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后现代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成岗 《现代哲学》2000,(2):101-105
一、引言 由于近代科学对中世纪神学的胜利及其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把近代标示为“理性的时代”或“科学的时代”。西方文明的发展,科学精神的张扬,代表人类智性的进步与胜利,也为人类取得了较大的生存空间及较大的灵活性,“西方的科技照亮了整个世界,西方的理性滋润启发了不少心灵。”① 然而,人类社会并没有象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和19世纪的进化论者所构想的那样,在“理性”的指引下,得到健全的、有秩序的发展。两三个世纪的实践证明,作为自然、社会系统调控者的人类,其实践既有积极的正面效应,也有消极的…  相似文献   

2.
所谓东方文明是精神文明,西方文明是物质文明;西方文化是向前进取的,中国文化是调和持中的;西方文化是科学型的,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的等等说法,是就宋元明清时的中国同近代西方相较而言的。把封建时代的中国同中世纪的欧洲加以对比,二者文化则大体相同。中国儒家重伦理道德,基督教亦重伦理道德,道德戒条有许多相通之处;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占统治地位,而中国封建社会大半时间亦是神学或宗教思想体系占主导地位,即使宋明理学也具有宗教气质;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基督教神学崇奉信仰,贬抑理性,儒学虽尊重理性,但对其基本理论亦采取信仰主义态度,中西区别在于西方注重抽象的逻辑推论,中国儒学注重体验了悟,二者互有优劣。与中国封建文化大体相同的欧洲中世纪文化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革命后,才具有近代民主与科学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经过批判改造,才能适应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全盘西化和儒学复兴都不足取。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文精神具有完全不同的思想内涵。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是一种古典类型的人文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德性主义、在人与宗教关系中的理性主义、在人与道德关系中的尚志主义构成了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它体现了古代中华民族对人类内在的道德生命、现世的伦理生活的价值肯认和理性自觉。这种古典类型的人文精神同与宗教神学和科学主义相对的西方近、现代人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不仅由于完成了推翻君主专制政体的政治革命而革新了中国的政治结构, 而且也由于把近代哲学的革命推进到顶峰而重建了国人的文化一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他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领袖,而且是革新传统观念的旗手、战士和思想家。他运用近代伟大的进化观念考察了宇宙演化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趋势,描绘了建立近代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基本道路;他以近代西方社会政治理论和科学技术的革命历程为背景参照,一反数千年来中国文化所崇奉的“知易行难”的传统路数,力倡了以“知难行易”为基本特征的近代科学理性精神;他从中国文化伦理精神和…  相似文献   

