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是京剧戏坛上的礼花,它的出现是对传统京剧的大胆改革,熔经典与时尚于一炉。该剧创作的总原则是旧中见新,新中有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诸多新元素,如庞大的演出阵容,辉煌的交响伴奏,华丽的服饰,还有伴唱、伴舞以及灯光舞美的大制作,但京剧的唱腔、扮相及主奏乐器的三大件没有变,保留了京剧的原汁原味,从而使梅派艺术重现了华光风采,体现了古典与现代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白先勇先生监制的新版《玉簪记》是昆曲当代化进程中的经典作品,其佛教文化意蕴丰富了剧作的哲理内涵,增强了剧作的艺术魅力。在舞台美术上,新版《玉簪记》运用白描观音画像,法眼观物,谛视着剧中的悲欢离合;作为在寺庙中发生的爱情剧,整个剧作游走于色与空、圣与凡的辩证之中;且该剧书法、舞美、服饰、灯光的简淡,都合于禅宗隽永空灵的审美意趣。对此问题展开探讨,庶几可为佛教文化如何与舞台艺术相结合,如何更好地走向大众,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白先勇先生监制的新版《玉簪记》是昆曲当代化进程中的经典作品,其佛教文化意蕴丰富了剧作的哲理内涵,增强了剧作的艺术魅力。在舞台美术上,新版《玉簪记》运用白描观音画像,法眼观物,谛视着剧中的悲欢离合;作为在寺庙中发生的爱情剧,整个剧作游走于色与空、圣与凡的辩证之中;且该剧书法、舞美、服饰、灯光的简淡,都合于禅宗隽永空灵的审美意趣。对此问题展开探讨,庶几可为佛教文化如何与舞台艺术相结合,如何更好地走向大众,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贵妃醉酒》是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这出戏源于清朝乾隆时期花部的地方戏《醉杨妃》,经过历代不断地编演,最终在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加工点缀、精雕细刻之下,成为京剧史上一部经典之作。梅兰芳的表演之所以能够赢得巨大的成功,说明戏曲旦行的含蓄之美不仅是一种美的形态,同时还是一种美的意味,当将形式中的意味真正地传达出来的时候,这种美才能达到极致。  相似文献   

5.
上海京剧院创作的现代京剧《浴火黎明》改编自小说《红岩》,以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物,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中国戏曲在现代环境中,不得不面临着与多种娱乐竞争,中国戏曲现代化势在必行。近代以来,已经有大批的戏曲研究者在不断地探索戏曲如何进行现代化变革,随后催生出了"现代戏"。《浴火黎明》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选题上都有许多的创新,戏曲与话剧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将两种舞台艺术的特性同时体现出来,为戏曲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戏曲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6.
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评剧,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它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京剧与评剧各具特色,成为戏曲领域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周易》与京剧艺术赵建永京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集戏曲艺术之大成,以其丰富的内容,完美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不断征服观众的过程中获得了“国粹”殊荣。它以独特的表现形式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感觉方式和思维习惯,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愫成为联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1986年夏,在“全国十城市青少年演讲邀请赛”论辩演讲赛中,甲方(长春队)与乙方(武汉队)曾就“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古今戏曲大汇唱中,不少传统的戏曲唱段,配了电子音乐,如京剧《苏三起解》,你对此有何褒贬”进行了论辩。这场论辩相当精彩。双方针锋相对,唇枪舌剑,精彩处让你拍案叫绝,心悦诚服;不妥处让你扼腕叹惜,探究深思……。那么,双方是如何组织他们的论证与反驳的呢? 从这场论辩来看,甲方(正方)提出的论题是:“中国传统京剧不应加上电子音乐伴奏”,为了论证这个论题,甲方提出了两个论据:其一,加上电子音乐伴奏,会失掉  相似文献   

9.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中国戏曲理论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其中"词曲部"介绍了许多关于戏曲语言艺术方面的理论。以《闲情偶寄》中的"贵浅显""戒浮泛""重机趣"三个理论来分析老舍的剧作《茶馆》的语言特色,即口语化、个性化和幽默性,找出其中的相通之处,从而进一步探寻老舍戏剧语言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杂剧、传奇是中国古代戏曲梨园中的一枝繁花。素重传统文化积累的齐鲁书社,在挖掘整理出版《元曲四大家》、《全明散曲》、《全清散曲》、《诸宫调》、《董西厢》和《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等戏曲品牌古籍的基础上,把握近年来大众戏曲文化复苏的良好势头和时代永恒的爱情主题,适时编集出版经典绘图《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四大古典爱情悲喜剧,为读者提供了一套赏心悦目的古典名剧精品图书。作为大众通俗文化的戏曲,四大古典爱情名剧自宋元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种,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感产生了广泛的…  相似文献   

