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早期浪漫派作家瓦肯罗德和蒂克在《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中突出展现艺术神圣化,即观赏艺术唤起的感觉具有虔诚性。艺术本身成为揭示浪漫派的重要范畴“无限”的媒介,作家利用宗教容易为人接受的形式倡导艺术自主。就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而言,施莱尔马赫与上述两位作家相反,他在《论宗教》中率先提出“艺术宗教”概念,旨在借助艺术中的自由与个性元素维护启蒙运动以降处于颓势的宗教,从而推动宗教的美学化进程,使宗教能应对世俗化的新挑战。后人常用“艺术宗教”阐释《倾诉》中的文学演绎,原本为神学领域延续宗教话语权的第三种方案“艺术宗教”衍变为浪漫派作家追求艺术独立的美学原则。德国浪漫派作家将“艺术宗教”纳入其“渐进的万象诗”这个诗学纲领中。  相似文献   

2.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运动的中心在柏林,当时聚集了一大批非常有才华的思想家,其中就有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从某种意义上说,施莱尔马赫的思想最初就是在柏林浪漫派的精神土壤中孕育而生的。正是在柏林浪漫派的深刻影响下,施莱尔马赫完成了早期的精神成长和精神蜕变的历程。如果说与柏林浪漫派的相遇是初次的邂逅,那么与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以下简称弗·施莱格尔)的亲密交往则是施莱尔马赫真正加入柏林浪漫派圈子的标志。如果说《独白》一书是对自己早期曾浸淫其中的柏林浪漫派精神的深刻回忆与深入反思,那么《论宗教》的发表则标志着施莱尔马赫精神世界的一次重大蜕变。  相似文献   

3.
先刚 《世界哲学》2015,(2):13-21,160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并在19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一场思想运动。传统上经常不加批判地把哲学家谢林看作是这场思想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本文分析了德国浪漫派的主要代表(F.施菜格尔、诺瓦利斯、施莱尔马赫)的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的"糟糕的无限"),以及这些思想与谢林哲学的分歧乃至严重对立,以此表明,谢林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诗可以兴"作为人类"轴心时代"所创造的诗学范式,与西方人类学批评存在巨大的差异,奠定了中国诗学的人类性探索的基础。"兴"的本义是祭祀礼仪,孔子首次提出"诗可以兴"这个诗学命题,是将《诗经》的功能与祭祀作用相提并论,不是在宗教的迷狂中而是从对祖先的崇拜中寻求精神文化原型;"兴"的内在意义就是"复礼",精神文化原型不是回归到人的原始自由状态,而是呼唤人的理性精神的勃发;"兴"在形式上"托物于事","草木鸟兽"等自然物象作为精神文化原型的外在形式,不是泯灭人的情感成为精神考古,而是在与人的情感的会通中形成的,具有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5.
德国早期浪漫派的生态伦理思想是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生态伦理学创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德国早期浪漫派以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自然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将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抒发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的同时,还深刻谴责了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表达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回归自然的向往之情.文章在追溯德国早期浪漫派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了具有宗教性质的虚假意识得以产生的社会根源,指引出一条彻底完成宗教批判任务的现实道路。要真正完成宗教批判的任务,真正将人从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最根本的是要去解决信仰宗教的人现实的难题。变革现实的批判必然诉诸革命的实践,自然也离不开实践的主体。无产阶级的利益与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利益在根本上是相一致的。因此,寻求人的彻底解放的宗教批判在德国的情境中就必须落实为哲学和无产阶级的联盟,就必须以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宗教批判为出发点,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为中介,在以变革私有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革命中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德国的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教派的国度,70%的人口信仰宗教,8200万人口中,信教者达5580万人。在信众中,基督教福音教会和天主教会拥有众多的信教人数。福音新教信众达2800万;无主教信众达2700万。虽然德国没有国教且政教分离,宗教不参与政治,但由于宗教在德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持久深刻的影响。漫步德国街头,你会感受到一种浓重的宗教气息。宗教对德意志民族的形成、发展有着很大影响。一定意义上说,是先有宗教后有统一的德意志。德国历史通常以卡洛林王朝绝嗣,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于911年被选为国王为始。康拉德一…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6,(6)
正宗教一头牵扯着深层的精神追求,一头掌握着大批信众。宗教靠民族发展,民族靠宗教张扬个性。康区藏族笃信藏传佛教,佛教安顿在藏族的精神家园,关乎民族情感与精神满足。宗教能在信徒和非信徒之间设置一道基本界线,从而赋予人们认同感~([1])。藏传佛教僧人,备受康民信奉。康区治理中,能否妥善处理与他们的关系,关系到藏民族能否认同、支持治理政策。清末赵尔丰川边新政,忽视康藏人民间之宗教性与宗教力量,违反了藏人崇尚佛教之心愿,引  相似文献   

