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新媒体进行数字化改革成为我国许多博物馆新的发展路径。数字化的展示方式既可以达到节约人力物力等资源和保护文物的效果,也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对观众的局限,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地参观博物馆,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故宫博物院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将数字媒体技术融入其文化传播和展示方式的新途径之中,缩小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其形象更加亲切和趣味。"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文化传播新路径,为新媒体语境下博物馆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创新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博物馆"以物为本"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被受众所接受,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将数字媒体技术融于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展示方式的变革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宝库的作用,实现"文化走出去"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郑炜 《美与时代》2024,(2):118-121
园林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体现,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和创新空间。在分析浙江南宋园林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的必要性,阐述针对性的数字化保护策略与方法,进一步提炼包括数据采集与整理、处理与分析、展示与互动、存储与传播四大板块的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技术路线,最后构建出以数字呈现、数字体验、数字文创、数字共生四种模式为核心的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活化路径,为浙江南宋园林文化遗产在数智时代的保护和活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数字展示设计是现代博物馆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给新媒体时代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数字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传统展陈的方式也逐步进入数字化展示方式,由于数字展示具有诸多的优势而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更为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4.
李一彪  庞瑾 《美与时代》2024,(2):100-102
在数字技术与城市品牌形象的结合中,存在许多未被充分探讨的问题。为填补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通过聚焦数字技术手段在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中的应用,深入探讨其发展模式,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城市品牌形象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希望为城市管理者、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以及相关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城市品牌形象的建设管理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周洁 《美与时代》2014,(1):37-37
新媒体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数字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代表,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其数字化、虚拟化、即时性的特征为创意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创意设计在数字媒体环境下展示了充分的互动性、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性、多学科的融合、文化诉求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刘紫云 《美与时代》2023,(2):129-131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丰富。依托数字化技术加大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成果的保留,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对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意义及策略进行阐述,以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与管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昆明大观楼文化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其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大观楼长联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大观楼长联的动画创作正符合当今个性化传播的要求,通过把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新媒体技术与自然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对外宣传。  相似文献   

8.
<正>自水彩画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着交流与融合,但就中国水彩风景画创作而言,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容易忽视水彩画的本体语言;另一种情况是,过分强调水彩画的"西方性"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与绘画的修养与熏陶。这是两个极端,即"固守传统"与"全盘西化"。然而,作为中国的水彩画创作者,必须认识到这种在深层次上的"中西结合"的必然,才能在水彩画这一领域获得更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希 《美与时代》2024,(1):17-19
依托数字技术的革新,美术馆艺术作品在呈现方式和传播方式上也日新月异。数字美术馆、线上美术馆、虚拟博物馆等新型美术馆跃然于互联网,供大众欣赏与浏览。艺术展示不再局限于在实体公共空间进行架上呈现。在科技的推动下,为了更好地展示艺术作品,美术馆应当承载更多样的呈现媒介,在网络与虚拟世界构建新的艺术空间。南通美术馆作为南通地标性建筑,依托南通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数字化建设和发展,可以作为宣传南通城市文化、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质媒介。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新媒体应运而生。针对现阶段传统展示手段难以满足博物馆信息传递需求的问题,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当下可行的解决方案之一。经过对多个博物馆的实地调研,分析和归纳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类型,可以分别从观众和博物馆两个方向得出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展示设计的意义。此外,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内的应用仍具有局限性,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也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劳动人民的智慧、技艺、活动等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传承下来。洛阳宫灯作为洛阳地区的"非遗"代表,应得到大力的保护与传承。结合"洛锦"系列灯具设计的实践创作,从对洛阳宫灯文化元素的提炼、设计要素的考量,到设计表达的展现,系统地叙述了创意与设计的全过程,展示了如何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创新,丰富灯具设计的表现手法,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宗教问题成为宗教学研究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今道教学研究已经离不开数字人文技术与理论的应用,道教研究与新媒体结合,从最初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文献整理,再到道教影像化重制以及道教舆情分析应对,可以说数字人文宗教视阈正在不断地与道教研究发生联系,数字人文宗教学视阈下的道教问题研究已经成为道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可否认,网络技术的发达,使得道教文化可以从地域性传播扩展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这对道教文化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发挥更大价值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数字七在古代两河流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出土文献和文物资料中与数字七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收集,并对学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通过文献中的"七日周期",文物资料中的七点印章、七嘴油灯和七层庙塔等,说明数字七在古代两河流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文章还对这一观念在古代两河流域及周边地区的发展、传承情况及产生原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数字七在古代两河流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出土文献和文物资料中与数字七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收集,并对学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通过文献中的"七日周期",文物资料中的七点印章、七嘴油灯和七层庙塔等,说明数字七在古代两河流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文章还对这一观念在古代两河流域及周边地区的发展、传承情况及产生原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生命基因,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献价值。然而,在现代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许多传统的民间手工艺面临无人继承乃至消亡的窘境。而民俗摄影作为一种影像传播与记录手段,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其实记录和还原了传承者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我们通过对泰山皮影的纪实影像,有利于探究民俗摄影在"非遗"传承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从而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保护。  相似文献   

16.
正具身认知作为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的研究取向,许多心理学家们都在这一领域中不停地探索、研究,试图通过各种的实证研究、逻辑推理等方法,来找到这一领域的真实面貌,试图探究"具身认知"这一观点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有着什么样的影响,但是具身认知的研究一直都处于一个较为凌乱而散漫的状态。正如《认知科学手册:一种具身的取向》一书的主编Calvo指出:"20世纪下半叶支配这一领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传播媒介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中医药事业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也应自觉接受新媒体时代的检验。从中医药新媒体传播现状看,存在信息污染与"把关人"缺失、学界自身"失语危机"、人文文化遮蔽科学文化、传播分化造成数字鸿沟等伦理失范现象。中医药新媒体传播实践应严格遵循医学伦理原则,符合传播伦理规范,在可信性、适用性和适度性原则的指导下,遵从"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从政府、行业、专家和受众四方面多管齐下,积极重构中医药新媒体传播伦理价值与规范。  相似文献   

18.
殷墟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文明的宝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是不可再生的人类财富,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考察、技术探索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优势与可行性,有针对性地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案例和步骤进行探索,根据殷墟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提出数字化的保护开发路径,并探索数字化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一方面应用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更好的记录和保护;另一方面,在提升博物院的文化体验的同时,通过多方式、平台与技术促进殷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依托。广州集中了海上丝绸之路许多代表性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创意产品来传承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可激活其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产品是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媒介,可让大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海上丝稠之路文化,从而传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弘扬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生肖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古老形态,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洗礼与积淀后,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的器具、剪纸、绘画、文学、宗教、信仰等领域。对生肖文化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此次"木刻十二生肖"研究与创作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智库建设项目(2015ZK06)研究成果,也是对我"民间美术与设计"课程教学成果的展示。我认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方式是通过高校教育。在此次研究中,我邀请了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艺术家阿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