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着重从单词和事件两方面对错误记忆的个体差异的研究进行了论述。个体差异如认知方式、人格特征、临床以及暗示、催眠、想像等是诱发错误记忆的重要因素。文章对此进行了比较,认为两种不同的错误记忆可能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错误记忆的本质和特征,并为人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错误记忆研究范式评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周楚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4,27(4):909-912
文章概括评介了当前错误记忆研究的几种主要范式及其各自可能的认知机制。联想研究范式(包括集中联想研究范式与类别联想研究范式)和无意识知觉范式描述了人们对单词的错误记忆,而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和KK研究范式则描述了人们对持续事件的错误记忆。这两类不同的研究范式证实了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错误记忆,且可能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它们都从一定层面上揭示了错误记忆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为人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错误记忆具有可植入性。植入性错误记忆常常与真实记忆发生混淆, 成为个体经验的一部分, 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植入错误记忆的范式主要有错误反馈技术、想象膨胀、照片修改范式以及盛情-欺骗范式。研究表明, 植入性错误记忆发生在饮食、消费以及攻击行为等活动中。植入性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的辨别主要包括结果、情绪、持续性以及生理机制四个方面。植入性错误记忆的解释主要有联结观和多阶段模型。目前研究存在许多问题, 包括要求特征、认知反应、范式选取以及实验伦理等。未来研究需要对植入错误记忆方法的有效性、个体特征与错误记忆植入的匹配、植入性错误记忆行为结果的测量以及实际应用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运用合作者误导信息干扰范式,通过3个实验探讨了不同压力(引导压力、警告压力和反馈压力)对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正确引导减少了错误记忆,对改善错误记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错误引导则增加了错误记忆;(2)在引导压力条件下,社会警告可减少错误记忆,减少误导信息的效应;(3)肯定反馈可减少错误记忆,而否定反馈则明显增加了错误记忆;(4)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不同压力下的错误记忆方面存在差异,场依存个体受各种压力影响较大,场独立个体受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手势是语言交流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非语言媒介, 其不仅与语言互动间的关系密切, 而且具有不同的交流认知特征。文章重点归纳和述评了手势和语言交流的关系, 手势相对独立的交流特征, 教育情境中的手势交流。文章具体提出:首先, 手势和语言的共同表达促进了语言的发生和语言的理解、整合和记忆; 其次, 手势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的交流性, 手势和语言的“不匹配性”反映了交流信息的变化和交流认知的改变; 最后, 教育情境中教师的手势表达可以引导学生的注意并澄清语言信息, 学生的手势交流有助于促进学习认知过程。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手势对于语言交流功能的影响, 语言交流过程中手势交流的优势特征和认知机制, 教育情境中手势交流高效性的认知机制, 手势交流的影响因素、一般特征和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6.
牛盾  赵婷 《心理学探新》2005,25(4):26-30
研究探讨言语-表象维度认知风格对外昱、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实验采用不同认知风格(言语型和表象型)的被试,以抽象名词和具体名词为测验材料,运用了Jacoby加工分离程序。结果发现:言语-表象维度认知风格对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与外显记忆不同。(1)表象型被试和言语型被试在识记抽象名词时外显记忆成绩差异显著;(2)言语型-表象型认知风格没有导致内隐记忆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7.
决策中个体差异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决策中个体差异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检验和深化传统决策理论。文章回顾了近十年决策个体差异研究的主要变量(人格、认知能力、认知风格和年龄)和研究结果,并简要总结了该类研究的背景、研究范式和理论意义。这些研究一致发现个体差异变量对决策过程、决策表现等具有影响作用,说明个体差异与决策加工中复杂的人-情境间联系有关。文章提出,未来研究应该综合考虑决策情境、情绪和决策主体的理论模型,以期对个体差异在决策中的作用做出更好解释  相似文献   

8.
周楚  苏曼  周冲  杨艳  席雅琪  董群 《心理学报》2018,50(12):1369-1380
通过2个实验探究想象膨胀范式下老年人的错误记忆特点及其认知机制。实验1采用经典想象膨胀实验范式, 考察老年人是否会产生比年轻人更大的想象膨胀错误记忆效应; 实验2引入情景特异性诱导技术, 进一步考察老年人的想象膨胀错误记忆可能的认知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老年人与年轻人均表现出显著的想象膨胀错误记忆, 但老年人并没有比年轻人产生更多的错误记忆; (2)当通过情景特异性诱导技术有效增加了老年人在事件想象过程中的内在细节数量后, 老年人的错误记忆显著上升。该结果揭示对事件情景的想象过程是想象膨胀错误记忆发生的关键环节, 老年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老化效应, 主要是由于该群体随年龄增长表现出在回忆/想象情景事件时内部细节缺乏这一特征所致。研究结果支持了建构性情景模拟假说和激活/监测理论。  相似文献   

