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日渐公共化的现代社会,占据现代道德理论主流的规范伦理学是否为德性伦理预留空间?德性伦理在现代社会必然将遭遇公共化困境?文章从"德性伦理公共化困境"说法入手,通过梳理、分析当代伦理学界出现的几种化解德性伦理公共化困境之方案,并依据德性与人的生存之间关系论证德性伦理的现代价值。由此,问题的关键不是德性伦理是否遭遇公共化困境,而是揭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德性伦理类型、寻求现代人生存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多样化德目清单。  相似文献   

2.
在与现实对抗中坚守艺术教育的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与审美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们感受诗意生存和审美精神。衣食无忧的当代仍应培养人的审美生存精神,而不是将审美与艺术教育等同于谋生。诗性的审美生存精神与人们的现实利益相反,这要求审美与艺术教育与人们的利益化和欲望化现实相对抗,而这种对抗陷入了难以对抗又不能不对抗的困境。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化思维简洁而理性:“能吃”的和“不能吃”的文化,诗是“不能吃”的,因此拒绝诗性品质。艺术常常被人们不理解而由少数人坚持,艺术的个性和自由在于艺术的精神,人类的传统就是以一种没有实际功能的精神与有效的现实相对抗,艺术要经受现实的围困又要从现实中突围,施行艺术教育成为使人摆脱现实困境的矛盾性出路。与现实对抗的审美教育需要强行给予,即进行早期和长期的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3.
徐俊 《美与时代》2014,(8):100-101
“孤独”是人类的基本处境之一,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现代人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早在19世纪,美国作家爱伦·坡就在短篇小说《人群中的人》中就形象的表现了身处孤独的现代人,如何在困境中挣扎。爱伦·坡极具洞见的预言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而弗洛姆提出的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倾向,则是对这种孤独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4.
任俊 《宗教学研究》2007,9(3):112-116
佛教是一种重要的东方哲学文化,它的一些精神已经渗透进了当代的许多学科领域。在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在思想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能看到佛教的核心精神——Dukkha箴言(人的苦难)、Tanha箴言(人的欲望)、Nirvana箴言(苦难中的涅槃)和Magga箴言(摆脱苦难的路径)的影子。因此,探求佛教文化在当代心理学中的生存状况,寻找心理学视野下的真实佛教就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爱又如何》表现了“爱的困境”,十年后所写的《为爱结婚》展现的却是“爱的绝境”。从她创作的变化,可以看到世俗生活中潜藏的巨大诱惑。在这样的诱惑面前,爱情、理想、神圣、崇高纷纷被现实的物质利益和世俗精神所取代,作家也由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变为对世俗生存欲望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王艳秀 《世界哲学》2017,(5):122-129
霍布斯通过自然平等和理性欲望的预设实现了古典政治哲学向现代政治哲学的转变,将政治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将欲望问题转化为利益问题。卢梭通过区分作为人类原初状态的自然状态以及作为人之为人的法理地位的自然状态、自然人的可完善性与公民理性,自我保存的自然欲望与理性的欲望,自然人的自然自由、公民的契约自由、道德自由,自然人的自然平等与权利平等,以自然与历史对勘的方式将霍布斯的理论极端化,揭示了霍布斯理论必然导向的逻辑困境,进而通过认知性的思路而非规范性的思路、以构成性张力而非辩证的线性历史的设计描绘了一幅关于理想政制的完整连贯的理论图景。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当代媒介文化现象时,威廉斯提出了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洞见,体现了威廉斯的文化政治理想,对后来的文化研究产生了久远的影响。本文以重要概念为焦点,在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整体中分析其媒介文化理论的基本精神和理论要旨。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小说一直以来都具有着一种独特的"悲剧美",她通过独特的视角来抒写殖民地与沦陷区普通人的离合悲欢,充满着一种人本主义精神。而这种写作意识,与王国维的悲剧理论具有着一定的契合之处,皆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冲突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正B.威廉斯著、陈嘉映译《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一书于2017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是当代著名伦理学家威廉斯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在书中,威廉斯检讨了伦理学的几种代表理论,如亚里士多德传统、功利主义传统和康德传统,指出传统伦理学都是以反思为特征的,它们认为通过反思可以发现道德生活的真实面貌。但是威廉斯指出,伦理学反思的对象应当是人的伦理生活,而不应是人的伦理反思。若把伦理学定位为后者,并且一定要在理论起点上为人的伦  相似文献   

10.
儒学普世化的基本路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儒学之所以在现代遭遇极大的生存困境 ,不是因为它失去了制度保护和缺乏正确的理解 ,而是因为它遭到了现代民众的冷漠、淡漠和疏离。既然现代民众如此从情感上拒斥儒学 ,则儒学要发挥现代作用、实现现代意义 ,应首先考虑如何使自己化为现代民众的观念 ,变成现代民众的情感认同。为此 ,儒学必须经由世俗化的途径以实现普世化。儒学欲实现世俗化 ,就不能如现代新儒家所主张的 ,从超越的层面抉发其现代价值和谋求其现代发展 ,而必须彻底抛弃轻视民众世俗价值的精神贵族化的倾向 ,重新发扬原始儒家人文主义精神传统 ,尊重普通民众的生命欲望和精神追求 ,同情地理解他们的世俗情感、愿望、要求和行动 ,将儒学彻底化为与现代民众情感认同合拍的意识形态 ,使儒学真正成为现代民众的潜意识  相似文献   

