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音》2016,(1)
正明末时期,理学仍然作为官方的主流思想,基于现实的弘法需要,基于佛教圆融的特质,明末佛教吸收儒家精神,对儒家《论语》、《孟子》、《中庸》等大量经典进行诠释,并对宋明理学"格物致知"、"心统性情"、"致良知"等重要观念进行评介和论述。其中对《大学》也表现出极大关注,并以佛教精神诠释《大学》的内涵。本文拟以明末憨山德清与蕅益智旭两大高僧对《大学》的注释和诠解为例,具体、明晰地反映出明末佛教"以佛解儒",进而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部分的结尾表达了一个生命政治的后果:资本家昂首前行,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从这一生命政治的结果去追溯《资本论》与生命政治的内在关联,我们会发现:这种规训是通过惩戒肉体和调节生命两种方式实现的,从而造成了对现代社会中雇佣工人这一生命基质的剥夺。生命政治与劳动力概念密不可分。在生命政治的意义上,资本对劳动力的支配权一方面表现为资本家通过纪律对工人的规训和管控;另一方面表现为资本把劳动力本身由"活劳动"变为"死劳动"。生命政治的两种权力技术在《资本论》中获得了完全的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资本论》揭示出现代社会的生命政治。  相似文献   

3.
李唐是南宋山水画四大家之首,李唐的山水绘画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李唐的山水绘画对南宋画院及以后的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文章对李唐的作品《万壑松风图》进行个案的研究,从构图特色、创作背景、表现手法、艺术内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来阐述从"崇古"到"苍劲有力"山水风格转变的开端和创新性研究,用笔墨语言来表述对山川自然的亲身领悟,进而表达自己对本真的精神追求。通过对其笔墨表现和艺术内涵的研究,结合李唐的绘画技法更深地了解《万壑松风图》鲜明的情感特色和时代价值,深入了解李唐绘画的精神表现,探讨李唐的绘画风格对其后世的影响,以便运用到自身的绘画学习中来。  相似文献   

4.
清乾隆年间,朝鲜朴趾源入华观光考察,回国后撰写《热河日记》,共26卷,记录的内容包括沿途风光、中国历史、地理、风尚、习俗、人物乃至诗琴书画等。《热河日记》是朴趾源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书中通过对中国衣冠制度的赞颂与夸饰,表达了他的"北学"主张,即利用、厚生、正德。作为纪实文体,《热河日记》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如同汉赋般的夸饰风格使《热河日记》成为"燕岩体"的代表作品。通过"燕岩体"来表达的利用、厚生、正德实学思想,构成了"北学派"的主旨、风格和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若论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内容无疑是非常丰富的。一则是中国古典艺术作品及精神内涵无比丰富,二则是中国古典艺术精神在当代的运用非常广泛。从艺术理论视角来审视《庄子》,《庄子》一书蕴含了丰富的艺术精神,"物化"是《庄子》中的重要思想,立足于此,来探讨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就显得更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了。《庄子》的"物化"论《庄子》的物化论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物化"指万物之变化;其次,人的生死变化也可以理解为"物化";再次,庄子提倡人实践"知天乐"的"物化"人生观。  相似文献   

6.
卦时作为稳定的原型特征,会超越具体表象再现于历史。这是《周易》古经的初创思想,也是后世易学的主要线索:周敦颐试图在以空间表达的时间格局中表现变化;邵雍的先天易学和后天易学,区分出时间的抽象推理和经验感知两个层面;莱布尼茨以预定和谐解释两个层面的统一;王夫之将此理解为认知的两种方式,从中强调"诚"的意义。《易经》时间观念的特质,是时间与具体情境紧密相关:时间引发和形成情境,并使事情游移于吉凶之间;重视"时"的意义和作用,人应抓住时机、适应时势,与情境协同。  相似文献   

7.
当代作家李佩甫在其作品《城的灯》《生命册》中述说了"乡下人进城"的辛酸,以及在身份蜕变过程中上演的一出出悲剧,表现出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家以敢于担当的气魄,勾勒出从农村进入城市中的中原人身份蜕变过程中面临的精神上的苦难,在忧伤而又温情的叙事中,传达出社会的主导型渴望。  相似文献   

8.
《水经注》是中国文化地理与古典文学名著。郦道元以"访渎搜渠"的实地考察精神为《水经》作注,使《水经注》成为一部以水道为纲的中国文化地理名著。《水经注》追求统一的理念和"新益见闻"的内容,它在河流记述和文学表现上都产生了远大于《水经》的价值。《水经注》所征引的汉魏歌谣谚语,不仅有描写山情水貌、表达认知环境智慧的山水歌谣,还包括褒扬循吏功绩、书写三国历史的汉魏文化歌谣。《水经注》汉魏歌谣谚语为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保存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9.
《新的小说》是由民国时期新文学的第一个社团上海新潮社创办的一份文学期刊,曾遭遇北洋政府的查禁,在现代文学史叙述中也被人们所忽略.但对这份杂志的研究发现,所刊作品不少贴近本真生活实际,表现激进社会批判思想和先进社会建构思想,在艺术表现上达到很高水平,其中一些文论所阐述的至真至信的文学思想,不仅在当时表现出新颖,即使在今天也还显得新.  相似文献   