9.
动物个体差异研究对人格心理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个体差异的研究与人格心理学的关系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虽然对动物个体差异有许多相关描述,但文章采用一个广泛的工作定义,即动物在不同的情景下一致表现出来的一套相关行为。对动物个体差异的测量需要考虑物种间的可比较性和物种内的充分性。文章从人格结构的探讨,遗传和环境的作用,理解人格与认知、健康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匹配等方面讨论和分析了动物个体差异的研究对人格心理学的可能贡献  相似文献   

10.
考试焦虑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认知考试焦虑量表从550名高一学生中筛选出75名不同考试焦虑水平的学生,运用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DRM范式)诱发错误记忆,考察考试焦虑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1)DRM范式能有效诱发个体对未呈现的关键诱词产生错误记忆;(2)中等考试焦虑水平的学生产生的错误记忆最少;(3)高考试焦虑水平的学生在高唤醒情境下对关键诱词的再认错误率显著高于中、低唤醒情境下的个体。使学生保持中度考试焦虑能减少错误记忆,提高认知成绩。  相似文献   

11.
认知老化研究表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功能呈衰退趋势。但认知年老化过程的个体差异很大,有较大的变异性和可塑性。多媒体为学习者提供了新的具有重要潜在优势的学习环境,其在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越来越多老年学习者也面临着运用多媒体学习。文章试从认知老化研究出发,以认知负荷理论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为指导,探讨适合老年人认知特征的多媒体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12.
毛伟宾  王松  亢丽丽 《心理学报》2012,44(10):1289-1296
采用DRM范式进行跨语言错误记忆的研究较为鲜见, 而且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果, 关于错误记忆跨语言产生的理论解释也是各执己见。研究以非熟练中-英双语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DRM范式对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跨语言错误记忆进行了研究。在2个实验中, 分别探讨了项目特异性加工和关系加工条件下, 语义激活的不同水平对跨语言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非熟练中-英双语者也存在跨语言的错误记忆; 2)在项目特异性加工和关系加工条件下, 相同语言内与不同语言间发生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的结果是不同的; 3)只在项目特异性加工条件下, 长词表比短词表会诱发更多的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研究结果支持了激活-监测理论。  相似文献   

13.
错误记忆的无意识机制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表明,错误记忆十分顽固,一经产生便难以消退,即使是在严格的有意识控制之下,比如预先警告条件下等。这就引起研究者对错误记忆中无意识机制的探讨。本文以错误记忆的这一顽固性特征为切人点,结合多种形式错误记忆的研究成果,尝试剖析错误记忆发生过程中无意识的作用机制,并对近年来兴起的错误记忆无意识机制的实证研究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研究旨在考察老年人错误记忆现象及内在原因,并检验模糊痕迹理论对错误记忆年老化机制的解释。以经典DRM范式为研究起点,对三组被试(年轻人35名、低龄老人28名、高龄老人34名)的记忆成绩进行比较,利用联合再认范式及多项式树型建模的统计手段,分别从现象学和认知加工机制的角度检验错误记忆的年龄差异是否符合模糊痕迹理论的预期。结果发现:(1)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均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而这两种记忆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中呈现出不同的增龄效应模式:正确记忆随年龄的增长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错误记忆水平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即低龄老年组的虚报率显著高于年轻组和高龄老年组;(2)虚报率的年龄差异主要集中在未学习过但与学习词列有强语义相关的刺激(类型记为R)反应上。对R型刺激的反应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低龄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成功提取字面痕迹的概率存在显著下降,而提取要点痕迹的概率保持相对稳定;高龄老年人成功提取要点痕迹的概率相比低龄老年人显著下降。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模糊痕迹理论对个体记忆一般年老化特点的预期及解释。  相似文献   

