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说谶     
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秦、汉两朝,一种颇为神秘的迷信形式——以谶预示凶吉的活动大行其道。什么是谶?按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迷信的人指将来要应验的预言、预兆。最早的谶出于何时恐怕已不可考,有案可查的较早的一个例子是秦始皇时一块石头上面写有:“亡秦者胡也”的谶文。当时认为是胡人要灭  相似文献   

2.
诗歌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精神的艺术。诗歌作为时代的号角、人类的良心、的艺术形式,仅有对历史的怀疑、对文明的批判、对人性的分析、对人类文化的全面清理和消解,仍是不够的,一个真正的诗人的崇高历史使命在于,他必须以自己潜心不懈的写作重构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精神的王国、一个超乎现实之上的伟大幻象。所以,一个伟大的诗人必定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创世者、受难者,一个创造历史和人类美好未来的战士。《山和海》就是这样的诗,其作者陈敬容也正是这样的诗人。《山和海》是“九叶派”女诗人陈敬容的代表作之一。“九叶派”(…  相似文献   

3.
刘晗 《美与时代》2007,(11):129-130
王维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以无承有,以静载动,呈现出有无相生、动静谐和的特点.他作为中国山水画的写意大师,以虚实相依的手法达到绝迹天机的目的,显然是他在诗中的主动追求.佛教禅宗思想明显影响着王维感知世界的方式.王维诗歌平和淡然的风格也有以"和"作为最高境界的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诗和诗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不利于城邦的"正义",并提出将其逐出"理想国"。但实际上,柏拉图并非反对所有的诗,他攻击的只是诗人在盲目追求爱欲下对真理的不作为和不负责任的摹仿。柏拉图的文艺对话表明,诗人和哲人因对"爱"的不同的理解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诗",一种主要是摹仿诗,另一种则是旨在揭示真理的"哲人诗"。因此,《理想国》中的"诗哲之争"可以解读为"摹仿诗"和"哲人诗"之争,其本质是诗歌内部的争论,而非诗歌与哲学之间的争论。  相似文献   

5.
张衡反谶,史书有明确记载。从他的《请禁绝图谶疏》、治历思想以及辞赋用谶等几个方面,也可以印证张衡对谶纬的批判态度。解释清楚张衡的反谶思想,有利于澄清学术史上关于谶纬的几个误解。关于张衡反谶思想理解的分歧,其实也和学术界谶纬观念的泛化有关。谶纬观念的泛化现象导致了谶与非谶界限的模糊,也因此制约了对谶纬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昙无谶,也称昙摩谶或昙无忏,中天竺(今印度)人,天资聪慧,潜心佛法,曾在罽宾驻足,后转龟兹求法,又入鄯善,再转敦煌,成为一代高僧。北凉玄始元年(412),沮渠蒙逊邀至姑臧;义和三年(433)三月被刺杀,终年49岁。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探讨昙无谶的个人历程,重点研究他在北凉译经、传教、辅佐沮渠蒙逊等方面的成就和作为,进一步确立他的历史地位和对北凉佛教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诗歌疗法     
诗歌,是一种最接近人类灵魂的艺术,它是诗人精神世界的细腻展示和各种情感的优美流露。而诗人,堪称整个人类丰富情感的集大成者和心灵的代言人。正是因为如此,诗人们创作出的诗歌才得以广为流传,与大众产生思想共鸣。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节,作者借林黛玉之口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诗学观。这些观点基本和前代诗歌理论家的观点基本一致,也有作者个人独到的创作体悟和诗歌审美倾向,可谓是生动的诗歌创作教程。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的《诗本义》以求取"诗人之意"和"圣人之志"为解诗之本。在寻绎"诗人之意"的层面,他据上下文理求诗,剖析了诗歌发生的心理特征,并考之以"人情",体现出"文士解诗"的思想原则和阐释方法。但欧阳修把达"圣人之志"作为解《诗》的最终旨归,体现了经学为"体"、文学为"用"的阐释原则。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的"阐释的循环",是《诗本义》最核心的释《诗》方法——"据文求义"的阐释学原理。  相似文献   

10.
秦蓁 《孔子研究》2016,(5):90-96
欧阳修的《诗本义》以求取"诗人之意"和"圣人之志"为解诗之本。在寻绎"诗人之意"的层面,他据上下文理求诗,剖析了诗歌发生的心理特征,并考之以"人情",体现出"文士解诗"的思想原则和阐释方法。但欧阳修把达"圣人之志"作为解《诗》的最终旨归,体现了经学为"体"、文学为"用"的阐释原则。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的"阐释的循环",是《诗本义》最核心的释《诗》方法——"据文求义"的阐释学原理。  相似文献   

