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侠电影是华语电影特有的片种,也是电影体现中国民族文化和传统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武侠电影投资越来越大,制作越来越精良,然而在主题上对侠义精神的体现却越来越少。没有了侠义精神这个重要支柱,武侠电影虽然有"大片"的形式,但它的发展却进入了只"武"不"侠"的困境,武侠电影特有的意境和韵味都已经不在了。武侠电影要继续发展走出困境,还是要赋予影片人物以侠义精神,呼唤侠客们精神层面的回归,才能为武侠电影在未来的发展找到希望。  相似文献   

2.
武侠电影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侠客为典型人物,以不同寻常人物性格因素和人生轨迹为主线,宣扬侠客精神,带我们走进一个与都市不同的江湖。中国以其特有的武侠题材电影以及武侠精神常为人乐道。抛开传统武侠电影的套路,以《东邪西毒》来审视新的"武侠"之美,这种美感已不仅仅在于服饰、精神,更有其别具一格的人物性格心性美、文化美以及观者对美的不同感知。在影片中,每位人物的凄绝与纠结,营造了一个很高的悲悯视角。我们未必要去寻求"美"这个孤独的字眼,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在他们谈笑风生、孤傲绝望及日常生活环境的习俗中,都可以领略到"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引言 在外在形态上,武侠电影极具"舞武"性质的动态美感,使其具备了影像媒介无限的表现潜能;而在文化所指上,武侠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天然地紧密联系,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体验.因此,伴随中国百年电影史,武侠电影在题材、形式、风格、意蕴等方面已形成了稳定的类型化特征.但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受后现代文化的影响,武侠电影其内在理念和外在形态都悄然发生了变异性,这种变异是技术美学和艺术表达之间不断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中国武术走向世界是当今广大武术爱好者的愿望。武侠电影使中国武术闻名世界,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便是"功夫""李小龙""李连杰"等。武侠电影凝蓄了人性的情思、智能与胆魄,可以引发观众的虚拟体验,增强对生命神妙功力的间接认识,激发和平环境里的人生理想与激情壮志。因此,在武侠电影中更该应弘扬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和武德,并结合时代特征,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促进武术的传播和弘扬。  相似文献   

5.
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断背山>演绎了一段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动人爱情故事.在这部影片中,充满了二元对立,情感与理智,个人与社会,家庭与伦理.李安总是善于用电影镜头去表达一些电影中没有说出的东西.那些看起来不在场、边缘化或模糊不清的东西正是理解其作品意义的所在,也即作品的"症候".破解这些电影中的"症候"式镜头,我们便能探寻和阐释李安电影话语中生产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叙事电影的一个特有类型有着其深厚的传统和历史积淀,蕴含着古典美学的文化魅力。自20世纪以来,武侠电影经历了五次大的创作转向:(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火烧红莲寺》系列的神怪武侠片;(二)五六十年代改编自传统评书、民间故事和新派武侠小说的粤语武侠片;(三)六七十年代香港和台湾的国语武侠片;(四)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武侠片等。这些武侠片均以俗文化面目出现而广为流传。这四次转向通过拼贴、转移和代入的方法完成了由俗到雅的过渡。于是自《卧虎藏龙》(2000)诞生以来,中国武侠电影又掀起了第五次创作浪潮。这一批武侠电影显示了与传统武侠电影迥异其趣的美学风格,在画面调度、叙事策略、武侠内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美学转向,形成了雅俗之间的执中形态,衍生出了种种艺术创作创新的手法,使武侠电影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吴天明的遗作,电影《百鸟朝凤》文本内所折射的忧思,以及该片上映后"下跪"事件所引发的大众的热烈讨论,使其成为2016年度的热点文化现象。以《百鸟朝凤》中的"凤"与"鸟"为立论根基,将文本内外之间的契点加以联系,以此对影片在文化层面上体现出的三重意义予以架构,旨在通过对《百鸟朝凤》中三重变奏的分析,引出文化裂隙中二元弥散的现状,并将现实世界与银幕世界中表现出的文化姿态进行对比,力求以辩证式的思考来充分挖掘该片之于中国电影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恐怖电影"已经成了马徐维邦身上一个重要的标签,1937年《夜半歌声》上映,在恐怖片极度匮乏的一个年代,该片为中国的类型电影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直至今日,中国电影已过百年,当我们重新回过头来再看《夜半歌声》,会发出一种疑问:这部片子到底恐怖在什么地方?作为中国恐怖片的鼻祖,马徐维邦对中国电影史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放在当下的语境中看这部电影以及导演本人的艺术风格,其"恐怖性"正在逐渐缩小甚至去除了"恐怖性"。  相似文献   