15.
自传体记忆不仅是对过去自我经验的加工和提取,还反映了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近年来,自传体记忆跨文化研究表明,东西方被试在最早记忆年龄、记忆容量和具体性、内部语言的使用、记忆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文章从自我概念、亲子回忆和叙事方式、社会变迁和文化多元化等角度,探讨了文化自我观对于自传体记忆的核心意义。Nelson和Fivush的社会文化发展观则从发展的角度动态考察了内外因素对自传体记忆产生文化和个体差异的机制。文章还回顾了自传体记忆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最后,文章探讨了自传体记忆跨文化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依据错误驱动的学习理论, 行为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不匹配即预期错误(Prediction error, PE)是学习产生的驱动因素。作为显著性信息中的一种, 预期错误和物理显著性、惊讶、新异性等存在信息加工阶段的不同, 与记忆更新的关系也有差异。近年来, 记忆再巩固干预范式(reconsolidation interference)被证明可用于人类条件性恐惧记忆的更新, 其中记忆提取激活阶段所包含的预期错误起到了引发记忆“去稳定”、开启记忆再巩固的关键作用。在促进恐惧记忆更新的行为机制上, PE被认为是记忆去稳定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记忆提取必须包含适量的PE, 但其引发的是记忆去稳定、消退还是中间状态, 还需结合记忆本身性质确定。在促进恐惧记忆更新的神经机制上, 杏仁核、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海马均在PE探测和计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前额叶皮层(PFC)及其亚区在PE开启记忆再巩固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上述过程又受到神经系统中特定神经递质的重要调节, 尤其是多巴胺能和谷氨酸能。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基于PE计算模型的量化研究, 整合PE与其他边界条件的交互作用, 考察不同类型显著性在记忆再巩固中的作用等; 并亟待使用多学科手段探索PE在恐惧记忆更新中作用的神经与分子机制。同时, 需进一步开展PE作用的个体差异研究, 促进研究结果向临床应用转化。  相似文献   

17.
采用信息加工视角, 在划分不同信息来源的基础上分析编码、存储(巩固)、再激活/再巩固和提取的一系列加工过程如何导致错误记忆形成, 由此总结出错误记忆产生的三个可能原因:(1)因缺乏针对目标事物特异性细节的记忆表征而侧重于编码和提取目标和非目标事物共享的抽象记忆表征, 使被试更倾向于依赖抽象表征对缺失的目标细节进行重构, 引发错误记忆; (2)目标事物启动了对应图式, 导致与图式相关的非目标事物记忆表征得到增强, 引发错误记忆; (3)误导信息干扰了再度激活状态下目标事物的记忆表征, 妨碍其进行准确的记忆再巩固, 从而引发错误记忆。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目标事物特异性细节的表征区域、不同类型的图式表征促进非目标事物记忆表征的具体机制以及提取阶段的图式复现对错误记忆形成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错误记忆的发展性逆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错误记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模糊痕迹理论认为这是由于个体提取要义的能力不断增强,而字面痕迹在记忆任务中无法得到利用所导致;关联激活理论则将其归因于个体不断成熟的自动化激活过程。两种理论均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目前仍未有一致结论。错误记忆的发展涉及多种认知功能,更与某些基于记忆和语义的高级认知过程有密切的联系,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完善错误记忆的发展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  相似文献   

19.
以康奈尔情绪DRM词表为主要实验材料, 使用简化的联合再认范式(DRM范式的变式), 结合多项式加工树建模的统计手段, 对34名年轻人(23 ± 2岁)和28名老年人(68 ± 5岁)的再认记忆进行比较, 以考察不同年龄组中情绪效价对错误记忆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材料的情绪效价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存在显著年龄差异:(1) 积极情绪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的错误记忆, 其作用机制为积极情绪增强了老年人的字面痕迹而减弱了要点痕迹提取; (2) 消极情绪能够有效地降低年轻人的错误记忆, 其作用机制为消极情绪使年轻人反应偏向降低, 但不影响其记忆痕迹的提取。结果表明, 简化的联合再认范式下, 情绪效价对错误记忆的效应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老年人表现出积极情绪降低错误记忆的积极偏向; 年轻人表现出消极情绪降低错误记忆的消极偏向; 情绪效应对错误记忆的认知机制存在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智力差异是心理学领域智力研究和个体差异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研究者对智力个体差异的内在机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解释,随着认知领域相应研究的发展,陆续出现了4种研究取向:因素取向、参数取向、策略取向和适应性取向。文章在简要介绍4种取向的内涵、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综述了各个取向相关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最新进展。已有研究表明,四种取向在解释个体智力差异本质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问题,未来的研究需要努力构建比较全面的智力差异理论;从认知加工和神经机制研究相结合的角度恰当解释智力差异;同时加强对非认知因素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