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使他的词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不同审美心理和风格.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逸为美.形成了一种自然恬淡的情感与静谧空灵的物象相融的境地,追求"幽深清远的林下风流".二是以艳为美.词作情深韵雅,风情旖旎.三是以悲为美.其后期的词作悲婉哀切,滴滴血泪,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由于李煜的词所体现的审美心理与民族审美心理相合拍,所以他的词产生出无限的艺术感染力,也奠定了在我国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宋代的文化繁荣局面由文人引领的上层建筑领域的变化与手工业发展带来的物质基础的丰厚共同造就,在此背景下,宋代文人书斋的基本格局趋于完备。书斋是中国古代文人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最能体现中国文人意趣的莫过于宋代文人书斋。苏梅教授所著《宋代文人意趣与工艺美术关系》,以宋代文人书斋为重点,从文房用具、文房杂件、文人清玩三个维度立体展现出宋代文人书斋的场景,并以此揭示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取向。所论之精彩,值得圈点。  相似文献   

3.
孔子论“美”及相关美学问题的澄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美"的字义主要为外观形式之美,而孔子所认同的美为形式之美与内容之善相互结合的美。以实用的观点来评价孔子的美善合一是一种理论的误判,因为孔子的美善合一观是一种内在价值的结合,或者说是一种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内在目的性的结合。道德价值在艺术活动中的引入无可非议,相反它能使艺术的体验从情感的形式快感提升到更为广阔的、整全的、有机的生命境界。就孔子美学研究方法而言,确实不能仅仅抓住一个"美"字,但同时也必须承认,美学研究是离不开"美"这个字的,可以从"美"这个范畴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  相似文献   

4.
作为后世"悲秋"主题的奠基之作,审美方式视野下的《九辩》解读,可以分三个层次。首先,描述了直觉式审美中字词的铺排化,自称词的多样化,形容词的修饰化以及句型的复杂化;其次,罗列了物象式审美中的动物意象、自然意象和"人为"意象;最后,讨论了情感式审美中仕途失意的苦闷、旅途无朋的孤独和生命忧患的沉思。这一审美方式的解读,有别于以往的文学史解读,能够展示《九辩》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园林家族中,文人园林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文人园林,可以分为文人为自己建造和为他人出谋划策修建两种情况.但是,富有文人情趣是文人园林共同的审美取向.与其他园林比较,充满诗意是文人园林的主要特点.文人园林的诗意之美主要体现在很多园林景点命名来源于诗,增加了景点的文化内涵.还表现在讲究情景交融,追求虚实相生,构成园林的意境之美.文人园林,是人们休息的场所,更是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地方,对现代建筑活动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审美情感是指大学生按照审美标准对物质或精神现象的美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本研究编制了《中国大学生审美情感问卷》,并以此对我国范围内的3类地区14个大城市100所高校11982名大学生进行首次大规模审美情感调查。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审美情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大学生审美情感由自然美感、人文美感、科学美感、仪态美感等组成;我国大学生审美情感处于正向积极,其中自然美感得分最高,人文美感得分最低;大学生的审美情感总分上不存在性别、本专科以及本专年级之间的差异,但在某些具体审美情感上存在结构性差异;舆论关注、自我要求和价值认同等是影响审美情感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易震吉,字起也,号月槎,上元(今南京)人.生卒年不详.著有《秋佳轩诗余》12卷,收词1180余首,"是明代词史上存词最多的词人,又是明代词史上少有的专力为词的人,然而却是被文学史家、词论家及选家所遗忘的词人"[1].赵尊岳在其选编的《惜阴堂明词汇刊》中评易震吉"词笔取径稼轩一流,力求以疏秀取胜,虽不能至,犹较颦眉龋齿、强增色泽者为善矣".在南洙源为易震吉《秋佳轩诗余》所作序言中,也言及易震吉不仅"好读余乡先进稼轩长短句"、其词"肖稼轩",又说易震吉词作中"柔婉绵丽,一往情深,绮语新声,莺鸣百啭,金荃逊美,兰畹轮香,月槎似轶稼轩而上之",可见其词作风格虽肖辛弃疾,却也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8.
陈静 《美与时代》2003,(11):76-77
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词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不同时期:前期词疏朗明快、缠绵幽怨;后期词凄楚悲凉、沉郁感伤。前后期词作迥然不同的原因在于时局的变化、民族的劫难以及作者个人的悲苦经历。  相似文献   

9.
孔尚任的《桃花扇》突破了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的窠臼,以侯方域和李香君一南一北修真学道终结,虽然不符合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原则,却在艺术真实的层面上与现实版的侯李之恋构成了互文回响,呈现出决绝之美、理想之美和悲凉之美,《桃花扇》的立意深度因此超过了一般的历史剧和爱情剧。  相似文献   

10.
《老子指归》的美学思想是严君平的无为道家哲学思想在审美方面的反映,它是西汉道家美学思想的代表之一.它认为由世俗欲望引发的声色之美是低等的,它有害于身心安宁;真正高级的美是在否定外在声色之美的基础上所达到的虚无境界的心灵之美,是心灵自由自在的审美理想境界.美是客观存在的,不要去追求声色之美,大自然自有其外在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11.
孔子从周,以传承文王之“文”为使命。“文”既指外在的礼乐制度、道德典范,亦指内在的於穆缄渊,两者通过“体用一源”得以统合。卫武公传承文王之学,《诗经·卫风·淇澳》呈现了其修身的特质及君子之美,借此可以蠡测文王之“文”及证成。《淇澳》以绿竹猗猗、青青、如箦象征修身的三个阶段,在成就有德君子时,亦伴有三个阶段的美;内外兼修,身体既是审美的客体,亦是审美的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实现主客统一。《论语》引《淇澳》首章,展现出修身的内发与外令、方向性与无限性、道德优先与审美“退场”。《大学》引《淇澳》首章,侧重修身的起点,呈现修身的内、外两个向度,在方向性与无限性基础上,以三个“不忘”来表现阶段性目标实现。《淇澳》展现的修身特质有:承认起点的个体差异性,由此决定功夫的进路以及终点的集成。修身包括个体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凡而圣”与“即圣而凡”,从而分别成就“小身子”与“大身子”;改变内在品质,以接近文王之德之纯。《淇澳》修身体现出个性之美与集成之美、仁之美与敬畏之美的统合,具有道德与审美的双重面向,后世儒学在继承时,有道德抑制代替审美的倾向。回望周代修身文化,有助于理解德美合一,对于激活儒学的艺术精神主...  相似文献   