9.
李安电影长期以来用它独特的东西方两种文化观念及其冲突的展示吸引着全球的观众,特别是他的电影中对于东方文化究竟该走向何方的探讨更是让人深思。本文以其东西方作品为例,解析了李安作为导演在影片中阐述的东西方的文化观念,同时更深入讨论了导演李安自身的东西方文化观念已及伦理问题。李安他作为一个台湾导演,在自身文化的认识方面有他的独到之处,这种认识也表现在他的东西方电影作品中。他的东西方的作品分别从不同角度逐级深入的表达和阐述了在当今世界上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以及在这种撞击中东方文化的归属问题。本文立足于李安的东西方作品,在解析了影片中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同时,还结合导演的生平经历进一步解析了其自身的东西方文化观念,以及其对于东方文化走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1999年3月2日,电视电影《岁岁平安》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播出宣告了中国内地电视电影的正式诞生。此后,我国的电视电影就因低廉的制作成本、宽广的受众层面、自由的观看空间等特点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并出现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猎杀中山狼》就是这其中的一部作品。该片讲述的仍然是一个常规的故事,只不过,该片并未制约于类型化的简单呈现,却在惯性的表达中以富有新意的角度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内核及外延,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支柱--儒家、道家.二者相辅相成,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对人们的行为、观念、思想产生着深刻影响,对文学创作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李安被认为是一位中西合璧的导演.就电影<卧虎藏龙>(以下简称<卧>)来说,李安内敛的性格和影片主人公李幕白隐忍的性情正好吻合,而影片中渗透的道家思想更是值得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2.
正01李安最初去好莱坞发展的时候遭遇了很大的挫折,曾蛰伏六年做"家庭煮夫",靠攻读博士的妻子微薄的薪水度日,在此期间,两个儿子相继出生。为了缓解内心的愧疚,李安每天除了在家里大量阅读看片、埋头写剧本以外,还包揽了所有家务,负责买菜、做饭、带孩子,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面对现实的窘迫,李安一度想要放弃电影改学计算机。妻子察觉到他的消沉,一夜沉默之后,  相似文献   

13.
杜琪峰是香港的一位多产导演,从武侠到喜剧再到黑帮枪战片,都有涉猎.在武侠电影这一类型中,他在1992年与梅艳芳、杨紫琼和张曼玉合作了<东方三侠>.同年,他还和周星驰合作拍摄类型喜剧<审死官>等.但能体现他成熟电影风格的是黑帮枪战片(包括他监制的).这类电影有<一个字头的诞生>(1997)、<暗花>(-997)、<暗战>11999)、<枪火>(1999)、<非常突然>(1995)等10部电影.  相似文献   

14.
在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多变与"爆发"的形态中,跨国翻拍电影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当前"IP"盛行的大陆电影市场中,跨国翻拍电影的出现不仅能解决原创力不足的困窘,调配市场资源,还能丰富当下市场中的电影类型。然而大多数翻拍电影的最终呈现都与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不相契合,翻拍电影的本土化改编已是自不待言,再生语境如何打破原生语境壁垒的问题亟待被解决。同时,置身全球电影产业,中国电影不仅要广泛汲取优秀的世界电影文化与经验,还要致力将"进口"转化为"出口",向世界电影市场输送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电影在美学的探讨与发展上曾做出深切的努力,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从"十七年"时期电影民族化发展的角度和战争电影中崇高审美的精神内核为出发点,学习并研究"十七年"电影美学的发展,为中国电影的整体建构起到了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4K/3D/120帧的新技术引起了电影界的讨论热潮,不论褒贬与否,李安对新技术的尝试和冒险无疑给电影界带来一阵飓风,同时,也将引起学术界关于"现实与虚构""内容还是形式""技术与艺术"等话题的重新思考,可以预见的再讨论将给电影行业带来新的经验。尽管《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拥有尖端技术的外表,也依然没有丢掉那种内敛沉静的气质,这是中国观众产生认同和强烈共鸣的重要原因。"强势"的全新技术攻势,"节制"的叙事艺术风格,共同构成了这部影片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正>电影是一种独特的综合艺术形式,它不同于戏剧的直观,而是将内容通过银幕整合呈现:其中包含的不单是剧情的贯穿,更融合了画面与音响等极强的美学因素;电影中的表现艺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电影的感官体验。《卧虎藏龙》作为荣获奥斯卡等多项奖项的华语电影,今日回望,依旧是不可多得的经典。配乐是谭盾专为大提琴所作,联合著名音乐家马友友奏出浓郁中国武侠之韵。而在观影过程中,为何我们的情绪情感会随剧情变化起伏,具有非视觉性、非语义性的音乐又如何在电影中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此时联觉的心理机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郭海荣 《美与时代》2007,(12):140-143
作为中国新感觉派文学创始人的刘呐鸥,在转身投向电影事业后,以纯艺术的眼光提出"软性电影论",对影片艺术、中国电影描写的深度问题,电影节奏等一系列问题提出颇有见地的看法,并在拍摄中实现自己的理论要求。却在"内容与形式"等问题上与左翼电影人开展了长达数年的理论论战。  相似文献   

19.
赵颖  陈清华 《学海》2012,(3):176-179
从《小山回家》到《海上传奇》,贾樟柯用10多部电影记录了中国当代变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与冯小刚、张艺谋等由于影片题材及风格转变而只能贯之以"导演作品"的电影不同,贾樟柯的电影由于一些元素的重复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类型",而贾樟柯也是目前中国少有的形成自己"类型"的导演。本文从内在观照、风格、表演、定位等方面分析了贾樟柯的电影"类型化"元素,试图为他的"类型"电影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安执导的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开创了我国电影3D技术与生态审美话题融合的先河。影片从生态审美视角出发,以艺术化的高科技手段来表现生命之美和自然之美,诠释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作品所传达的对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以及生存困境的探索与思考,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启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当下的生态影视作品创作同样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