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传统中国画的主要门类,山水画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内涵。隐逸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长盛不衰的一种社会思潮,它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并对包括山水画等文化艺术门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山水画的产生和独立、山水画对逸品的推崇、山水画的审美取向、山水画题材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探究,可以凸显画家对山水画的超功利性的"隐逸"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道德追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众文化以其娱乐性、流行性和大众参与性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文化形式。大众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消闲和娱乐,但也不能远离道德,放弃“教化”的责任。应该给大众文化注入人文精神,使其承担起提升大众审美情趣和道德理性的“教化”义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大众文化应以主流文化为价值导向,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主流文化也应借助大众文化媒体或形式,寻求在现代文化背景下传播的更广泛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画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体现着传统文人的审美观和自然情怀。中国文人不仅寄情于山水画,更将其融汇并凝练于古典园林的造景之中,从而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充满山水画意境的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使得二者从外在形式到内在审美意趣上都存在着相互关联。从此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景观的审美创造之源及造园的内在逻辑,有利于发掘"中国园林传统中的画境营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从而为当下不同空间类型的空间设计中"中国审美意境"的营造提供思想依据,同时这对构建具有自身文化本位的城市生活空间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冰雪山水画作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一种,汲取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融合了龙江区域的文化特征、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既有民族的审美趣味,又不失现代性。冰雪山水画艺术与龙江地域文化核心价值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拓展了人们对黑土文化的审美认知,营造出符合当代民族精神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表达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中国山水画中,儒家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因此,从中庸、和谐和仁爱三个方面探讨儒家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体现,以更好地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山水画创作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之一。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中的山水风景作为主题的绘画形式。自魏晋时期开始萌芽,隋唐时期终于成为独立的画种,而在宋朝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宋代山水画美学思想受道家思想影响很大,通过对道家思想和宋代山水画的研究,写明道家思想在宋代山水画中的审美意蕴体现。  相似文献   

7.
萧条澹泊、荒寒简远一直以来被看做是传统山水画特别是文人画的最高美学境界。其美学观念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比较复杂,它涵盖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最核心的审美元素。以传统山水画之构图、笔墨为视角,探寻这一审美观念的多种含义以及形成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高峰,在当时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画家个人创作的影响下,南宋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与北宋山水画气势雄浑、规整严谨的风格相比,南宋的山水画更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展现其内在的文化韵味和诗情画意。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主要体现在南宋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构图形式和意境表现上。南宋山水画在笔墨上追求"简",通过"斧劈皴"的手法体现笔墨的苍劲,在构图形式上注重"边角式"构图,在意境的表现上讲求"虚实相生""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9.
黄宾虹是近现代中国画坛的伟大艺术家,尤其在中国山水画上的成就,在美术史上有着突出贡献,他精研传统并在传统上大胆创新,把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他的作品里包含着丰富的现代文化内涵,他的绘画思想对于传统的深刻反思,独到的审美感受,对笔墨形式的再造以及中国画"内美"之审美境界的展开,均对后来的中国绘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具有深刻的指导性和前瞻性。因此,本文笔者深入研究了黄宾虹美学思想,追本溯源,彰显中国绘画风格,重塑艺术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它诞生后便很快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并影响到了世界文化的发展。随着西方的这种“后现代”观念的引入和商品社会消费主义的滋长,以及现代传媒所引发的大众文化的泛滥,在中国影视文化领域中,出现了与主流文化、正统审美维度相对照的对大众审美的游戏化追逐,使得中国电影的“游戏化”特征已成为不能无视、且渐趋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张瑞 《美与时代》2006,(6):63-65
山水画作为民族绘画体系中的一个成熟科目,所传达的和谐气息与民族文化精神一脉相承,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协调一致,体现了历代山水画家对自身生命状态的诠释和对社会问题的言说方式。在文化多元、思维多极的当代社会,民族文化将会不可辩驳地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主角。今天我们只有以民族的、完整的、发展的态度看待传统山水画,从中得到滋养,才能真正地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使山水画的民族文化身份更为清新。  相似文献   

12.
审美活动随着时代发展展现出不同形态,消费文化的影响、读图时代的来临使得审美迅速地融入到大众文化之中,而审美意识的倾入与普及形成了当下审美的泛化现象,而美术馆作为面对大众的不可或缺的审美活动场所发挥着积极的审美引导与文化传播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郭熙是北宋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他的山水画论基于儒家文化,同时蕴含了明显的道家思想,道家文化色彩极为显著。通过探究《林泉高致》中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绘画理论,将郭熙提出的“林泉之心”审美心胸命题、“三远”创作手法以及“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山水画价值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分析其思想理论源头,阐述郭熙美学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联系,并试图挖掘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所体现的深层意蕴,让当代人更好地理解传统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4.
吕国忱 《哲学动态》2001,(11):29-30
大众文化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研究也随之成为了一个重要而又富于挑战意义的领域。清华大学哲学系邹广文教授所主持的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社会转型期的大众文化问题研究” ,立足于文化哲学的高度 ,对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与研究 ,最终撰写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一书 ,并已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黑格尔曾经说过 ,序言之类的东西对于哲学来说是必要的 ,因为哲学总要有所交待 ,要把自己思想的内容整理一下 ,以便有个逻辑。这本著作有导论…  相似文献   

15.
老庄之道的境界和表现,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有很深刻的内在关联。道家思想的介入,对中国山水画的风格、造型、用笔、色彩、审美均有重要的影响,确定了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风貌和价值,相当大地提升了中国山水画的品位及格调,使中国山水画体现出无穷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隐逸作为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文化现象,是调节士、文人与统治集团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东汉以来,隐士与山水的关系亲近起来,以至于后人把隐士与山水的关系看成自然乃至必然的关系。中国传统山水画尚意,始终表现着传统文人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在审美和创作中,中国人通过山水画艺术来彰显自身的心理和谐,以追求尚意的象外之境的艺术审美特征,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自然的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17.
千百年来,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必然受到本民族的思想所影响,儒、道、仙、佛各家在不同时期都影响着中国山水画,早期的儒道结合,后来由于时代的影响,道家思想逐渐占了上风,从此中国山水画无处不渗透着浓浓的道家思想。无论是用水墨取代"五色",还是隐士文人倡导的"无为而治",这些思想都推动了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使水墨画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结合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直观表达,也是古代人高尚的人生观的表达。山水画在唐末后占据中国绘画的主导地位,结合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中国山水画自兴起之日,就贯穿了老庄之道,道家精神是其内涵。恬淡至上、寂寞无为是山水画的宗旨,山水画对"淡"的境界追求一直都是山水画家们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大众审美文化出现审美流失现象,认为这种审美流失的原因并非是文化产业化、市场利益化等非审美因素造成的,而是中国古典空间抒情审美文化和西方自古以来的时间叙事审美文化的冲突。中国空间审美文化重体验美感,而西方空间叙事审美文化重情节整一、矛盾冲突。近代以来时间文化对空间文化的冲击造成了传统经典文化的审美流失,要使文化景观健康向上的发展,就需提倡时空文化的转向与回归,建构时空一体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山水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不仅呈现出对山水自然美的一种表现和欣赏,通常还具有一种给人以精神启悟的哲学意义.而中国山水画中蕴含的这种"精神哲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道家思想的生发.可以说,道家思想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精神依托,它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理想的追求、空间布局的构设、以及色彩体系的呈现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