11.
昆曲又称"昆剧""昆山腔",被誉为"百戏之祖"。抒情性强、肢体动作细腻、唱腔柔美、音律舒缓等特点使得它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历久弥新。昆曲尤以汤显祖剧作最为经典,其中《牡丹亭》更是戏曲舞台上被演绎最多的剧本,它讲述了一则瑰丽奇绝的人间情事。  相似文献   

12.
谭鑫培揣摩各家特长,吸取多家唱法,兼容并蓄,创造出新的唱法。他根据自身声音为中音的特点另辟蹊径,注重在唱腔中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情感,唱调圆柔而悲怆,同时也求醇厚挺拔,因字发声,巧妙衔接;晚年愈见功力,唱腔所表现的感情刻骨,腔简韵长。他改革戏曲的演唱方法,在声腔方面将原本受地方口音限制的各类戏曲整合起来,取长补短,建立了一套可依循的唱腔系统,其对京剧唱腔的改革,应对当代京剧艺术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京剧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戏曲,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京剧胜谱是京剧艺术魅力的直接表现,它的形成过程也像京剧一样,吸取了很多地方戏曲剧种的特点,京剧脸谱是当今戏曲舞台上谱式最多,最完整的脸谱体系,是中国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中国画中“重神似”而“轻形似”的美学思想,被运用到戏曲脸谱中。脸谱中的“离形”(拉开与自然物象的距离)、“取形”(以变形的装饰化的手法取自然物象之形)、“传神”(传人物的性格、神情、心理、品德之神),就是中国画中“遗貌取神”的“重神似”的美学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刘岩 《思维与智慧》2023,(16):44-45
<正>徽剧是中国戏曲中一个极重要的剧种,不仅是京剧的前身,同时也与我国南北方许多地方戏曲剧种有着密切关联。可以说,徽剧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文化的代表。在传承中国经典、弘扬传统文化逐渐成为每个中国人共识的今天,将徽剧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巧妙地渗透到初中音乐教学之中,便是本文所探究与思考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等待戈多》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贝克特的经典剧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等待戈多》中人物形象和传达出的主题的角度进行剖析,可以触碰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并尝试为现代人生活的某些困境寻找出路,探寻存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某某夫人懿鉴: 日前赴京剧欣赏会参观您化装示范表演京剧,此乃在旧金山难得之良机,殊为高兴。京剧与中国古典音乐有密切关系,中国古典音乐是根据《周易》创造的。我的中学同班同学前任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兄十余年前游览旧金山,我们同学设宴欢迎他。在席上,我对他说,中国古典音乐的根源在于《周易》。他亦深以为然。您返抵北  相似文献   

17.
王好文 《美与时代》2014,(10):105-105
基本功是戏曲表演的基础所在。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基本功对戏曲的重要性,全面地论述了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希冀能够总结出基本功对整个戏曲表演行当中较为科学的经验,并且加以指导戏曲表演的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提出的悲剧理论,奠定了西方美学史上悲剧范畴的理论基础。以《诗学》中的悲剧理论为参照,探讨《原野》在创作上的结构安排、情节布局以及隐含在剧作中作者的人性理念,不仅可以更好地从理论上把握《原野》剧中所暗含的普遍悲剧创作理论与文章背后所传达的人生价值观,而且也可以了解西方美学悲剧理论对于中国现代戏剧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名《还魂记》)是明传奇的佳作,表现了杜丽娘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柳梦梅对爱情的忠贞,彰显着作者强烈追求人性复苏与解放的进步思想。这是《牡丹亭》的精髓所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赵清阁根据戏曲《牡丹亭》改编的小说《杜丽娘》,其情节的选取都是以塑造杜丽娘这一形象为中心的,而对于柳梦梅的形象塑造采取的是点到为止的方式,着墨并不多。小说在塑造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时,并没有改变《牡丹亭》所赋予这一形象的基本特质,而是尽可能地沿着《牡丹亭》的轨迹进行,在传承"至情"这一主题的同时,又赋予了戏曲人物以新的性格特征,使他们的形象更具时代性。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宋希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是列宁在一次关于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演说中使用的引语。俄文版原文是(《列宁全集》俄文版第108页)。中文本《列宁全集》第一版译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新版改译为“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