5.
聂敏里 《世界哲学》2017,(1):121-130
古典学在中国与西方都有悠久的传统。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古典学的历史、学科性质、意识形态斗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一、古典学不必是保守主义性质的,可以属于现代性的事业;二、古典学的传统渗透了本质上是文化想象的形而上学论证,它将特定的政治生活方式自然化;三、近代以来兴起的德国古典学是历史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变奏。另外,本文还论述了古典学作为一门历史科学所应秉持的历史批判的精神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古典学在中国与西方都有悠久的传统。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古典学的历史、学科性质、意识形态斗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一、古典学不必是保守主义性质的,可以属于现代性的事业;二、古典学的传统渗透了本质上是文化想象的形而上学论证,它将特定的政治生活方式自然化;三、近代以来兴起的德国古典学是历史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变奏。另外,本文还论述了古典学作为一门历史科学所应秉持的历史批判的精神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方法的变迁和科学发展的新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然辩证法界讨论“李约瑟问题”自然延伸出这样的疑问:西方近代科学是唯一可能的科学吗?人们倾向于认为,迄今为止科学只有一种,它诞生于16、17世纪的西方,最后它属于全世界。但这不等于说不可以设想另一种科学。一、一种新科学:初步界定科学是演化着的,不同时期科学关注的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使用的工具等等是木同的。从伽利略、牛顿时代算起,近代科学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可以把这段科学称为“第一种科学”,它是一场声势浩大、充分展开了的人类理性活动,极大改变了世界格局。从本世纪70年代中叶算起,科学界和思想界又在酝酿…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从另一个视角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透视,着重阐明其人文主义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文中提出原型与变型。理性与非理性、内在与外在。消解与重建等问题并进行了多层分析。强调指出,中国文化承认人的内在潜力及其创造性,主张实现自我超越的心灵境界,这在现代社会是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它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主张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对于克服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对立有积极作用。该文还提出“人文主义宗教”的问题,认为中国文化既不是西方式的宗教文化,也不是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而是以人为中心而又追求终极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形态,兼有人本主义与宗教精神。中国文化也有自我封闭和完美主义的局限,只有在开放的心态下,经过自我消解,才能重建。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形上之道”与西方“Metaphysics(形而上学)”两者都是对超经验的形上事物的研究,但是也存在着根本的不可通约的区别:“形而上学”是着眼于从认识论求“真”的角度来研究的关于自然本体论的“知识”,即“自然形而上学”;而中国的“形上之道”更多地表现为求“善”的内心体验式的对道德境界的追求和精神寄托,即“道德形而上学”。产生区别的内在原因是传统西方以“主客两分”为特征的理性传统与传统中国以“天人合一”为特征的德性传统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试论王阳明心学的圣凡平等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阳明学针对程朱理学的流弊所兴起的道学革新运动,在明代中、后期的思想界曾掀起波澜,形成了主导明代学术思想的心学潮流。阳明心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不仅对明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和重建具有历史导向作用,而且波及到从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到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影响了后来儒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命运。可以说,阳明心学是中国儒学从巅峰走向衰落的一个转折点。因此,我们对它的研究不应仅局限于宋明理学内部的学派分歧和流变,而应放开视野,从时代转换、历史文化发展和学术潮流演变的实质关系来认识。本文即欲通过从陆九渊到王阳明“心…  相似文献   

11.
由于近代科学对中世纪神学的胜利,以及它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把近代标示为“科学的时代”。在西方的文化舞台上,科学是主要角色。贯穿于科学认识活动始终的,展现科学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即为科学精神。“科学的精神气质虽从未被整理过,但从科学家的习...  相似文献   

12.
笛卡尔作为西方近代哲学的始祖之一,他的思想既是西方近代“两个重要而背驰的哲学流派的源泉”(罗素,第92页),也是两大重要而分歧的美学思潮的源泉。无论从西方哲学史还是美学史看,笛卡尔的地位和贡献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从西方美学史发展看,笛卡尔的主要影响和贡献是他所创立的理性主义哲学为近代理性主义美学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他的具体的美学论述就是建立在这一新的哲学基础上的。胡塞尔说,笛卡尔的哲学沉思“开创了一个哲学的新时代”(胡塞尔,第108页)。笛卡尔所开创的“认识论的转向”,他对于人类理性、自我主体以及先天观念的…  相似文献   

13.
<正> “心性”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重要而古老的形而上学问题,也是明清之际浙东学派尤为重视的一个问题。正是在这一问题上,黄宗羲出于时代的需要,在总结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和对陆王心学的反省基础上,以气一元论为基本理论前提,系统地论述了心物关系、心性关系和性情关系,提出了富有开创意义的心性说。在心物关系问题上,黄宗羲反对程朱的“理先气后”和“理与气决是二物”说,提出“理为气之理,无气则无理”的气一元论。在此基础上,黄宗羲不仅批驳了王阳明“心即  相似文献   

14.
管子提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认为这些道德规范对国家的存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代中国的伦理转型在中西方伦理文化的碰撞中发生.民国时期的“新生活运动”强调民众日常生活要讲求礼义廉耻,试图以这一传统道德探索近代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近代礼义廉耻思想与传统礼义廉耻思想有一定的联系与区别.礼义廉耻思想对于当今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讲求礼义廉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践礼义廉耻,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坚守礼义廉耻,继承优秀道德传统.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起宋明理学走向衰败。明王朝的式微,使得时贤及亡臣遗民们在痛苦的反思中认识到:明朝衰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宋明理学的空疏、迂腐,“救弊之道在实学,不在空言。”所以他们抨击理学,要求“由虚迫实”。与此同时,明清时期中国古典科学的复兴和中西文化的交融,也促进了明清实学的产生。明清实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明清时代特别是明清之际的思想界异乎寻常的繁荣。这种繁荣的主题和历史演讲的探究。构成了近年来明清实学研究的大致格局,本文拟就这些研究作一描述: 关于思潮的命名由于明清思潮既是地主阶级和市民阶层对于正统理学的反叛,又是古典科学复兴和“西学东渐”的产儿。因此具有广泛的包含性和丰富的层次性。由于不同学者不同的视野和立足  相似文献   

