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爱>作为一部经典名著,曾被多次改编为电影.这些不同的改编对原著都有不同的认识和表现.仔细分析各部电影改编作品与原著之间一即"语言"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会发现图像是语言之延伸.而语言是图像之本源.如何保持语言与图像之间合适的张力,是每个时代的改编者都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根据著名作家虹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海王》于2017年国内公映后,并未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影片将原著"女性成长"的故事大幅删减,取而代之的是"上海历史";小说中原本复杂多样的人物性格在影片中也极为刻板单一。从主题偏移和形象变化两方面分析电影《上海王》对小说的改编,并试图从电影本身及主流意识形态思考如此改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由《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是霍建起自《那山那人那狗》后给观众带来的又一次视觉上的感动。电影对小说诸多方面进行了改动:电影中通过冷暖色彩的交叉运用反映人物命运变化,区分回忆和现实;电影忠实原著的同时,重新架构小说的关键性意象,使电影与小说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小说和电影同样是传达思乡的情义,但二者却表现出了不同形态的乡村世界。  相似文献   

4.
2012年上映的韩国电影《银娇》[1],是根据韩国知名作家朴范信于2010年出版的同名小说[2]改编而成.影片发行后,其以挑战大众伦理底线的题材内容,引入入胜的故事情节与出色的制作功底,一举成为2012年韩国最具话题性的电影. 一、小说与电影 对比小说《银娇》可知,改编后的电影在故事的情节上与原著基本保持一致,然而在叙述方式及人物形象的处理方面两者却存在许多差别. 在叙述方式上,小说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开篇就是诗人李寂寥的临终笔记透露的两则秘密——著名诗人李寂寥爱上了一个与他年龄相差52岁的少女,并谋杀了自己的弟子兼情敌徐志宇——这无疑为后续故事的开展营造了悬念.而改编后的电影则是采用了平铺直叙的方式娓娓道来,在影片的开头展现了诗人李寂寥孤独的一天:昏暗的屋子、用开水冲食的剩饭、几碟简单的泡菜,以及在睡前,诗人裸身站在镜子前,面对自己老迈的身体,露出的厌恶而无奈的表情.  相似文献   

5.
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改编自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幻想小说,影片上映9年来得到了众多影迷的喜爱,其中也涌现出了大量研究论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原著与电影的改编对比、时间生命话题及化妆特效等角度的分析。事实上,该片作为一部典型的爱情片,采取了史诗剧的框架,以线性时间为续,通过黛西与本杰明的时间生命线和两人爱情线的双线巧妙融合,叙述了本杰明与黛西两人70余年经历的复杂世情人生与爱情。对其爱情主题从叙事、影像媒介及符号修辞等多角度进行阐释、寻找规律,有助于引发对同类题材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小说<家>问世至今,曾被多次改编为戏曲.小说和戏曲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具有各自独特的创作规律和艺术品格.在改编的过程中,如何把握理解并尊重原著的内在精神,是改编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对改编者最大的考验.改编者能否遵循再创作的规律,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艺术样式的特点及其所具有的优势与局限,扬长避短,是不同艺术样式间进行转换最费思量的部分.本文意在通过新世纪根据巴金名著<家>改编的戏曲分析改编者对小说<家>的内容和含义的理解演绎创新发挥并分析新世纪在对小说文本改编为戏曲文本的劳动中改编者是如何演绎并最终实现接近巴金创作初衷的,以及适应新世纪的时代思潮又对原著有哪些开掘.  相似文献   

7.
电影《狼图腾》对原著的改写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中西文化差异巨大的背景下,民族中心式的跨文化交际模式导致了电影《狼图腾》对于原著的文化过滤。导演及其创作团队从创作动机、叙事模式、主题表达以及电影的细节展现,都对原著进行了再创作。从文学之狼到电影之狼,从图腾降格到日常,究其根源,是导演及其创作团队受西方文化框架的影响而采取的归化策略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正>《攻壳机动队》最初是士郎正宗在1989年至1991年连载的漫画作品。士郎正宗的漫画原著在日本本身就具有“大神级”地位,而由漫画衍生成的多部动画电影及动画剧集也都是由押井守、神山健治和黄濑和哉这些名导监督,因而构成了气质迥异的各类平行世界。不过,真正让《攻壳机动队》火遍全球的还是押井守在1995年改编执导的动画电影。在电影中,押井守仅保留了漫画原作的主线故事,删掉了许多角色与支线情节,同时对一些主要人物的性格进行了大幅修改,使之与电影冷冽严肃的整体风格更一致。  相似文献   

