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克 《孔子研究》2015,(2):26-36
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存在着一批表现儒家"亲亲相隐"观念的画像和铭文(习称汉画),为考察早期儒家亲亲相隐这一学术公案和消除当前相关研究中的诸多疑问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亲亲相隐是对血缘亲情的维护,亲属之间的相互保护是率真的表现,是对人性的尊重,"隐而任之"兼顾了亲情和公义,是亲亲相隐中的责任担当。亲亲相隐与血亲复仇是孝悌思想的两个重要侧面,同根相生,儒家对血亲复仇的重视与播扬,是在亲亲相隐流播线路上安装的预防滥隐闸门,体现了儒家对亲亲相隐利与弊的深入鉴察,对可能出现的徇私枉法行为提供了有效制约。司法腐败无论是品格还是意趣,都跟儒家的亲亲相隐别同霄壤,亲亲相隐本身并不具备生发司法腐败的基因。亲亲相隐题材汉画是早期伦理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深入地考察早期儒家孝道伦理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碎片化叙事是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擅长运用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小说叙事脉络的新型叙事方式,其代表作《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在这样的碎片化叙事中却呈现出了一种异样的完整。其碎片化叙事集中体现在小说的情节、结构和时间概念中。托卡尔丘克叙事特色的形成既受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的影响,也与波兰跌宕起伏的历史命运和社会现实紧密相关。可以看出,小说中无论是扎根在脚下的写实还是飘忽在远古的神话,都是托卡尔丘克对文学叙事新方式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公羊》《谷梁》二传本是同源,但在后来公羊氏的"展转授受"后产生了分化,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义解说和系统传承。《公羊传》在时代交替与齐风齐韵的影响下,解说风格明显呈现出了齐、鲁观念交汇与新、旧思想掺杂的地域与时代特征。具体表现在"尊王""尊周"的等级思想、仁政爱民的理想情怀、"讥变古"与崇权变的情感纠结,以及浓厚的血亲"复仇"观和夷夏新民族观。这些思想观念既继承了鲁国《春秋》的原典精神,更凸显出社会转型下的齐学气象。  相似文献   

4.
"叙事"本是语言范围内的一种现象。在这里,它是一种"隐喻",一种与理性科学相并列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一种哲学观的体现,现代性世界的诸多问题源自对它的疏离与遗忘。后现代哲学的"叙事转向"即对"叙事"的重新发现。叙事医学是在现代性反思的大背景下,医学所进行的自我修正与完善,阐述"叙事转向"的现实依据与理论资源为解读"叙事医学"做好铺垫。之后从叙事之于医学的源始性与优先性、生物医学对叙事的拒斥和遗忘、叙事医学的价值期望三个方面解读叙事回归医学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刘方 《宗教学研究》2007,2(2):99-104
出于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中的“延州妇人”故事,影响广泛、久远,特别是被不断改写后记载于宋、元两代三种佛教历史著作之中。这一事实,无论是作为宗教事件、文学事件还是文化事件都是极不寻常的。本文从叙事视角和叙事者身份等角度,通过对“延州妇人”这则故事在叙事中的时间、结构、人物、情节、结局和寓意等方面的变化、文学叙事如何在历史的演变中成为历史叙事及其所处文化背景的分析来讨论叙事身份、叙事话语的潜在目的与意识形态关系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礼教为传承的父权家族制度在启蒙运动以后遭遇挑战。生活在父权家族制度下的青年男女原有的家族观念遭遇解构。而新文学中第一部批判封建旧家族制度的长篇小说——巴金的《家》就描写了,在启蒙时代,梅、瑞珏、鸣凤等传统儒家女性面临着无家的困境。巴金虽然在友谊叙事与爱情叙事中探索了两种重建"温暖的、明亮的"家的可能性,但新女性许倩如能否在革命中重建友谊之家尚未可知,其虚构的觉民与琴的爱情故事只在文学叙事的意义上提供了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7.
