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诗文中"心"与"象"的呈现方式,是"言"与"意"所具有的生命诗性美的更高级形态——生态之美。他通过系统地整合"形与影"的生命本质、"言与意"的生命诗性美,以艺术审美的诗性语言带领阅读者走向一个审美的艺术世界,同时再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完美融合,从而带给读者一种超越生命经验本身的审美体验,引发出人如何生存的生态思索。  相似文献   

2.
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审美主体将褪下浓郁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换上一身绿色的衣装,成为生态审美者。一个概念的转换,体现主体美学向生态美学的转型。而生态审美者的生命全程,既是生态的,又是求美、显美、造美的,实现了生态规律与美学规律的耦合,从而造就了一个诗化的绿色人生文本。与  相似文献   

3.
产品设计作为文化性的造物活动,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程度、科技水平、审美文化等内容。和谐,亦是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产品的审美表现是多样的,根据切入角度的不同分为形式之美,功能之美、艺术之美,生态之美、技术之美等内容。产品设计追求和谐之美,其核心与目的是为了营造人与产品、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4.
生态美学是一门生态学与美学有机结合的崭新的交叉学科。生态美学一方面是要引导人们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则是引导人们贴近自然生态,留存生态之美,并进行生态审美。虽然生态美学在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才被我国学者正式提出,但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存在着很多朴质的生态美学思想,并与现代生态美学理论一脉相承。其中,风水学著作蕴含着大量的生态美学智慧,但长期以来又被人们所忽视。本文试图从我国古代风水学著作——《葬书》中,剥去迷信的成分,发掘其生态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陈景元美学思想中析出其自然审美观照理念,并以此为依据推演出陈景元以自然适度为美的审美原则,通过对陈景元自然审美思想的探究和解读,对其彰显的古老生态智慧和对当代的现实意义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6.
虹子历经两年,用中英文双语创作的童话《梦幻森林》,在《梦幻森林》中,所有动物都和睦地幸福地生活着,这是美妙的生态美,也是美妙的生命美,同样体现了生态美与生命美的交叉和共生,互补和融合。虹子的童话启示我们:让儿童的身心涵养生态—生命美,应该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上,再也不能掉以轻心了。在全社会倡导儿童生态—生命美育,能够在提高儿童生命质量的同时,激发他们的生命之力与生命之美,激发他们对人和动物的爱心与同情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让儿童生命得到净化、优化和美化,使儿童获得生态—生命美的感悟,从而呵护生态和善待生命,培养和激发儿童精神自由和诗意想象的创造性潜质,促使儿童对自然环境的生态美和人类的生态意识、生命意识的维系,内化为儿童掌控生态—生命美的审美素质——"内在的尺度"。  相似文献   

7.
薛富兴 《哲学动态》2023,(1):117-125
国内博物学提倡者为博物学描绘了三副面孔:自然科学原型、现代科学反思之参照物与生态文明教育之科普途径。立足于环境美学,我们发现了博物学与自然审美之交会点:两者共享对自然之好奇心、非功利地对待自然之自由精神,以及对自然之真和自然之美的赞赏。博物学对自然之测量、命名与分类工作实为深度欣赏自然所需的必要的前期功课。在环境美学视野下,我们可将博物学理解为恰当自然审美的必要基础和理想范式,因而我们提倡一种以博物学为基础的自然审美。博物学与自然审美的融合拓展了博物学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以侗寨聚落空间为研究对象,寻找文化成因,分析聚落选址、内部组织、边界处理、景观节点布局等形式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侗寨聚落空间的审美特征。主要运用资料文献法、实地调查法、比较法得出侗寨聚落空间设计具有三个审美特征,即"天人合一"的生态之美、人地相生的适度之美、造物形态的秩序之美,并对侗寨聚落空间设计进行优势提取,提出"新型居住者"的保护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9.
张超 《美与时代》2015,(2):19-22
与生态批评领域"生态"与"环境"之辨的针锋相对相比,我国美学研究领域对二者的区分和关联的认识却更具有包容性。"环境"是一种审美对象,具有宽泛性和包容性;"生态"是一种关系,是观察和研究事物的一种新视角。"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无所不包的"环境";"生态美学"是"环境美学"的重要理论立场和未来发展方向。不管是"环境美学"还是"生态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都是对环境审美某种模态的理论阐释,在实际审美过程中它们并不单独存在,并时常与艺术审美、生活经验和理论思维等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知识论路向下自然范畴的偏误,为马克思所突破与变革:其一展现人与自然的本真存存及其原初关联;其二揭示人与自然互为生成之过程;其三更注重自然存在的本质显现及与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审美境界;三者于本体论意义上构成对自然范畴的形上界说.马克思此种自然观彰显着生态审美睿智.  相似文献   