16.
朱熹与科学     
<正> 对朱熹与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已有不少评论。褒者常常引用美国R.A.尤里达教授的话:“现今的科学大厦不是西方的独有成果和财富,也不仅仅是亚理士多德、欧几里德、哥白尼和牛顿的财产——其中也有老子、邹衍、沈括和朱熹的功劳。”(《中国古代的物理学和自然观》,见《美国物理学杂志》43卷第2期)李约瑟也说:“从科学史的观点来看,或许可以说,他(指朱熹)的成就要比托马斯·阿奎那大得多。”(《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2卷506页)贬者则认为当程朱理学被奉为官学以后,统治中国七百余年,在此期间,我国科学技术就由宋元高峰渐趋跌落。十六世纪以后西方近代科学革命骤起,距离越来越大,造成了一百多年来的落后局面,以至今日之艰难,对此,理学难辞其咎。这是一个颇为令人困惑的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西方医学对老年痴呆认识的历史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对意识障碍与老龄期必然相关的认知、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谓的"古典时期"的疯狂与理性的对峙、精神病学的诞生和近代分类医学体系中的老年痴呆以及19世纪末阿尔茨海默病命名及现代研究。在该疾病的认知史上,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能科学地认识它,甚至是对该种病患加以道德评判或人格歧视。在这样一种境况下,相对于理性的非理性对待其实才是"疯狂"。直到21世纪的今天,在对阿尔茨海默病认知上依然存在未解之谜,需要以理性态度去对待。  相似文献   

18.
彭彦琴 《心理学报》2007,39(4):754-760
与西方心理学以科学主义为主体的“由下至上”的研究思路不同,中国传统心理学探究走的是“由上至下”的研究路线,即从心理及精神层面最高端入手,强调心理的道德与理性层面,故其实质是人文主义的。现代新儒学作为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典范,具有心理学研究“另一种声音”的独特价值与意义。现代新儒学研究背景及思路的展开,呈现出以传统心理学思想为深厚根基的中国近代心理学的独特个性与自信。这是现代新儒学对中国心理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孟子“义内”说发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义内”说是孟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涉及到人性、人禽之辨、道德礼法的本原、道德理性的普遍合理性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分析了孟子与告子围绕人性和“义内”问题所展开的辩论,并根据《孟子》和其他早期儒家思想材料对“义内”说作进一步正面阐发。文章指出,从作为道德本原的“仁”和“义”的关系来看,“仁”源于自然本能,而“义”才是使人区别于动物的自觉意识和道德理性;从“义”和“礼”的关系来看,“义”是一切“礼”的创制和改造的依据,是人们道德理性的终极依凭。因此“义”必然是内在于作为一个类的人的规定性之中的。“义”的普遍合理性可以在历史中得到证明,也可以经由忠恕的方法加以体认。“义内”说在道德实践层面上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第一部由台湾学者和大陆学者精诚合作撰著、由美籍台湾学者陈鼓应先生和中国社科院辛冠洁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葛荣晋教授任主编的《明清实学思潮史》即将出版,同学界和读者见面。《明清实学思潮史》是一部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正确阐述明清实学思潮产生、演变、特点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的学术专著。它探讨了从明中叶至清代末期——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三百余年间,由批判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末流和佛、道思想体系而兴起的以经世政用、敦本务实的学术思潮的发展演变过程。本书认为,在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从明中叶以后,特别是明清之际,整个社会处在一个“天崩地陷”的大动荡时代,反映这个时代精神的思想主流,是从批判整个宋明理学中产生的实学思潮。这一思潮遍及经济、政治、哲学、科学、文化艺术等全部文化领域。它的历史使命是解放个性、解放生产力,为新时代的到来开辟道路。作者认为,这一学术思潮,与近代启蒙思想不同,与个性解放、人文主义也有别。用“实学”这个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