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剑桥东南亚史》把东南亚比作"宗教的十字路口",将多种宗教在此汇集的原因归结为"早期的远洋贸易",进而指出"东南亚每个重大的历史转变都涉及宗教变化的因素"。①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的代表之一,他有着丰富多元的宗教文化,在消化、吸收、发展多元宗教过程中展现出的宽厚、平和与包容,在世界范围内有口皆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马来西亚容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老移民,形成了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阿拉伯书法在中国穆斯林中的传播与发展陈进惠编者按:中国伊协伊斯兰文化研究部副主任陈进惠先生在参加马来西亚"94世界伊斯兰文化节"期间,应邀在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教师、学员座谈会上作了题为《阿拉伯书法在中国穆斯林中的传播与发展》的演讲,并现场书写表演...  相似文献   

3.
《繁花》是最近大热的小说,这部小说是处在"历史终结"处书写上海经验的,所以契合了对于上海以及当下中国现状的认知。小说结构导致了小说中没有"历史";小说对"物"的描写提示我们需要对其传达的经验做批判性的理解;小说中"沉默的大多数"正指向了社会存在中人道主义的缺席;小说中没有提到的20世纪80年代,正是解读的关键。市民在社会中最终是脆弱不堪的纸花。  相似文献   

4.
傅绍良 《学海》2001,(2):205-206
张新科博士的《唐前史传文学研究》是作者继《史记研究史略》、《中国古典传记论稿》、《史记与中国文学》等专著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全书约 2 5万字 ,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的资助 ,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不仅标志着作者本人对中国传记文学的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 ,而且也将整个中国史传文学的研究提高了一个新的学术水准。总括张博士的系列著述 ,我们不难发现 ,他对史传文学的研究是有一个从史传文本的解读到人类文化精神的感悟的认知过程 ,他的这部《唐前史传文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 ,便是力图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去…  相似文献   

5.
<正>导言长久以来,马来西亚人以敞开胸怀接受东西方文化而闻名于世。数世纪前,随着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马来民族与伊斯兰教之间的一次重要的碰撞使得一个新的马来文化认同诞生了。考虑到未来世界的多元文化特  相似文献   

6.
5月23日下午,由马来西亚郑和多元文教基金会组织的多元文化宗教旅游考察团一行来到北京白云观参观访问。代表团由马来西亚六大宗教伊斯兰教、道教、佛教、天主教、兴都教、锡克教的领袖及相关人员组成,其中国之行的宗旨是推动宗教和谐、相互了解和建立共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及如何在中国特殊文化语境下建立一种有意义的解读圣经之方法。笔者提出"文本/共处"这一新的释经概念,以及圣经经文形成过程中的"四个书写策略",分析圣经群体如何面对处境中的文本。圣经是一个移动的文本,游走于不同的文化之间,在翻译与诠释过程中吸收了不同的文化与文本,才被带到亚洲及中国。读者文化语境中的文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依据"文本/共处"的诠释方法探讨两个层面的问题:1.圣经作者如何运用希伯来智慧文学的文本资源书写耶稣;2.作为读者,我们如何从中国宗教之传统文本的跨越中了解耶稣的形象与角色。  相似文献   

8.
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是一部复调式的小说。该小说中存在着超越时空、超越民族文化的大型对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小说的艺术构造方面,作为作者最根本的态度和视角的原始神话思维与现代叙述话语之间,形成了显在的艺术对话;在现代叙述话语的内部,又隐含了现代无时序叙述时间与原始时间观之间的对话;文本中采用的多文化视角又引发了各种潜文本之间的广义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是一个以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为主体的多元民族国家。佛教在马来西亚这个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度里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二大宗教,是与华人所做的不懈努力以及所起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马来西亚位于东西方交通的要道,很早就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7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先后流行马来西亚。到15世纪后,伊斯兰教取代佛教成为马来西亚的主要宗教,佛教在马来西亚暂时衰落下去。17世纪以后,中国人移居马来西亚不断增多,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大规模向外移民浪潮。在移民过程中,华人也把中国佛教带到了马来西亚,在华人的努力下,佛…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电影日益丰富。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再局限于民间手工艺的传播,也不再局限于诗歌传颂的爱国情怀,而是从多元化的角度呈现多元文化,使更多人受到文化熏陶。《白蛇:缘起》是以东方文学小说《白蛇传》为原载体而改编的电影,在电影制作中也蕴含着诸多文学元素与美学元素。  相似文献   

11.
1991年9月26月至27日,马来西亚茅山教五馆总坛支流门辈一行26人,由茅山教李天师带领赴江苏茅山道院奉香祖坛。此系马来西亚茅山支流门辈来茅山祭祖认同的第一个团,他们的前来,受到了茅山道院的全体道众的热烈欢迎。在道院的两天中,茅山道院道众和马来西亚道教同门欢聚一堂,共叙遭谊。茅山道协杨世华副会长向客人介绍了茅山道教历史、茅山道院近况和发展前景。李天师也介绍了马来西亚茅山道教的活动和发展情况,并向茅山道院赠送了锦旗一面、捐助马来西亚币三千多元、香烛六箱。道友们参拜了三  相似文献   