《学海》2021,(1):181-188
在文化多元共生的全球化局面下,中国传统民间文学"走出去"的进程面临译介途径单一与力度不足的困境。白蛇叙事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学海外译介形式最为多样、成果最为丰硕的典范,其在英语世界的"转型"集中于叙事方式和作品样态两个层面。文学翻译、学术研究和文艺改编对白蛇叙事的域外传播和世界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白蛇叙事为例观照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海外译介路径,在开放性的标准之下多维度地开展学术研究、文学译介和文艺改编,或能推动民间文学"走出去"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当代行为艺术不可避免地有着血腥恐怖、裸风盛行、荒谬怪异、挑战人性等"伤害""自虐"的极端化行为。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具有尖锐的指向性,它利用这种极端化的行为,以艺术家个体的行为极限与对自己直接经验的反思,使观者沉浸在一种恐怖紧张的情绪状态里。与此同时,作为行为艺术的"旁观者"也因为这种极端而得到一种探究感和复仇式的快感,无形之中将自己带入其中,将社会现实的不公与对现实的不解转化为另类的宣泄,在观看中压抑着的情绪得到一种复仇式的快感和爆发。  相似文献   

9.
"复仇"本身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话题。《驳复仇议》一文借实际案例传达出柳宗元对"复仇"的深刻思考,且与陈子昂《复仇议》、韩愈《复仇状》遥相呼应。柳宗元深厚的公羊学修养,立论的高度与持论的魄力,以及唐代尚侠的社会氛围都是此议能够流传千古的原因所在。同时《驳复仇议》一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社会关于礼、法问题的热烈讨论,从中可以窥见士人法律意识的普遍觉醒,以及对于如何恰当地调解礼、法冲突,构建司法原则的大胆尝试,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0.
在齐灭纪一事上,《公羊传》的作者贤齐襄公能复九世之仇,引起历世争讼。质疑者往往从事理与经义角度批评"九世复仇"为无稽之谈,却不明乎《公羊传》本以《春秋》为借事明义之书,托齐襄能为远祖复仇,实为张大复仇之义,并非真许复仇于九世之后。不过,一些学者以"复仇"违背"尊王"质疑"九世复仇"的观点恰恰补正了《公羊》学者历来在诠释"九世复仇"时的阙如。一方面,"尊王"首先意味着"尊天子",若推本公羊学诞生的历史情境,认为"九世复仇"隐含了导向"仇天子"之抽象可能亦未为不可;另一方面,《公羊传》所谓"尊王"本非尊时王,而是尊王道、王义,故"复仇"不仅不违背尊王,而是以推明王道正义于"无王"之世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1.
医患会话是医疗过程中的重要活动,对医患会话进行文学叙事的剖析,可以观察发现医生和患者的叙事风格以及医患双方不同视角下的疾病阐释方式。在会话中患者的叙事是涵盖过去、现在及将来的全过程叙事,是包括社会背景与心理状况全方位的叙事。而医生的叙事是此时此刻的现实叙事,是纯医学的、直白的和普遍性原理的叙事。对于掌握临床实践的医生来说,要全面了解患者,获得完整的叙事信息,必须要先学会聆听患者的故事,理解"故事"在医患会话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2.