9.
芦力军 《世界哲学》2009,(5):162-170
《夜之颂》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诺瓦利斯的代表作。在这篇作品中,他将夜的概念引申到哲学和宗教范畴中,通过本体超验,勾画出夜精神不朽的宗教寓意和现实寓意。超验是这部作品的点睛之笔,作者通过体验夜的不同意境,表达了内心世界对完美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文摘     
宗教作为一种抒情方式唐中毛在《觉群》2004年第4期撰写文章,指出从人性的深处来说,宗教是朝向彼岸世界的呼唤,是内在情感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抒情方式。当我们忽略宗教的外部因素——宗教仪式、宗教组织乃至宗教教义后,宗教的内部因素——宗教观念和宗教情感,将呈现为人类  相似文献   

11.
正宗教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超越自我的信仰追求。在这种追求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的精神向往,灵性需求和纯正信仰。宗教所展示的乃人类文化大树上一朵灵性之花。从其闪烁迷离的花影中,我们依稀可以总结出人类上下求索、追求美好、向往超凡脱俗的历程。作为穿越永恒的现实,无限之间的精神飞舟,宗教表达了人的叹息、惊讶、不安和渴求。宗教具有的这种神秘感和超越感,诉说着人的生命意义和文化的真谛。宗教作为信仰之本,信仰之感和信仰之思,体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久远流传令人惊叹。对于宗教文化中的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通过《论宗教》一书,阐述18世纪德国神学家施莱马赫是如何透过音乐对宗教情感和教会团契进行神学的思考和诠释。  相似文献   

13.
圆佛教作为韩国的一种新兴宗教,颇具有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创教宗旨方面,强调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第二,在教化内容上,以四恩四要、三学八条等作为提升人的精神的手段;第三,将精神修养和宗教事业的发展置于坚实的产业基础上。圆佛教是在改造传统宗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于传统佛教的继承与效仿;第二,对于现实需要的把握与引导;第三,对理想人生的设计与建造;第四,对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来探究基督宗教与儒家精神的意义及作用,对之展开比较研究。基于"和谐"这一核心观念,文章一方面将对作为中国"和而不同"这一社会共在及相互交往之基础的儒家精神修养及其"仁爱"观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则对基督宗教所追求的精神超越及其信仰传统中神人关系的"彩虹"之约所展示的"和谐"蕴涵加以阐述。本文认为,"和谐"观念作为中国基本社会交往的理论、及其所指导的历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内在的宗教境界及情趣,因此,不应该将儒家精神与宗教精神截然区别开来;并进而指出,儒家"仁"、"礼"观念体系中均有"宗教性"的因素,其"仁爱"之说亦与基督宗教"上帝是爱"的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二者可以比较、对话。本文为此阐述了儒家精神修养与基督宗教精神超越的不同,从界说新儒家的"心性之学"来解析其"内在超越"的追求及意义,由此说明了其"现实关照"与"终极关切"的不同意趣,并对"现实性"向"终极性"的升华、以及"圣爱"与"人爱"之互动、"超然"与"内在"之呼应在当代儒家精神复兴与革新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论证。基于这些分析,本文指出,人类所追求的"和谐世界"的确需要"从心开始";而要真正实现"世界和谐",则也应朝向人性修养所想达到的"超越自我"之升华境界。  相似文献   

