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沟口健二的影片中的视听影像风格极具东方古典色彩。他的影片中体现出大量的能剧元素。"物哀"和"幽玄"是日本能文化的精髓,既是日本传统的美学观念,也是终极审美追求。在日本电影创作中,将这两种美意识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当属沟口健二。沟口健二运用"融情入景"的方式将"物哀美"体现在其影像当中,将"幽玄美"集中体现于运动长镜头的运镜方式上。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作品浸润着东方的生态观念、文化传统、审美观念,但在这相似中又存在不同的文学审美追求:前者追求中国式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和湘西神秘的和谐生境,后者追求日本式的"吸收自然"的生存观念;前者体现了中国诗情画意的传统和古楚文化的遗韵,后者体现了对东方传统文化的迷恋和对日本"物之哀"及"幽玄"文学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3.
绘画是一种意识形态,先要意识改变,才可能有态的变化。中国画回归传统,首先要精神先回归传统,回归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文化思想。中国的绘画不只是单纯的绘画,而更是一种哲学。当下中国画坛最严重的问题就在于不懂得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画家要多读书,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增强自己的民族自信心,才能创作出有文化内涵的绘画作品。  相似文献   

4.
在亚洲,中日两国在不同的政治、文化语境中受其不同因素的影响,插画艺术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日本的动漫插画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庞大的阅读群体,我国青少年一代对其尤其青睐。日本动漫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青少年一代艺术审美生活观念甚至插画艺术创作领域。日系插画风格充斥着整个国内插画市场,越来越多的插画作品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呈现出统一的日系风格,导致中国的插画很难找到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发展。反观日本的动漫插画艺术的发展,始终将根深扎在本国的文化土壤中,在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精髓的同时不忘结合本国的传统本土文化进行创作,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杂交"的结果,因此,中国的插画发展想要具有更大的爆发力,分析其根本创作观念的成因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我们总在油画作品创作的构思上追求本土的、客观实在的描绘。近代油画作品从意识形态和观念上讲大多体现的是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现实主义画风。通过对近代诸多画家作品的鉴读,对油画创作的民族性的认识进行粗浅的梳理,对我们今后从事油画本土化创作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舞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常因肢体表现抽象化与审美预期不稳定,易让观者产生非艺术的误判。结合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的的艺术哲学概念,将现代舞的艺术性归纳为以下维度:即"物因素"——肢体、"大地"——肢体的艺术性表达、"世界"——作品创造的精神空间、"作品与人"——创作自由与审美自由。现代舞的艺术性体现在"物因素""大地""世界""作品与人"因素的有机结合,此种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以现代舞"应然性"为标杆,对比其"实然性",从而得到现代舞"艺术性"要素,对现代舞创作与审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属于一种观念的体系。但是,阿尔都塞认为,这种观念的体系具有物质的形态,可以被"物"化在人们的日常行动中。当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后现代社会阶段,国家的干预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传统界限被超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行为不仅仅是经济基础同时也是意识形态。按照鲍德里亚的分析,人们的经济行为成为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一部分,成为维持社会控制的一部分。而贝尔所说的意识形态终结只是表明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意识形态终结了,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彻底终结了,而是说新的意识形态出现了,渗透到日常生活一切领域中的意识形态出现了。马尔库塞所说的生存斗争永恒化就是这样的意识形态。人们在这里误解了自己与"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流行于我国宋元时代的吕洞宾故事经由禅僧传入日本,开始频繁出现在五山禅僧的作品之中,成为接受宋元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吕洞宾故事被军记物语《太平记》大篇幅引用,与日本本土历史故事形成互文性叙述,带有很强的批判性。吕洞宾故事也融入日本近世的浮世绘、读本小说、民间信仰之中,带有女性化、武士化的色彩,在日本本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日本江户浮世绘美人画与中国仕女画同为具有代表性的描绘女性题材的绘画形式,在日本美人画的产生与发展中,中国传统绘画对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唐寅和日本浮世喜多川歌麿同为各自所处时代绘画领域的代表人物,又都擅作美人题材的作品,且都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在困顿中离开人世,因此具有可比性。将两人的作品进行对比,从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了中日传统绘画在女性题材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高波的《生态(无性繁殖)》系列作品通过物质材料的视觉呈现反观自身追问的生命与存在的意义,具有丰富的意象性与形而上意味。其中,审美意象的陌生化、多义性与非对象化,生命的时空化、灵魂的物化、神(道)的在场化全在作品里。作品如其所是地敞开着自身,言说着自身,并随着时间的变化与空间环境发生关联而营构出一种氛围和意象生成的场域,召唤着观看者调动自身的感官与经验通过作品最终呈现的具象的"物"的引领而去想象与补白。这一作品所具有的无限性与超越性赋予了它存在于当下的所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意识形态提出了不同的界定,因此,他所界定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也存在细微差异。不过,从整体来看,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因为在他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的意识。