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民粹主义"几乎无法定义,但拉克劳仍然试图使这一术语变得完整而成熟。他在《论民粹主义的理性》中将民粹主义理解为一种政治逻辑,分析了民粹主义的三个结构性维度。等同链条是民主要求得以转变为大众要求的必经环节,民粹主义的出现依赖于等同链条的延展。社会的构建是差异与等同零和博弈的结果,但民粹主义不仅是差异与等同的"零和博弈"那么简单。内在分野在一个断裂的空间里发生,将社会划分为两个对抗的阵营。但分野的不确定性使得等同的巩固依赖于大众认同的形成。大众认同需要围绕能指凝缩,这些能指为了容纳异质的社会要求而驱逐自身的特殊性,成为空洞能指。民粹主义符号的含糊与暧昧是空洞能指的表现。民粹主义的中心不是领袖,而是名称。  相似文献   

2.
正"壶天"与"洞天"大致都指以隐秘方式与现世相连接的某一神秘的宇宙空间,且此空间与世间完全同构。园林观念意义上的"壶天"和"洞天"观念共享类似的宇宙观意涵,但两者侧重点不同。"壶天"观念侧重于表达"小壶"中另有同构于现世之"天地",而"洞天"观念侧重于表达"洞"的转换功能。造园是人们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通过一些营造方式将他们所具有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精神需求予以物化的一种艺术表达。一国之园  相似文献   

3.
阳明思想中的"好恶"之情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特质。龙场悟道后,阳明以"心学"为其致学方向。心学也就是身心之学,它是以"心—身"作为整体结构共同参与的事业。在这项事业中,"好善恶恶"之情连结心、身,是促使心体的道德原则落实为身体实践的关键和机括。与此同时,阳明以"有无"论其学问宗旨,这个特性在"不作好恶"与"有无相合"的关系中也典型地体现了出来。在阳明心学里,"不作好恶"有三层意涵,每一层意涵都关联着并指向着有无相合的理想之境。  相似文献   

4.
樊浩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和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分析,在细致辨析伦理和道德之异同的基础上,建构了内容丰富且具有创新意义的"伦理精神"学术体系。"伦理精神"的本质是"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伦理精神"现实地存在于家庭和民族这两个基本的伦理实体以及个人与共同体的普遍伦理关系之中。"伦理精神"是对原子主义权利观的超越,它所内蕴的"从实体性出发"的意涵,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处理好复杂的人群共同体伦理关系,培育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道德品性,以克服原子主义迷恋个人权利的道德弊端。  相似文献   

5.
在印度教神庙之中,最神圣隐秘的场所便是胎室。胎室具有独一性、抽象性和固定的形制,位于最高的塔身之下,为神庙生命内核,无论是庙宇的神学意涵还是营建过程,均以它为核心构建空间序列。胎室中央的神像实为庙宇纵向和横向空间的坐标轴,亦是参拜过程的终点。参拜者沿着主入口至胎室这条轴线,从由繁至简、纷乱至宁静,通畅至幽闭的空间体验中,窥见解脱之道,与神灵相见。本文经由宗教意涵和空间序列两方面的剖析,对印度教神庙剥茧抽丝,解读其空间布置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6.
布莱克的诗歌创作深受18世纪新教千禧年主义影响,其晚期代表作长诗《耶路撒冷》集中展现了布莱克经过艺术加工和变形的新耶路撒冷构想,就是要把阿尔比昂(英国古称)建设成为新耶路撒冷,一个充满着想象力和爱的理想国度。本文依次介绍了布莱克与千禧年主义的关系,长诗《耶路撒冷》的解读问题,《耶路撒冷》的基本线索与主题,以及布莱克异象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巴黎手稿》对《精神现象学》的独特诠释,标志着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创造性重构。随着黑格尔的精神形态变迁史被阐释为人的劳动生成史,其劳动概念则被把捉为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或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然而,考诸文献,这一重构显然有意无意地"误解"了黑格尔。当涉及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劳动概念时,科耶夫、马尔库塞与泰勒虽然解读路径各异,却都或多或少承继了这一重构及其"误解"。因此有必要重思这一重构,并揭示其间的哲学意涵。  相似文献   