12.
通观古今,文化与艺术特别是与艺术实践总是息息相关。就园林及景观设计来说,文人的艺术追求、思想观念以及对园林价值、功能的要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园林设计的方法和意境表达。明末清初之际,受历史环境和文人艺术审美趋向的影响,明清文人在推动园林景物构成元素上实现了由写实向象征的转变。他们不仅追求现实景观之美,而且更看重园林中的水流、假山、石头、房屋、建筑、植物覆盖等构成元素的象征或符号之美。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人对箫的审美文化感受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关联于乐器本身形制、音色、演奏姿态等的体验;二是基于相对稳定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当然两方面并非各自独立作用,历史文化赋予箫的审美内容并非为一种虚空的和概念化的存在,更多时候它会与文人真实的审美活动联系在一起,相互作用。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些丰富性会被不断综合与概括,逐渐构成了中国文人对箫审美理解的重要原点,成为他们文字中对箫最自然、最本能描述的直接来源。最终箫所表示的内容已经与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融合在一起。所以,箫亦被逐渐接受为最符合中国文人气质与审美要求的乐器之一。  相似文献   

14.
“美”,究竟属于科学认识范畴,还是属于艺术鉴赏范畴?究竟是一个由事实判断而产生的词或概念,还是一个由价值判断而产生的词或概念?Aesthetics(通译“美学”,宜译“审美学”)象实证科学一样去研究物理实体的量、质、能或构成,还是作为一门特殊的价值科学去研究审美过程中的主客体的价值关系?美的本质方面的争论之所以旷日持久,大都是由于争论各方忽视了这些问题,或者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所以,任何严肃的美学或审美学研究,似乎都不应回避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美的探索的首要课题。可惜国内对这一课题研究甚少,南京大学凌继尧同志在《美的研究与欣赏》(丛刊)1983年第1辑上发表了题为《“美”的词源学研究》的文章,则对“美”这个词作了词源学上的考察,试  相似文献   

15.
兴起于北宋中后期的《青玉案》是宋金元时期重要的词牌之一,因其灵活的调体善于表达婉约、明丽、飘逸和骚雅的词作风格而受到诗词文人的青睐。考据《青玉案》的别称来源,并对其与全真教道士原创词牌《带马行》《谢恩师》《青莲池上客》的关系进行梳理研究,可发现全真教道士对《青玉案》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宋末元初全真教“以词传教”的独特方式和道、释、儒三教合一的兴教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16.
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之学,而与此关联的中国古典美学则体现为一种生命美学形态。其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中国哲学对性情相融、身心互涉、流贯一体的有机整体之理想生命主体的看法,实蕴含着感性、情感与自由的美学维度;其二,中国哲学的天道观视宇宙万物为一种有机生命的存在,打开了生命自得之场的生生之美;其三,中国哲学心物一体的理想性主客关系,使得人与外物的活动过程呈现出与世界一体化的交融遇合之美;其四,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安顿生命的天地境界,亦是一种"显现真实"的大美之境。中国古典美学在审美之人、审美之物、审美过程、审美之境等方面的理解都贯彻了一种生命精神,它是理想生命存在形态的当下"演示"。  相似文献   

17.
金元全真词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王重阳、马钰词代表了草创期面目,在词调形式与词作内容上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以劝世传教为应用目的,而有意忽略词的抒情功能。其后的谭刘郝王四子词较王、马在体调与内容上有新变,展现出文人化的倾向。丘处机、长筌子阶段正式树立了美文追求,改变了全真词的应用文文体特征。元代尹志平掌教后的全真教逐渐贵族化,其词作渐趋规整,缺少活力,而另一方面与文人的接触更为紧密,重新产生美文与应用文分工的倾向。全真词之变不仅体现在写作风格,还体现在词调形式、书写内容、艺术风格等多个方面,在研究具体文学、文化问题时不宜将之视为整体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有很多色彩描述话语。这些色彩话语不仅仅是描绘事物的客观颜色,还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及其情感。《诗经》中的色彩话语具有中和之美、含蓄之美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何阿梦 《美与时代》2016,(10):39-40
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盛极一时,取代院体、浙派成为画坛主流。沈周作为"吴门四家"之首,不仅仅是因为他年长以及在人品、道德上的模范性意义,更重要地是他所创立的风格样式、艺术趣味对吴门画派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沈周晚年时期绘画作品《随兴册页》为例,探讨明代中期文人画家的生活方式及审美趣味。《随兴册页》是画家消遣时日的作品合集,因而更具有文人画的代表特征,能够更加深刻地探讨文人画家的生活理想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成唯识论》的哲学本位埋设两大主题:法相与法果。在法相谱系中,以触为核心的一系列心所所表现的心理现象沾溉了与审美体验相类似的思维胚胎,具备可能萌发审美体验论的逻辑生长点。另外,法果的本质是一种绝对的美。审视法果就是审美,审视法果之美中涵摄两条根本线索:直观人的美和领略佛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