10.
尹志平的《道德经》诠释深受全真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主要有"以道解经"、"以儒解经"和"以佛解经"三个诠释路向,而其中又以"以道解经"为主。在"以道解经"方面,尹志平的《道德经》诠释又表现出了经诠、理诠、言诠、事诠、身诠五个方面的特征,既有与中国传统经典诠释理论一致的地方,又表现出了全真道经典诠释的独特性,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与把握全真道经典诠释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1983年的处女作《红高梁》到2018年的新作《影》,作为少数仍然活跃在一线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对于中国现代电影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影像表达的极致化追求和孜孜不倦的创新探索也使得张艺谋的电影呈现出特殊的美学特征,在视觉图谱的建构上显得富有个性。作为张艺谋审美艺术表达的最新突破,《影》为中国电影探寻民族风格、传递文化审美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范式。  相似文献   

12.
交往的异化:马克思《穆勒评注》中的"承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盾 《现代哲学》2007,(5):16-20
文献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穆勒评注》因提出"交往的异化问题"而极大深化了整个《巴黎手稿》的理论内涵和意义。这一研究结论可从哲学史角度给予支持和佐证,表现为:在《穆勒评注》中可明显看到黑格尔发明的承认问题对马克思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马克思对黑格尔承认论题的重大推进。马克思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生的严重扭曲和异化的揭示,就突出体现在《穆勒评注》从货币和商品交换角度对"交往的异化问题"的说明中。  相似文献   

13.
《元包》沿用《周易》的卦象、卦名,其卦序则是以《京氏易传》八宫卦为基础并结合"老少仲孟"的原则而形成。《元包》中的《传》,主要融合了《周易》的《彖传》与《大象传》。《元包》遵循"观象系辞"的言说方式,其取象所用之字虽生僻,但性质与《周易》无异。尽管漏洞颇多,《元包》仿照《周易》筮法也制定出一套自己的运蓍卜筮方法。《元包》的思想并未超出《周易》的范围,同时也融入了西汉以来许多流行的观念,如京氏《易》的五行八卦说、气思想等。另外,卫元嵩还通过宣扬公羊学的文质之说来表达他期盼政治统一、天下太平的愿望。《元包》在学术水准上虽远逊于《周易》,但它的存在对于丰富易学史研究及了解南北朝学术思想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一书对王弼《周易注》的影响体现在王弼的注解方法、"理"概念及其它一些概念和运用上。受《庄子》的启发,王弼"言一象一意"的三层结构既能体察卦象和爻辞之中的深意,也能突破象敷的限制,阐发其中的义理。王弼的统宗会元之理和同理异职之理丰富了"理"概念的内涵,也对以后的宋明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它一些散见的对《庄子》的引用或化用为《周易注》添加玄学色彩之余,也让《庄子》与《周易》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南宋姜夔《续书谱》中"俗"思想和美学进行研究,首先对"俗"字的本义进行整理考释,其次再来分析南宋社会背景下"俗"所代表的的内涵。"俗"在历代书论中的阐释不甚相同,其与书法理论家当时的时代以及书法理论家个体的修养差异有很大的关系,这些原因和差异形成了"俗"概念更深层次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再重点对《续书谱》续书谱中的"俗"进行剖析,阐明《续书谱》中"俗"的内涵有着重要的美学和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6.
《左传》、《晏子春秋》都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贤相晏子的引《诗》事迹.晏子熟谙于诗,具有深厚的《诗》学修养,他常常引《诗》劝谏统治者重德修礼,表达了对齐国政治生活中的德、礼期待.齐人、鲁人的用《诗》有着较大的差异,鲁人用《诗》多表现出对礼乐仪式的追求,而齐入用《诗》多重于政治劝谏,显现了极强的现实性与功利性.  相似文献   

17.
在清代礼教思潮盛行的时代背景之下,孙希旦《礼记集解》综罗诸家、要言不烦,堪称清儒重新注疏诠释《礼记》的代表作.孙希旦的《礼记集解》既表现出"由字通词,由词通道"的乾嘉考据学特征,也表现出以礼治世的现实关怀意识.从文本诠释背后的思想依据来看,孙希旦的礼学研究尊崇朱子学而又不唯朱子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朱子学的藩篱,特别是...  相似文献   

18.
《老子》《庄子》及《管子》稷下道家在论述人性善、恶方面,属于同一类型。《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认为世俗的善、恶不但不是人性,而且伤性害命,因此主张性超善恶论。《管子》稷下道家一方面继承了《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的思路,另一方面又发展和完善了它们的人性论思想,认为义、礼、法由"道""德"所生,是"道""德"在人道的表现,因此它与《老子》《庄子》一样,都主张人性超越世俗的善恶,或称之人性纯善论。  相似文献   

19.
张岚 《美与时代》2023,(2):48-50
郭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创作的作品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政治。现以郭熙的山水画《早春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春图》中各图像元素所表现出的“远”的意境,通过解读《早春图》的内涵和山水观,揭示郭熙山水画中图像和意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性自命出》、《中庸》、《孟子》思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自命出》、《中庸》、《孟子》三者都讨论了性、命问题,都把"性"看作为来自天命的,就这方面说,它们的思想是相通的。但由于它们对"性"各有不同的解释,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特点。《性自命出》以情释性,提出了"喜怒哀悲之气,性也"的思想。《中庸》则受其影响,也以情释性,以喜怒哀乐的情之未发,处于不偏不倚的中态为性。而《孟子》与《性自命出》、《中庸》不同,主张以社会道德观念(道德心)释性,提出了天赋道德观念的人性善思想。这一思想直接来自于《五行篇》。《性自命出》、告子的以生理心理情感欲望释性,最后为荀子所发挥,提出了人性恶的思想,从而形成了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的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