15.
正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作为美国本土哲学,其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和浓厚的人文关怀与欧陆哲学诸多流派有着共同的话题以及相似的观点。本书从詹姆斯的职业选择与精神危机入手分析了其宗教关怀的由来,阐述了他的宗教观念,并通过对其"宗教科学"、符合一般人需求的实用主义哲学以及作为基础的彻底经验主义的阐释,展示了詹姆斯如何以一种不同于尼采与克尔凯郭尔的温和方式来应对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力图消除长期以来对实用主义的僵化理解与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6.
在五四提出科学代宗教作为中国人精神信仰的思想背景下,胡适对中国有丰富的天人观思想,而宗教不占主导地位这一思想史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主要是自老子开始形成了自然主义的天道观,它与主要由孔子开启的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一道,使中国人能够认清人道和天道的关系,由神道入人道,将人生的主要精力面对现实世界。这是中国主流思想传统能够成功地远离宗教的原因。胡适据此提出现代科学和理性精神的引进与中国自然主义天道观、儒家的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复兴的结合,应该成为取代各种宗教,建立“人化”世界的思想基础。这为我们确立现代科学的精神信仰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的传统历来重视人文精神,画家的精神追求,往往表现为情感在艺术上的寄托。而在现今社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形势下,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可以把人带入情感与精神的家园,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中国画不能适应这飞速更新的新时代,甚至认为国画不能适应现代都市发展需要,终将被取代。在前一部分具体分析了中国画的艺术精神以及中国画的情感因素,试着说明中国画在现今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具有独特的价值。甚至在全球发展大背景下,中国画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经典,还将会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后的部分将会探讨中国画在创作中涉及到的情感以及艺术性等问题并提出一些正面观点,与大家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18.
唐君毅认为,儒学有宗教精神,但不是一般的宗教。儒学与所有人类高级的宗教一样,重视为人生求得一确定的安身立命之地。儒学中的自信精神,终将成为一切宗教的结局地。儒教即"人之本心本性即天性天心"的天人合德之教。儒家之三祭中含有宗教意义。三祭中所表现的宗教精神依于一种"返本报本"的思想而立。三祭可使人的心灵兼具保存与创造之功。三祭否定原罪说,不是消极地求解脱罪苦,而是积极地报恩崇德。唐氏以宗教义理的会通作比较宗教学的研究,消融各宗教间的矛盾与冲突,凸显了中国儒学宗教思想的特色。他不仅在儒学思想中找到了宗教性,而且把儒学作为人生的归宿。  相似文献   

19.
墨家宗教因缘析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最早的思想派别──儒道墨三家中,墨家是宗教意识最浓的一派。但是,这一本来作为儒道后来者的思想派别,恰恰又因其强烈的宗教情绪而最早陷于“中绝”。由此,中国人成了无宗教或不信宗教的民族。不过,如果说中国人根本缺乏宗教关怀,那墨家为什么会以其宗教精神继儒家之后而成为当时的“显学”?如果说中国人有其宗教关怀,那产生于中国且具有更强的宗教性的墨家为什么又会很快“中绝”?所以,墨家的崛起与灭绝,不仅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宗教基因,而且也昭示了中国人所以不信教的秘密。下面,笔者将从粗略的历史线索入…  相似文献   

20.
德国浪漫主义并不是一场单纯的文学和美学运动,也不应简单地将其视为蒙昧的基督教世界观和唯灵论的复兴,它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哲学根源.作为早期浪漫派的重要一员,诺瓦利斯揭示了启蒙世界观的内在问题,当人们接受完全按照量化和机械论的模式来解释其现象的自然,必将会导致异化和虚无主义的产生.诺瓦利斯将彼时正在逐渐形成的浪漫诗视为区别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