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生态人格的缺失及其价值指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生态人格的缺失主要表现为:"祛魅"的困境、理性的桎梏、精神的非道德化倾向、情感的失衡、审美的疲惫。倡导生态人格将有助于促进从实体的自然的回归到实体的人的回归,从自然的灵性的涵育到人的精神的涵育,从自然的尊严到人的尊严,从自然的完满到人的完满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不关注环境问题,给资源环境、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破坏。生态伦理兴起。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生态观历经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主义再到弱人类中心的过程,理论上逐渐完善了生态伦理学,开始了更加关注自然价值存在的环境伦理学,并开始"东方转向",事实上,中国先哲早在两千年多前就已经开始把人和自然放在统一的"道"的背景下,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于人的重要价值,提出了"天人合一",值得现代人借鉴反思。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对自然认知的不断深入,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理念与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以"形态自然"为主流的设计理念虽然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却已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发展和人们对城市风景园林生态、文化等多元需求。因此,"功能自然"的设计理念正在逐步取代"形态自然"的设计理念。"功能自然"并非是对"形态自然"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形态自然"的基础上更多地注重城市系统中各种要素的系统性、关联性与动态性。参数化设计作为现代创新的设计理念能更好地实现从"形态自然"到"功能自然"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正传统美学中的"畅神"说,体现了魏晋时期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无疑是传统美学中自然审美观的真谛,其现代人文价值不可小觑。它能够调动现代人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促使现代人自觉地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因而具有生态美学的现实意义。"畅神"说的现代人文价值,还在  相似文献   

5.
《易传》通过对《易经》进行诠释,表达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从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社会和个人人格三个层面,可将《易传》人文精神宏观地分为:"大德曰生"、"天下随时"的宇宙精神,"保合太和"、"容民畜众"的爱民精神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格精神。《易传》中这些人文精神中"阴阳合德""刚柔有体"的原则、"损以远害""明罚敕法"的主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质,对当代生态保护、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个人人格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我们给出了践行标准,也为人类文明的合理发展提供人文方面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说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当代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以及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新进展,追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学说中的闪光点,阐述整体性与相互储存关系在中华文化中的脉络,以期发扬光大,奉献于世人.行文概述"天人合一"的内涵,天与人相互关系,对当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树立和构建整体观念、生态伦理学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界协调关系等.从文化价值视角立论,倡导古为今用的人文伦理道德精神,人与自然整体合谐境界.  相似文献   

7.
当下,环境危机日益严重,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精神焦虑的双重夹击,使人类产生出失去家园的茫然之感。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出发,反思作为地球一员的人类对于维护自然的感性价值和追问产品设计师的社会责任,解析当下文化创意中流行的绿色设计如何将美学与环保理念融合。意大利WEWOOD公司采用暖木的基调生产手表和西蒙·艾尼弗设计的"新时代雨伞架"都体现了绿色创意美学,这两种成功的设计案在倡导保证产品功能性和效率性的前提下,提升了其生态属性并鼓励消费者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道法自然"的核心美学原则指导下,道教发展出了自己的山居生活模式,营造出一个远离现实社会、与自然相亲、天人合一、独具一格的理想环境。本文从现代环境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山居模式的三重意义:首先,它象征着以"道"为最高标准的神圣空间,是修道者最终的归宿和"家园";其次,园林对山居的重构突显出山居环境保真养性、自然天放的审美价值,反映了好道者的环境审美理想与人生境界;第三,道教以一种"介入"的审美方式使山居的生态美学维度从生态平等和生态保护两方面展开,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9.
人是追求意义和价值的生命存在。杜威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哲学,其目的是为有效行动提供智慧,表现求真务实的美国精神,关怀世俗价值和终极价值,立足于人,以人为本,把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放在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关系中,将生态关怀与人文关怀相统一、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宋颖  曾衍桃 《法音》2020,(2):52-55
自18世纪工业文明以来,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对物理、人文与精神危机,基督教文化较早地作出学理化回应,Lynn White提出,现代西方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西方宗教思想中人对自然的宰制。[1]传统的有关自然的"西方——基督教范式"正在受到新生态学模式的反思。[2]叔本华、赫胥黎、池田大作等思想家亦强调了东方生态智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徐宏  虞超 《美与时代》2015,(1):61-6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静态的人文休闲旅游度假模式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南京白鹭湖别墅度假区以厚重的南京人文积淀为特色,在总体规划、人文效果以及生态考虑等方面综合设计。此设计为人文南京的城市环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设计范例。  相似文献   