8.
"祖庭"起源于儒家尊祖敬宗的浓厚观念,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具有丰富的文化意涵。隋唐以来,随着中国汉传佛教宗派祖统法脉意识的日益高涨,中国汉传佛教自唐中叶开始使用"祖堂"一词,北宋时开始采用"祖庭"一词,并逐渐赋予其多重的内涵和厚重的价值意义,使其成为了佛教中国化的突出标识。我国古代教内外学人对此已有自觉的认同和表达,为我国佛教发展的"中国化方向"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就拉康的能指与享乐概念提出一种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一质料论"式的解读,以此厘清两者互为前提、互相转化的关系,并为进一步研究拉康的主体拓扑学提供一个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五孝"为《孝经》中的五章,本指庶人至天子五种不同等级的行孝方式。马一浮《孝经大义》将"五孝"这一政治性较强的内容转化为伦理性的解释。以儒家的德位合一理想为前提,通过"爵名皆为德名"的论述,将"五孝"的政治意涵置换为道德意涵。又借助佛教的俗谛、真谛之说消解了困扰历代儒者的有德者无位这一伦理问题,通过分析正报、依报的不同,指明内向的道德修养方式。用道德意涵统摄政治意涵,以伦理德性的提升为目的,成为马一浮《孝经》解释的基本方向。道德语境中的"五孝"为儒者修身进德提供了经典依据,并体现了《孝经》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社会、文化运动。佛教为"垮掉的一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杰克·凯鲁亚克被称为"垮掉之王"。他的小说《达摩流浪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垮掉的一代"作家的佛教观。凯鲁亚克、加里·斯耐德等人接触到佛教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他们对佛教的接受又具有明确的选择性;他们对佛教基本概念的理解大致正确,但同时对佛教的核心理论又存在相当程度的误读。  相似文献   

12.
黄燕强 《现代哲学》2022,(2):140-146
忠恕是孔子的一贯之道,在儒家的经典诠释史上,通常是强调其道德层面的意涵。章太炎别出新解,一是称忠恕之道是求知的方法论,内含归纳与演绎的逻辑学原理;二是说庄子继承孔子的忠恕之道,其中包含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双重义谛。就德性的层面言,相对于儒家的尽己、推己说,庄子主张“才全而德不形”,反对将道德形显发用出来;就知识的层面说,忠指身观,恕指心证,前者是验事以成理,后者是据理以事量,犹如逻辑学中归纳与演绎的方法。透过对庄子忠恕之道的阐发,不仅丰富了忠恕的意涵——忠恕因而成了解读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认识论的重要概念,还可由此观照孔子与庄子、儒家与道家之间的思想关联。  相似文献   

13.
《管子·心术上》中"因"的独特性在于,其于显题化的进程中伴随着哲学化的进程。有别于认识论的解释向度,本文以为,此篇的核心范畴"因"意在叙说一种施政的模式,它以因应之道系统地演绎早期道家的无为、不言之旨,它关切的是"无为之为"和"不言之言"的现实性原则。"因"的哲学化与显题化象征着"无为"、"不言"原则同政行(一种为)、政令(一种言)相衔接的一种理论形态,它实质地关乎某种政治哲学,当然也在治国与治身的相关性中容纳了心性的成分。"黄老独盛,压倒百家",其所以能压倒百家即在于作为黄老之精华的稷下道家,其所以为精华又在于"因循为用"的精义。在思想的逻辑上,它延展性地诠释《老子》,齐学之于老学既一脉相承又叠置了新的意涵,思想的生命力耀动于其间;在现实的逻辑上,它应运而生,适为一种大国的愿景储备潜能。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艺术就是与基督信仰有关的艺术.它不仅包括直接取材于《圣经》掌故(旧约故事、四福音书中耶稣的生平事迹,以及教会建立,使徒殉难等历史事件)的作品、体现((圣经》抽象教义的作品,还包括与基督教精神意涵相关涉的作品.这里的基督教精神意涵,是指对基督信仰的深度同情和认同、对当代人之生存和精神状态的关怀、对物欲世界的批判,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和对救赎的渴望.  相似文献   