11.
田薇 《现代哲学》2011,(3):62-66
在"生命"反抗"形式"的现代性文化境遇下,传统宗教也发生了现代转化,即宗教信仰成为宗教生命冲动的表达,这既使"宗教"由外在建构走向活生生的内在的"宗教性"生存,也面临着失去确定的形而上学目标的现代性困境。走出这一困境只能通过一条内在的精神的途径,就是将"灵魂的宗教性存在本身"视为"形而上学的价值",由此跳出主体需要和客体对象之间的二元对立,故而,确立起灵魂存在的形而上学宗教性的自觉意识和内在信仰是宗教现代性重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南宗内丹理论冷静地反省了人的生存困境,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同源性以及人之生命的特殊意义,提倡克制过度膨胀的欲望而回归自然无为的生活方式。在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中,提出先天三宝与后天三宝的区别及功用,总结了"性命双修"的返源式的自我超越之路。南宗内丹理论与超个人心理学有关心灵整体的解释可以沟通,而其性命双修的内省式修行实践,可谓一种现象学的实证主义,并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心理治疗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精神生活的物化与精神家园的当代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精神生活是人在精神层面上创造、表征、确证并享受自身存在本质与价值的生命活动.精神家园乃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栖息之地和人的存在的精神容器.物化,成为现时代人类精神生活所遭遇的现代性处境.当代中国精神家园的建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思想内核,实现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及其物化困境的扬弃,超越传统有神论与现代虚无主义之间的二元对立,推动中华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转化,凝练与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融共通的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4.
马杏苗 《学海》2002,(3):13-17
现代化既具有创造性又具有破坏性 ,人类走入生存困境 ,这已是一种共识。人类社会如何既能发展现代化又能有效地避免现代化的弊端 ?这是现代人所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对现代精神的反思 ,本文从道德的角度思考了现代精神的基本特征 :一是物欲的盛行 ,二是主体的膨胀 ,三是超越者的丢失 ,四是精神的放逐。而现代精神从最深层的意义上讲是无根的 ,因此 ,人类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精神的回复 ,去重新发现能够给人类存在赋予意义的合理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吴育林 《现代哲学》2006,1(4):16-22
当代哲学正在发生整体性历史性转型,即生存论的转向,这种转向既是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所面临的问题的理论自觉,又是对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开启的生存论哲学的思想发掘和当代阐释。但是,当代西方哲学无论是对当代人类的生存难题的理论求解还是对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的当代诠释都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这是因为当代西方哲学生存论的解析视角都离异了马克思的实践主体维度。主体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的两大基石,马克思哲学本质上就是实践主体哲学。马克思实践主体哲学生存论认为,人的主体性、实践性是理解人类生存问题的根本前提,无论是人类现实面临的生存困境还是人类最终摆脱现实的异化的生存境遇,本质上都是主体实践的自我生成和自我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新文人画和实验水墨是新时代都市生活的产物,当代艺术家以都市生活为创作背景,试图通过对现代社会生活及生存状态的揭示,来表达都市人精神上的空虚迷茫或动感激情。回顾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都市化或现代性已经成为中国水墨画不断追求和发展的一个新的过程,也就是说现代水墨是在追随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成长的。  相似文献   

17.
我的末世论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巴黎生活的几年是我哲学创作的旺盛时期。我写了一系列我自认为是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中有:《自由精神哲学》、《论人的使命·悖论伦理学尝试》、《自我与客观化世界·孤独与交往的哲学体验》、《精神与现实·神人的精神基础》、《论人的奴役和自由·人格主义哲学的尝试》、《末世论形而上学的尝试·创造与客观化》、《神的东西与人的东西的生存辩证法》。我还写了另一类著作:《人在当代世界中的命运》(此书比《新中世纪》更好地表达了我的当代  相似文献   

18.
鲍鲸鲸创作的影视作品通俗易懂,非常受当代年轻人的欢迎。她的作品大多数是围绕生活在都市中的男男女女的情感状态和两性关系而展开的。在剧作方面,情感世界的"虚妄治愈"是鲍鲸鲸作品的故事内核,她通过表现女性角色在遭遇"背叛"后的"治愈"历程,来表达自己对于当代都市人生存困境的思考与演绎;她通过塑造一系列个性鲜明的男性形象来烘托当代都市女性对于男性的审美与幻想;此外,她还应用风趣幽默并充满哲理的对话及旁白来丰富人物形象,使得故事有趣、生动并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对比于当代哲学的欲望理论,马克思的欲望与需要理论仍有其难以逾越的高度,从而值得认真研究发掘。本文从黑格尔的欲望结构入手分析欲望主体的生成机制及其困境,从中引导出费尔巴哈如何以感性为桥梁将抽象的理性主体转变为感性的存在主体的逻辑,在此基础上阐述并论证马克思基于欲望发展出的、具有直接维持生物生命存在的现实性和指向人自身能力自由发展的理想性双重层面的需要理论,以及以此为基础发展出的实践目的论相较于其他理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侯美玲 《美与时代》2005,(11):17-18
"人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可承受之重,又有太多的不可承受之轻.能安顿灵魂的,唯有哲学和艺术.哲学是灵魂的拷问,它可以消除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艺术则是灵魂的解放,它可以缓解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1).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艺术受到很大冲击,特别是高雅艺术,在市场的血雨腥风中挣扎飘摇:崇高被亵渎,神圣被消解,价值被转移,它沦为人们追求经济利益之余的漫不经心的消费品.芸芸众生们也终日在单向压迫的"银幕暴政"下,在当代文化的"虚假浮华"中安身立命,不知不觉中,人在精神的荒漠中枯萎,由此我们发出了"复兴高雅艺术,拯救人类灵魂"的呐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