12.
方世南 《学海》2002,20(3):96-102
建立在环境哲学基础上的现代发展理念是对传统非生态的发展理念的纠偏。发展应体现在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等的同步增长上。现代发展理念需要确立科学的自然意识、生态价值意识、未来意识和全球意识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影响了现在的人口结构,养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健康问题是人们对生活的最基本诉求。在高楼林立、生活节奏快的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们难免想换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放松身心,所以自然风光优美的生态庄园自然成为了人们度假养生、养老休憩的首选。文章以设计心理学、消费行为学、旅游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将康养文化的理念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从细微之中体现出健康与养生的人文关怀,以解决现阶段全民养生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主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的一环。中国宗教以其"道法自然"的特质而充满了生态保护的观念,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的分析,这种"生态"意识故而有着独特意义。当然,这里对"生态"的理解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这四种生态与人类生存乃有机共构。而中国宗教以其"出世"精神和"人间"关怀的有机结合,而使各个方面构成统一整体,形成和谐关系。于此,中国宗教将自然纳入"神圣"领域,对生态保护因而具有一种神圣的维度;对人类社会发展持有另一种审视,主张人际关联实现其社会生态的平衡;对人类文化强调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文明的和谐与共融,对精神发展则力争纯心净化、返璞归真,达其上善若水之升华。由于其宗教视域打破了相关领域的界限,使之更贴近自然,因而形成其对保护自然原貌、维系生态平衡的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个城市地域人文历史展现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的宝贵资源。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和创新性设计往往基于城市经济发展利益的需求或者单纯地复现历史文化符号,而很少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考量。在"两山"理念的大力推行下,文章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以湖州小西街为例,对小西街内文脉传承、古建筑修缮、人居环境改善设计、业态规划进行研究,力求结合生态文明提出湖州小西街再生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生态是宇宙的深层意蕴,体现的是自然的玄妙与规律。生态心灵是设计师从观照自然中获得的澄明心境,这种清澄、深邃、广阔的心灵天地体现出生态的本真。生态设计是设计师以这种澄明的心境为基础,艺术地创造具有生态意象、意蕴与意趣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宽广深厚的生态心灵是生态设计的重要审美基础,但设计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之用"进一步让人敬畏、感受自然的伟大力量,在自然中使人接近至乐的精神境界,使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生态心灵要通过观照自然才能得以澄明,生态设计也要通过涵养,才能使心灵容纳意象;第二,生态心灵只有通过回归自然才能重得质朴,生态设计只有通达心灵才能饱含意蕴;第三,生态心灵只有通过体悟自然才能变得灵明,生态设计只有点亮心灵方能彰显意趣。总之,只有生态心灵,才能照亮生态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医学人文领域在理论研究、实践层面和方法学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医学与人文的全面"整合"成为新世纪医学人文实践的趋势。"数字人文"、"数字职业精神"、"健康人文"等新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拓展了医学人文研究的领域与实践的范围。我国目前医学人文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存在理论建设缺乏深度、实践层面与临床联系不紧密、缺乏系统研究等问题。建议加强学科体系顶层设计,形成中国医学人文的学术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城市雕塑,城市雕塑俨然已经成为城市的地标,一座城市的名片,大量的城市雕塑兴起,优秀的城市雕塑也越来越突出。艺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提高城市雕塑艺术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变成了必不可少的工作。文章从对城市雕塑中人物雕塑"汉武大帝"的人文内涵研究入手,从精神文化角度深入了解城雕设计、发展、成长等方面,深入探究其艺术性,从而挖掘城市雕塑中人物雕塑文化发展及所反映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9.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具有创新人文性的设计之一。从代表北欧文化的自然因素、人文影响以及柔性的现代主义功能理念来分析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研究其设计的自然、文化、科学及艺术之美。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于20世纪30年代在世界舞台上崛起之后,频频展现其风采,并且在之后的岁月里一直是"优良设计"的代名词。如果非要追溯这些跨越历史界限成为典范之作的设计的原因,不得不去探讨斯堪的纳维亚的人们对自然、人性以  相似文献   

20.
马尔库塞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同资本主义的统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开辟出生态伦理向度的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道路,提出了承认自然主体的自然解放观点。认为生态伦理向度的自然主体重建可以唤回人对自然存在意义的肯定,找回被遮蔽的主体——自然,找回失落的主体——人,在人与自然共为"存在"的基点上实现人与自然从两极到统一、从对抗到同盟、从对峙到融合的和谐发展,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由状态。自然主体的伦理重建是人类摆脱异化、走出单面人生、重塑多维生命的重要维度,使形而上学(生态伦理)对世界的终极关怀(和谐世界)成为可能,体现了马尔库塞对本体论存在之源的反思,奠定了马尔库塞生态伦理思想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