列宁将其理论探索转向政治学领域,改变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把意识形态看做思想体系,研究其如何与现实的阶级利益相联系并在现实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青年卢卡奇进一步改变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却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壁画的复兴始于首都机场壁画的建成,创造出许多风格独特、艺术特色鲜明、时代气息浓郁的现代壁画。其中彩石壁画由于其特有的形式艺术语言,逐渐被艺术家运用在其壁画创作当中。与其他壁画艺术形式相比,彩石壁画中所运用到的石材具有的天然色彩和纹理,并且彩石壁画作品本身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审美和心理体验,故彩石壁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彩石壁画作为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其产生的壁画作品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中国现代壁画艺术的一种比较独特的表现形式。文章试图从彩石壁画的造型语言特征着手,通过对造型语言的思考和研究可以从中反映出其艺术审美价值,它既是彩石壁画作品过程中创作情感和审美意味形式得以表现的前提,也体现出了文章对彩石壁画造型语言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元6世纪,佛教由中国大陆传入日本,这在日本文化史上是一件大事。这不仅为日本的传统文化输入了新的内容与营养,使其变得丰富多采起来,同时也推动着日本社会进入一个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摄中不断发展的新时期。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必然会有一个分辨。选择、淘汰、消化的过程,而作为接受主体的日本文化所固有的传统以及当时社会发展需要所发挥的制约作用,则决定了对中国佛教进行选择与消化的取向。正是这一点,规定了日本佛教既与中国佛教同宗同源,但又不是中国佛教照相式的翻版,而是经过日本文化改造的变形物。表现在僧官…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审美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和对话的基础在于,它们都根源于对文学艺术中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都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把使文学与意识形态拉开距离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同时,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研究范式随着现代性反思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后现代冲击的加剧,都显示出局限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最新发展对于中国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应对当下的危机、规避文学本质论的局限性、实现范式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自身的社会性质和文化现状决定了我们要在借鉴西方理论资源的同时,把批判的视角与建设的视角结合起来,找到一条发展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王永东 《学海》2014,(6):198-202
关于日本集团主义,传统观点认为其抹杀了个人主义,个人自愿为集团奉献。从理论上看,集团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理论立足点、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从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重视角看来,认为日本集团主义否定了个人主义也是不成立的。耻感文化使得日本人必须忠于集团,去为集团献身。集团主义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给日本民众的精神上打上了深深地烙印,造成了大众对日本集团文化的错觉和民族无意识。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全真高道,姬志真的思想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的作品并不多.本文从美学角度入手,较为系统而详尽地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了其丰富而具有独特内涵的美学思想:一、与修道相关的独特审美体验;二、自由无拘的审美想象力;三、"无乐即是至乐"的审美感受;四、"因物发声"的创作态度;五、桃花源式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川本喜八郎是日本当代最负盛名的木偶动画电影大师,他的动画作品一方面拥有精致逼真的木偶造型,另一方面具备纯熟高超的镜头语言。在日本禅佛思想与传统文化浸染之下,川本喜八郎的作品中始终萦绕着一种朦胧幽远的韵味。在木偶动画的美术造型设计上,创作者对于日本文化和木偶动画设计有着自己独到的审美,且巧妙的糅合了对多种艺术形式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东方,日本在建筑领域一直散发着独到的魅力。二战后,日本建筑经过历代建筑师的不断努力,其建筑形式从传统现代主义发展为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地域主义。"建筑叙事学"虽然只经历了短短四十余年的发展,但其却作为一种基本的创作思维,存在于建筑师的建筑设计之中。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日本现代建筑中所体现出的叙事性观察,为指导今后建筑创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长征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意识形态,其自身具有永恒的价值。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长征文化的关注度也迅速升温,在新时期大力弘扬长征文化更突显出其重要的时代意义。在这种形势的驱动下,长征文化题材的设计创作便找到了发展的契机。挖掘长征文化元素,运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设计和创新,使长征文化元素呈现新的视觉形式,是当下大众的审美诉求,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长征文化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提高,大众对于各类艺术审美的需求也日益增强。美术绘画作品作为一门历史悠久且品类繁多的重要艺术形式,对于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人群群众对美术绘画作品这一美的艺术形式的追求也逐渐升温,从目前全国各地所创办的美术长廊、绘画展、绘画培训班热等种种现象也可窥探一二。文章中,立足于大众审美能力,从美术绘画作品赏析的角度,来探讨美术绘画作品对大众审美能力的影响,以期提升美术绘画作品的质量,让美术绘画作品以更完善的形象和审美功效来切实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