自传体叙事中的自我欺骗是一种从个体内角度理解的自我欺骗,是无人际压力情况下个体自我建构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认同策略。这种自我欺骗发生在自传体叙事过程中,个体通过叙事语言拉开"新我"和"旧我"的叙事距离,建立新的目标追求并实现,最终构建新的叙事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在维持正性自我概念的动机驱动下,采用有偏差的信息加工方式叙述自我故事,满足情绪体验与情绪评价一致性的需要,进而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引发自我改变。未来研究可以探讨自传体叙事中自我欺骗在临床中的行为表现与治疗策略,考察其认知神经机制,并探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自我欺骗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与建筑空间在被结构剖析之后呈现出同源性。文章以情境体验为线索对戏剧与建筑空间的叙事性进行解读,从二者的叙事类比、叙事体验和形式迁延三个角度阐释主题,指出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叙事载体与建筑学相互交叉,形成建筑空间体验的多元性与场所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叙事医学视阈下《醉花窗医案》中的反思现象,具有明显的"文学多维化"特征,且反思路径具有"多视角"特色。王堉通过汉语言修辞的运用,对文史学典故的援引以及对民俗文学体裁的融合等,实现了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对"医生自身、医生与患者、医患与社会"等各层面的叙事反思。多视角叙事反思的医事路径,主要呈现"医生与患者"视角和"医生与同业医"视角下的多篇典型医案中:前者以"医理共通和医患关系、诊疗依从性、知情同意、转诊及其影响"为路径关键词展开表述;后者聚焦对"妥善处理诊疗分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礼记》中讲"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由此可知,于孝道伦理维度而言,子报父仇乃属当然,而且合乎传统社会中的伦理关系。由此作为基础来思考,发现复仇问题与儒家的仁爱思想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张和对立的关系。因此,基于复仇行为的正当性,儒家的仁爱思想在道德践履层面也可能会陷入伦理困境,其周延性似乎也受到挑战。然而,深入考察影响复仇行为的"以直报怨"原则,并将其放在儒家仁爱思想的视阈下分析,就会发现,儒家学者为了调和这一冲突,在"礼"的框架下寻求问题的解决,以"礼"规制复仇行为,既保证了儒家"仁爱"思想的周延性,又为人们的复仇情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叙事医学绝非本在医学之外却于当代被人为强加的异物,它的凸显是医学的自我完善。作为照顾人身体的一门艺术,医学在本质上蕴含着叙事医学和科学医学共同生发的潜质,实际样态则服从于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通过揭示在医学真理中科学真理与处境真理的结构性关系以说明叙事医学和科学医学之间的关系实为一个经常性的医学景象。当下叙事医学成为"显学"具有必然性,它是对科学医学"独语"现象的反动,促使将二者关系重构为一种富有活性的"对话"关系,科学医学在拒斥寻求优越性之诱惑中与叙事医学相互融通,医生在这个历程中亲身实践,也收获鲜活、细腻的叙事体验。  相似文献   

17.
叙事手法不仅只局限在文学范畴中,现今叙事理论渗透到了影视、音乐、绘画等众多领域。随着景观设计理念的不断革新,叙事手法开始融入景观领域并得以发展。通过分析叙事景观在现今的研究以及应用现状,提出"叙事景观"在我国校园景观设计应用中存在的缺失,总结和归纳出基本的叙事景观手法对校园景观的塑造以及对传达校园文化精神氛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实"是元代诗歌的重要叙事特征之一。学界有诸多学者认为,叙事纪实是元代诗歌的重要特色。元代叙事纪实特征的形成大体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元代诗歌对"诗史"传统的继承。二、元人重实用的文学观。三、元人论诗重"风"的倾向。四、元代诗人创作群体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19.
本文意欲将复仇及其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作为探寻中国古代法之精神的进路,因为对于中国古代的立法者和执法者而言,复仇是一个触及中国古代法律理念之核心的根本问题.本文试图勾画复仇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逐渐被法律概念化的路径.在勾画古典时期社会情境中有关复仇的法律疑问之后,本文分析了唐宋时期有关复仇的四种法律观念,进而指出,上述关于复仇的法律观点即为明清时期有关复仇的法律文本及解释的主要基础和理论渊源之一.最后,得出结论:在传统中国,古代法之于复仇,大致经历了一个混乱--选择--确定的历史过程,其间,于古代法的制定者、执行者和解释者的言行中,特别是在帝国晚期,体现出对帝国法律权威的尊重与维护.这一结论,或许与一些西方和中国学者对于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解读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近15年来国际心理治疗界出现一种由科学隐喻向叙事隐喻转变的潮流.它突出了心理问题的多维性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强调整体联系的视角,与中国文化中的"大人"思想相契合.对叙事心理治疗做探讨,分为三个部分:什么是叙事心理治疗,介绍对叙事心理治疗的整体理解;叙事心理治疗的哲学渊源,介绍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伦理问题,探讨叙事心理治疗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权力关系与责任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