12.
普愿 《法音》2008,(6):82-82
本刊讯5月23日,中国佛教协会一诚会长、学诚副会长兼秘书长在北京广济寺会见了马来西亚多元文化宗教代表团一行。代表团是由政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人士组成,主要成员有:马来西亚内务部前副部长陈财和、澳洲净宗学院院长净空法师、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有着文体自觉意识的作家,韩少功在不断地拓宽文体的边界。他在多种文本中都使用了元小说叙事策略,元叙述的应用既扩展了创作的文类,又体现了作家娴熟的叙述技巧。在《第四十三页》中,作者用反省式叙述、互文性效果以及不确定文本使小说中的元叙述策略达到高潮。韩少功用反省式叙述探讨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使小说具有了玄幻的色彩;多重叙述视角让文本具有共时性的互文效果,揭示出两层文本空间的复调特征;元叙事技巧让文本内容充满"不确定"氛围,是作家独特文学观和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4.
施军 《学海》2015,(4):211-216
《蛇为什么会飞》以象征叙事为策略,通过蛇、火车站、世纪钟等意象的营造,表达了作者关于人性的欲望化、社会进程中人与城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存尴尬性境遇等多重意蕴的思考。《蛇为什么会飞》承续了苏童一贯的创作路向,小说虽将作者擅长的历史内容叙说转向现实题材的书写,但小说题旨的隐喻性、多义性与普适性特点依然是苏童创作的真正追求,这也是《蛇为什么会飞》超越一般现实题材作品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鉴于《易经》文本自身的歧义性和含混性,无法做出统一的标准英译本。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新视角引入描述性翻译批评方法论,从《易经》的英译本这一目的语出发,对《易经》的英译事业做全面的、历时性研究,指出:一、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消长对不同时期的《易经》英译规范与倾向有影响;二、《易经》英译本在英美文化多元系统中的地位与社会功能随着历史时期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孙冬  刘浩 《学海》2006,(5):182-186
《老谋深算》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安妮·普鲁克斯2002年发表的小说,其主题是关于全球化经济发展与美国西部原生的生态环境以及宁静的自给自足的地方特色之间的冲突。作者在小说中虽则记录了美国西部自然和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消亡的过程,确信工业化和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但饱含忧患的同时又不乏希望。她指出人类和自然存在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人类或许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更优越、更可行的,与自然界其他元素亲善协和的理想生存方式。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生态寓言,同时也是一个成长小说,主人公鲍勃在追溯得克萨斯和俄克拉荷马州长条地开拓史的同时也书写着个人的成长史。从隐瞒、欺骗当地人到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和他们相互认同,鲍勃最终获得了精神上的顿悟和洗礼。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中掺杂着浓厚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其明晰的主线和后现代粘贴画一样的庞杂的次要情节并置,加上光怪陆离的人物肖像使得这部小说成为复杂多元的,集思想性、可读性和艺术性为一身的文本。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应马来西亚马六甲州政府的邀请,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余振贵和国际部副主任阿迪力出席了 10月 18日至 21日在马六甲举行的马来与伊斯兰世界大会。 本次会议是马六甲州政府在“马来西亚历史与爱国主义研究院”和“马六甲博物馆”的协助下举办的,旨在通过回顾马六甲早期历史的辉煌时代,以配合马六甲州政府力图借助其优越的工业、旅游和文化基础,到 2010年把马六甲州建设成为一个发达地区的宏伟设想。会议的主要目标是汇聚马来与伊斯兰世界的领导人和杰出人物共同探讨马来与伊斯兰世界之间在社会文化、经济、双边和相互关系方面建…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世界的多民族、多宗教国家中,除我国以外,处理民族、宗教关系较好的是:发达国家中以西班牙、瑞士为代表;欠发达国家中以非洲的坦桑尼亚为代表;中等发达国家中当属新加坡、马来西亚。2002年10月22日至29日,笔者有幸随以陈广元大阿訇为团长的中国伊协访问团对马来西亚进行了为时七天的友好访问。尽管是走马观花,但对马来西亚宗教情况有了亲身体验,留下了深刻印象。 马来西亚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全国土地面积3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300万。其中,马来人占60%,华人占30%,印巴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人等)…  相似文献   

19.
《圣经·旧约》是具有多重属性的文化文本。犹太族群借此文本申明了唯一神的宗教信仰和戒律,谱写了以耶和华信仰为核心的神权历史,塑造了作为上帝选民、圣洁之民的自我形象。在广泛吸纳世界各地神话、故事等诸多材料的同时,《旧约》一方面从正面书写理想化的族群历史和宗教精神,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对他者形象的塑造和否定,进一步扩展理想化自我形象,完成对自我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东西先生的《没有语言的生活》由小说到影视剧改编,均获成功,究其本源在于其主题都切中了“无形语言”这块璞玉,由此切出三块“玉石”,实则“本同而末异”.“无形语言”从小说文本到影视文本涉及叙事话语材料的变化,这不仅造成了审美观感的不同,还折射出不同材质叙事语言背后整个话语权力结构的变化.考察“无形语言”如何在此话语转换中成功穿透精英文化文本和大众文化文本的场域,对于多元文化空间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