15.
《管子·心术上》中"因"的独特性在于,其于显题化的进程中伴随着哲学化的进程。有别于认识论的解释向度,本文以为,此篇的核心范畴"因"意在叙说一种施政的模式,它以因应之道系统地演绎早期道家的无为、不言之旨,它关切的是"无为之为"和"不言之言"的现实性原则。"因"的哲学化与显题化象征着"无为"、"不言"原则同政行(一种为)、政令(一种言)相衔接的一种理论形态,它实质地关乎某种政治哲学,当然也在治国与治身的相关性中容纳了心性的成分。"黄老独盛,压倒百家",其所以能压倒百家即在于作为黄老之精华的稷下道家,其所以为精华又在于"因循为用"的精义。在思想的逻辑上,它延展性地诠释《老子》,齐学之于老学既一脉相承又叠置了新的意涵,思想的生命力耀动于其间;在现实的逻辑上,它应运而生,适为一种大国的愿景储备潜能。  相似文献   

16.
"洞"字本义原指"众水汇流成大湖(或旷地)"。道教以之为意象原型,把"洞"规定为"阴阳合气",借以展呈"道"及其生命哲学意涵:就其本体义,"洞"是对"道"之浑沌意象的描摹——"混洞"或"混气";就其认知义,"洞"是指趋向"道"的生命认知实践——"洞观"或"洞照";就其境域义,"洞"是对"道"之生命空间的仪式化置设,其呈展为一种阴阳合气之域——"洞境"与"洞天"。概言之,"洞"是对"道"之生命精神的具体表达和实践贯彻。  相似文献   

17.
在圣经和合本修订版《旧约》中,以"地府"这一本土宗教观念对译希伯来圣经中的■(shcht)。为这一古老的希伯来宗教观念又叠加了一道新的文化意涵。本文从现象学的角度,力图描绘叠加在汉语圣经"地府"观念中几种不同的语言思维和文化观念,动态分析翻译过程中不同语言和文化对宗教观念的改造与丰富。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有着文体自觉意识的作家,韩少功在不断地拓宽文体的边界。他在多种文本中都使用了元小说叙事策略,元叙述的应用既扩展了创作的文类,又体现了作家娴熟的叙述技巧。在《第四十三页》中,作者用反省式叙述、互文性效果以及不确定文本使小说中的元叙述策略达到高潮。韩少功用反省式叙述探讨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使小说具有了玄幻的色彩;多重叙述视角让文本具有共时性的互文效果,揭示出两层文本空间的复调特征;元叙事技巧让文本内容充满"不确定"氛围,是作家独特文学观和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9.
孙慕义教授从临床医学实践到医学人文学和生命伦理学研究的学术转向,应该说是在一种特定"历史性境遇"对自身生命存在意义的自觉体悟与践行,是对生命精神内在价值认识的一种多重审视与深切透悟.自1986年转向生命伦理学的研究与教学以来,孙教授融自身的生命于整个研究过程之中,长期致力于对生命伦理学思想理论与精神渊源的研究与寻踪,在科学、艺术、宗教和哲学的融通中追寻和阐释生命伦理及其精神本性,以一种与"问题式"研究路径相异的、"体系"建构为主体的研究范式与思维路向为生命伦理精神的合理性和现实性确立形上基础和道德哲学根基.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学术品性并取得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具有多重文化学术意义.它的发表,立刻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一年来,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考释、文本解读、楚竹书<周易>特殊符号以及卦序问题上.其中又以文字考释和特殊符号问题的讨论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