11.
《论语谶》与《论语》相涉的十数条佚文,多径取《论语》本文加以解读、发挥,而在径引本文的同时,也有对其旨意大要的解释、词语的训诂,以及对孔门事迹的再演绎。其文献意义在于:可资考证异文,审校《论语》早期版本;训解文本,间出新见,为后世《论语》注释所采信;补充文献,增益史料。因而我们有必要视《论语谶》为《论语》版本研究的参考文献和《论语》学史讨论的必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正"万物之灵的人哪,你在地上做了什么?你在标榜人类智慧,地球憔悴无言以对……你在不断自我膨胀,地球无奈暗自悲伤……"这是台湾天韵诗班的获奖作品《别让地球再流泪》中的一段歌词,它以诘问的方式提醒作为地球管家的人类,是否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让地球流泪?这首诗歌也折射出基督徒群体对环境保护的担忧与责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史上,陆游是一位非常热衷诗歌创作的爱国诗人,他曾自称在"六十年间万首诗"。在诗人数以万计的诗作中,我们发现诗人的很多咏物诗多以梅花为意象,在诗中,他或抒发喜爱惆怅之情,或表达个人爱国之志,或说明客观事理,称得上是句句系梅,处处写己。  相似文献   

14.
我们视为真实的东西是我们感知到的现象世界的客体。我们将那些我们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客观看到的东西视为真实的。那么什么是感知世界的心?对我们来说有可能认识到这个感知世界的心吗?本文讨论被心所感知到的世界的存在,是为了讨论感知世界的心的存在以及心的可知性。现象世界是一个感知世界,是一个由我们的概念化语言系统构建的虚构世界。而这个虚构的现象世界的基底,即客体本身是空。空是指感知和构建世界的心是空的。因此,对于世界之空的意识就是心的自我意识。由于我的心的空与所有其他存在物的空是同一个空,因此心就是与整个世界产生共鸣的能力,即普遍的心、一心。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即一心。佛教的"空寂灵知"和"本觉"指的就是心的自我意识,即空。  相似文献   

15.
徐晓鸿 《天风》2009,(6):42-43
“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诗歌往往藉着历史人物、事件或遗迹,通过怀古惜今吟咏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怀,读起来有强烈的历史厚重感,许多诗歌有感而发,思古幽情绵长,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怀古诗在《诗经》和《楚辞》中已经占据着重要地位,至唐代达到巅峰,“安史之乱”后,中国进入到社会动荡和民族融合的时期,这类诗歌重新成为中国诗歌中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诗言志     
赵朴老的诗、词、曲是名闻通途的。人们都称他为诗人。他成为中国作协会员,当然也是因为作诗。但是他自己说:“诗歌不是我的本行。”三百六十行中,作诗算一行么?大概不算。我个人以为职业诗人应该是不存在的,如果真有职业诗人的话,他自己满意的那几首一定是“业余”写的。赵朴老曾谈到过自己写诗的因缘,他说:“幼年时,由于家庭和环境的关系,胡乱读过一些古诗词,逐渐受到了感染,发生了兴趣。年龄稍长,渐懂世事,用诗歌语言表达内心感情的愿望不禁油然而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谓‘言之不足,敌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的意…  相似文献   

17.
被称为"诗怪"的象征派诗人李金发,以朦胧艰涩的诗篇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诗坛独树一帜.他在早期出版的三本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中,歌唱人生和命运的悲哀,歌唱死亡和梦幻的境界,诗作中弥漫着颓废、消沉、失望的气息.但是,在这表面的歌唱背后,却包含着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体现出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 C·P ·斯诺曾说过:"我所认识的科学家多半认识到,我们每个人的个人处境都是悲剧性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孤单的,有时我们通过爱情或感情或创造性要素来逃避孤独,但生命的愉悦只是我们给自己造成的聚光点,道路的边缘依旧漆黑一团,我们每个人都将孤零零地死去."[1]作为一名诗人,较之科学家常常对生命有着更为敏锐的感悟,多愁善感的性格也使诗人对生命有着更为复杂的体验.而李金发骨子里的悲剧生命体验、丝丝缕缕的忧伤与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悲凉,自然而然与其身为诗人的身份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雅典城里,有一座德尔斐神庙,供奉着雅典的主神阿波罗。相传那里的神谕非常灵验,当时的雅典人一遇到重大的或疑难的问题,便到庙里求谶。有一回,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求了一个谶:"神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人?"得到的答复是:"没有。"苏格拉底听说了,感到非常奇怪。他一向认为,世界这么大,人生这么短促,自己知道的东西实在太可怜了。既然如此,神为什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切科学领域的发明、发现、进展都被社会大众顺其自然地理解为人类福音,而诗、诗人以及一切和诗有关的事物则似乎同样顺其自然地被"边缘化"。有人认为科技同诗歌的关系是载体与内容、工具与目的的关系,可利用,无冲突,事实并非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科技的本质乃是"反诗"的,科技与诗或许根本就是人类脚下偶有交叉但目的地根本不同的两条道路。  相似文献   

20.
日本诗人野川隆曾移居到中国东北,从事过援助中国东北最底层贫农的活动,《屯里的圣母》《老头儿的诗》是野川隆的代表诗作,是作者到屯子调研工作时有感于当地农民生存艰难的现状所写的诗,被称为现代日本诗的绝唱。两首诗通过屯里的"圣母"和"老头儿"这样两个典型人物的悲苦命运,透视了当时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与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下东北农民的精神面貌与惨痛境遇。表达了作者对于东北农民的真挚的赞美与深切的同情。给凄冷悲凉的心灵带去些许温暖,也给残暴的统治阶级当头棒喝。正因如此,野川隆最终被捕入狱,成为了为中国农民而献身的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