨子。从庄子及其时代开始,人们将世界万物的本源归结为气,以为万物统一于气。这便是对"小一"的认识。由此,中国古代思想进入了哲学阶段。中国古代哲学开始于庄子及其生存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人们总是倾向低估完成某一任务的时间。计划谬误理论认为,时间低估倾向的原因是人们估计时间时忽视过去完成类似任务的经验,过于关注理想的任务计划和任务情景,从而导致乐观的时间估计。但是基于该理论的一些提高时间估计精确性的策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针对这种不足,记忆偏差理论认为,人们利用的时间记忆带有偏差,从而导致偏差的时间估计。两个理论之间引起一些争论,但如果从解释水平理论的角度可以找到其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8.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信息时代人们的时间、观念,也表现了对时间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意义。这里说的时间,是指人的生命过程中能够发挥其有效价值的一段有限的时间,所谓对时间进行科学管理,就是对这种有限的时间进行科学的计划,控制和运用,从而达到节约时间和合理利用时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音乐的时间维度在音乐艺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 对音乐时间维度的加工受制于许多方面, 一方面, 音乐构成要素的特征影响着人们对音乐时间的加工; 另一方面, 听者的年龄、注意、工作记忆、音乐训练以及对音乐的熟悉性等因素也影响着他们对音乐时间加工的深度和广度。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确定音乐时间加工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对重要性, 并对音乐时间加工中基因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展的敏感期等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刘馨元  张志杰 《心理科学》2016,39(2):279-284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时间关注特征对空间-时间反应编码联合效应的影响。采用时间关注点量表将有效被试分为关注过去组和关注未来组,进行反应区分实验。实验代表过去或未来的时间词作为启动刺激,要求被试判断的目标刺激是随后出现在屏幕左或右侧的圆点。结果发现,关注过去的个体对“左/过去词”的反应更快,关注未来的个体对“右/未来词”反应更快。表明时间关注点影响人们的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不同的时间关注点产生人们对于过去和未来时间在注意分配上的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表征方式,在“左-右”水平轴上验证了时间关注点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