11.
生态审美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将审美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进行考察。当艺术感知被视为生态审美观照的对象时,艺术感知就从一种简单的艺术创作实践环节升华为具有丰富意蕴的审美实践活动,对这种意蕴的内在本质进行探讨,不但有利于加深对生态审美本质的理解,而且对更好地发挥艺术感知的作用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道教的生态观强调人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的浑然一体,强调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生命和健康,反映道、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生态美的总纲,是道教生态和谐美的最高境界,它反映了生态生命系统与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式。一、生态系统和谐美道教认为生态系统具有规律性,这就是“道”。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天地万物和人都是从这个“道”产生的。这个“道”,即是万物之宗,又是万物之始,更是万象之源,使天、地、人等宇宙万物在“道”中实现了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1…  相似文献   

13.
南宋文士不时在诗文中流露出对休闲与审美之关系进行探讨的思想火花,主要表现在休闲与审美时空、休闲与审美心胸、休闲与审美发现和休闲与形式美、人格美等四个方面。这对于从休闲学新视角研究中国传统美学,以及建构当代新兴的休闲美学之理论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潘杰 《学海》2007,(6):208-211
就生命而言,水是万物之源,水文化与生命起源及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一个同构的过程;就审美而言,美是和谐的美,和谐的美是水的美的特性.水的特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审美对象,更演化为一种审美体系.水的自然之美、灵动之美、风格之美,激发人的想像,给人以启迪,并在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地传承光大.  相似文献   

15.
山水诗画意境中的气之审美是以气韵为中心的虚境审美。意境中的气与韵既是相联的,也是独立的。有以气取胜的意境,也有以韵取胜的意境。前者表现为生机勃勃、鸢飞鱼跃的气之动趣审美,以雄浑美为代表;后者表现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气之静趣审美,以冲淡美为代表。这两种美是山水诗画中最具代表性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6.
花卉在民众的心中一直是美的代名词,在如今社会生态环境如此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去探讨水彩花卉的生态美学问题,使我们对于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的生态状况多一些思考。文章将从水彩花卉的视角出发,研究中国花卉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生态美学思想,深入剖析水彩花卉文化中的生态功能、审美功能等,分析水彩花卉的绘画形态,以此来研究阐述水彩花卉的生态美学价值并发掘水彩花卉的生态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4D电影技术是一种自我矛盾、自我破坏、自我虚饰的异化技术。观影角度与触觉特效、观影距离与空间特效、观影快感与技术效能的错位,造成了艺术体验的官能性障碍,阻挠了审美快感的生成,甚至打破了电影苦心积虑想要营造的"白日梦"幻觉。4D电影的出现并非是技术理性发展的结果,而是后现代语境下对感官体验、游戏体验、震惊体验过度追求的结果。当前4D电影的本体论构成还处于异化的特殊形态,尚未找到自身的合法化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旅美女画家虞曾富美不愧为当代画坛奇女子,她的成功在于她有自觉的美学追求,致力于独树一帜的审美创新。她的作品具有气象万千的自然之美、蓬蓬勃勃的生命之力,并彼此融合和互动,原因在于她有十分可贵的生态环保意识,从而提升了审美境界,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一、画坛奇女子的审美创新不久前,笔者有幸在纽约长岛参加了虞曾富美的家庭派对,并惊喜交集地参观了她1.5万平方英尺的家庭画室陈列的恢弘之作。惊,是惊奇地发现虞曾富美看上去身材娇小显得文弱,笔下却涌动着蓬蓬勃勃的生命之力;喜,是喜悦地  相似文献   

19.
《望江南》是存词较多的唐代教坊曲调之一,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审美价值极高。《望江南》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真实之美,主要指《望江南》词一方面所描写的景物是真实的,另一方面所传达的情感是真挚的;第二感伤之美,文人将自然之景与对渐衰的唐王朝及自身命运的担忧的悲情相结合,使《望江南》词作极具感伤之美;第三凄清之美,文人多采用虚实结合与渲染的手法使词作具有一种凄清朦胧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20.
古琴与鲁特琴分别作为中西方古典音乐文化中的代表乐器,通过对其起源、环境的梳理分析,发现在审美文化内涵中两者具有相似的高雅,在审美理想中古琴追求一种求同之美,而鲁特琴追求一种变化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