9.
享有国际声誉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被越南裔法籍导演陈英雄改编成电影,并在2010年底搬上大银幕。但这部拥有众多读者的小说在改编之后却没有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影评人和观众也赞弹不一,争议一片。对这一案例中的小说和其改编后的电影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和分析,有助于总结村上小说与电影嫁接的经验和教训,更有助于文学改编电影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以反讽的意味建构了一对自私男女的凡俗情爱故事,而由其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则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品意义等方面对这个故事进行了重置,消解了原著作品的思想深度,解构了原著作者刻意建立起来的反传奇意图,从终点又退回到原点。本文从女性性别视角,以表格分析和文本细读等方法具体阐释这种解构,借以探究影像对文字的曲解。  相似文献   

11.
在华语电影日益强盛发展的当下,出现了一部分由中国古典文学改编而成的电影。这些电影大多在票房上都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其中一些是得到了观众良好口碑的经典之作。与此同时,在商业化运作机制下,这类电影也出现了过度娱乐化的倾向,使得古典文学的深厚传统文化内涵被淡化,一味追求浮于内容之上的视觉奇观,主题游离、内容空洞,一度被观众及学术界所诟病。只有充分理解了古典文学中所蕴含的主题意旨,吸收故事创作上的精髓,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新时期的华语电影才能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改编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影视的合流合作,已经成均近年来影视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文学改编于中国电影的关系对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其中同样改编自严肃文学文本的电影作品《天狗》与《罗生门》因其相似的剧情结构与叙事手法,成为值得比较一二的典型佳作。  相似文献   

13.
由于有过在台湾交流学习的经历,所以对台湾电影和舞台剧等艺术有所了解,所以在看过由台湾经典舞台剧改编的电影《暗恋桃花源》只有有所感慨。  相似文献   

14.
1922年,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相继出现各种版本的改编,包括电影、舞台剧,等等。其中2005年徐静蕾导演的电影、2013年孟京辉导演的舞台剧均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而这两种艺术形式在艺术效果与戏剧冲突中则展现了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影片《寻龙诀》由畅销盗墓类小说《鬼吹灯》的后四部改编而来,作为天下霸唱的成名之作,其小说于2006年在网上一经连载便迅速集结了一批专业"灯丝",开启了"虚拟盗墓时代"。在电影工业时代,小说的生命力得到了增殖和延续,新的媒介传播方式使《鬼吹灯》很快进入市场开始了它的商业化之旅。一方面,在这种"极致的商业化"的包裹之下是电影文学艺术性的缺失;另一方面,电影《寻龙诀》成功的背后反映的正是2015年大行其道的影视IP热潮。作为电影制作的一种方法,IP改编是加快电影工业化的一支新生力量,也是电影产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从铁凝的文本写作到陆小雅的电影改编,存在着共通策略——服饰话语的重复言说。文本和电影利用夹克衫到红衬衫、绸衬衫到碎花裙、的确良到红领巾的转换过程,塑造了安然这一性格鲜明的新一代青少年形象,展现了新一代青年人在理想与追求、矛盾与挫折、斗争与觉醒的碰撞中所面临的困惑与选择,也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社会转型初期身份意识的复苏、反思与追问。  相似文献   

17.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前者是文字的艺术,后者则是视觉、听觉的艺术。但是电影离不开文学这一源泉,好的小说多被改编为电影。电影面向的是社会大众这一群体,在艺术处理上需要符合大众审美;小说相对而言,针对的群体要小,以文字直击内心,直面现实,并不需要以大众审美为标准。对此,以《芳华》为例来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8.
在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多变与"爆发"的形态中,跨国翻拍电影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当前"IP"盛行的大陆电影市场中,跨国翻拍电影的出现不仅能解决原创力不足的困窘,调配市场资源,还能丰富当下市场中的电影类型。然而大多数翻拍电影的最终呈现都与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不相契合,翻拍电影的本土化改编已是自不待言,再生语境如何打破原生语境壁垒的问题亟待被解决。同时,置身全球电影产业,中国电影不仅要广泛汲取优秀的世界电影文化与经验,还要致力将"进口"转化为"出口",向世界电影市场输送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9.
电影《浮城谜事》根据网络热帖改编,由娄烨执导,这部作品成为入围2012年第6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唯一华语影片,该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极大反响。影片直击社会阴暗面,以一个家庭的婚姻、爱情为视点,对社会中的人性进行新一轮的解读,揭露了当下社会的某种病态生活状况。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对影片中与梦相关的场景、人物的性爱等行为进行解析,可以发现电影角色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挣扎。  相似文献   

20.
毕芙蓉 《哲学动态》2006,3(10):23-28
2004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成立了“国外马克思主义读书班”。读书班主要采取中英文对照、逐字逐句研讨的方式研读国外马克思主义原著,探讨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难点。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们》是其中选取的必读原著之一。经过近一年左右的学习和研究,读书班成员分别从各自视角对该书进行了探讨。这里发表的一组文章就是他们的学习心得。欢迎大家以此为契机,共同推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推进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