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上春树是目前在日本和中国都备受关注的一位作家.大江健三郎曾经把当代的日本文学分成三条主线,第三条即是包括村上春树与吉本芭娜娜等年轻一代属于世界性次文化系统的集团.<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于科幻的色彩下深深蕴含着对当代都市人生的哲思,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中卓尔不凡.  相似文献   

2.
幼师专科生的职业价值观最终由主观意识产生,但在其形成过程中,影响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各种客观因素也以类主体的存在方式在主体潜意识层面操控并决定着幼师专科生的职业价值观,并长期与之共存。单纯以人类为主体的发展观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主体间性理论提出,"人类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形态,应当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类之间的真正统一"。所以如何使参与幼师专科生职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类主体"间互利共融、和谐共存,将成为幼师专科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发展的最有效推手和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用"苦恼意识"指示双重性的、分裂的主体,他与自我本质疏离并且陷入有限生存的泥淖.个体为了摆脱"苦恼意识"应该走向社会性的、趋向于主体之间的公开性和透明性的道路,黑格尔对中世纪的教会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研究马西安·托瓦的某些哲学立场,以表明哲学活动是一种对自由的体验,是一种动态的主动意识。在马西安·托瓦看来,自由是重新发现自我的结果它使主体能意识到自己的"在世"。揭示自身的本质确有必要,甚至是必需的。其效应在于对自身本质的质疑,自我像客观自我和自由意识一样,从自身的分裂中获得再生。由此才能实现自我与其自身之间的和解,一个新主体才能产生。作为自由和自主的实体,这个新主体有能力实现自我担当并掌握自身命运。  相似文献   

5.
在支配道德行为的诸多道德意识要素中,道德意志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到道德行为的中介环节,是道德意识的最终体现,是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最后阶段,是实施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力因素.道德意志内在的实践本性体现了道德行为主体特有的"实践一精神"特征,细致地呈现出个体道德意识的求善意向、自我决断以及克己精神,对于公民个人品德的形成和恒久持存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于国庆 《心理科学》2005,28(6):1338-1343
时代进步呼唤自强精神,大学教育强调自我教育,个人发展需要自我管理。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探讨自强精神、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共同关键即自我控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一种整合的自我控制自组织理论构想。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团体焦点问题访谈、结构式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建模等实证分析,揭示了大学生自我控制内部要素、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总体上印证了理论构想。结论:自我控制是以自我为主体,在由生命圈、社会圈和字宙圈组成的立体三维时空中,以个人身心和行为、外在环境和事件为对象,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字宙内外和谐发展为原则目标的,自我觉醒、自我规划、自我执行、自我评估、自我激励、自我校正的动态阴阳变化自组织系统。该研究提出的理论及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选取120名大学生,通过两个研究考察了自我在心理时间旅行中的动力机制。研究1以核心自我评价为评估自我概念的指标,发现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对指向未来的心理时间旅行具有一定的预测效力。研究2通过启动使不同类型的自我概念在意识中占优,发现互倚组比独立组报告出更多具体的事件,且更关注他人和关系。研究表明,自我概念能够引导个体对过去和未来事件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福柯批判了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对"启蒙"意义的阐释,但他同时也肯定并拓展了康德在自我批判的本体论上的意义。在此意义上,福柯发展出一套自我关怀与治理他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直言"的实践形式。"直言"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它具有坦率、危险、真理、批判、责任的特征,并与"关照自己"产生密切联系,这种实践技艺致力于处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进而指导个人步入政治领域而治理他人。福柯运用"直言"这一古代形式来回应当下现实,让知识分子说出真话,关心他人与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滩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苏青,以她特有的大胆泼辣、爽直干脆的"女汉子"特质书写了自己作为一个时代新女性在新与旧、家内与家外、谋生与谋爱中挣扎的坎坷人生,她的小说还是散文,都没有一般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化特征明显的小女人情态,她对于男女两性在个性气质和婚恋观等问题上的看法也并非一味站在女性立场上。苏青作为一个社会转型期新旧合璧的女性,虽然由于社会时代个人等方面的局限使她终究未能走出精神的围城,然而,其作为时代先觉者在物质和精神上艰难跋涉的行为本身却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意识的觉醒到女性的真正解放,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0.
先秦传统天命观统摄着祭天、祭祖基础上的人道———宗法礼制。荀子以天人相分的新命题,使传统天命观中的"天"裂变为统摄自然规律的"天道"和统摄社会规律的"人道"———礼、法,最终在更广阔的宇宙论层次上使"天道"与"人道"统摄于"道"之下。他把人与自然关系建立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从而否定了天命,肯定了人的主体能动性。然而在荀子所谓的"人道"中并没确立社会个体的主体价值的平等性,而是被束缚于那个时代的宗法等级之下。由于荀子的儒家立场和圣人本位,致使他在为学的态度和旨归上把"道"最终统摄于人道———礼、法之下。荀子"道"的超越性与"人道"的保守性纠缠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1.
自我认同涉及的是个体如何对待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其内核是自我人格的同一性,这种人格同一性反映了个体的自我完善和道德精神境界。自我人格同一性的本质是自我真实性,其要旨在于,使个体"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自我认同中的自我反思及其持续展开,使个体成为一个具有道德反思能力的主体。自我真实性与道德反思能力,是个人品德的重要构成因子。  相似文献   

12.
牟宗三与新儒家生活在中国积贫积弱、社会政治文化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大变革时代。如果要了解牟宗三提出的"道德主体的自我坎陷"的历史背景,我们就需要考虑他思想产生与发展的论述环境——"欧洲中心论"。在欧洲中心论笼罩下的中国思想界,学者视西方民主制度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优良的政治体制。但是近年来,民主政体的结构性缺陷在民主国家的运作实践中越来越凸显。而在牟宗三看来,民主制度的有效运作需要多种文化与社会条件与之相配合。在牟宗三"自我坎陷"论的视域下,我们可以看到民主理论需要的不是自由主义所突出的个人权利,而是集体的社会福益。民主政治得以运作的基本条件不是个人争取合法地满足自己的所有需要与欲望,而是透过互相尊重、妥协、合作而达成对社会共同利益的维护。民主政治要求选民妥协、合作,甚至自我否定,这便是牟宗三"自我坎陷"论所蕴含的道德精神。牟宗三"自我坎陷"的理论观照了民主制度的缺陷,同时补充了西方民主理论之不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有关史料进行"原意重构",可知孔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文化意涵在于人与自然界中动植物关系的和谐。在此基础上,根据孔子表达思想的特点,可知《论语.阳货》篇中孔子诗教的思想旨归在于:个人自我的身心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类伦理与生态问题的国际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性问题的普遍出现以及与此相应的人类的全球意识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了"类时代"。在类时代的背景下,与生态危机相关的种种问题日益突现,生态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现实难题和伦理困境。因此,需要从人的"类存在"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类伦理"的高度来关照生态问题,从国际治理的层面来解决全球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具有哪些思维特征?这是一个内容广泛的问题,但是在我看来,它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便是主体思维。这里所说的主体思维,同西方哲学以主客体相分离、相对立为特征的主体思维,性质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因为它是以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相统一为基本前提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哲学十分强调人的主体性。按照中国哲学思维,客观原则即存在于主体自身之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统一需要靠主体的内在意识及其实践才能实现。人作为主体,  相似文献   

16.
运用问卷法以55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自立人格、自我效能和自我控制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自立、自我效能和自我控制三者两两之间相关非常显著;除人际开放外,自立的其他特质都与自我效能呈显著相关;自我效能与自我控制的六个维度也呈显著的相关;自立的各种特质与自我控制都有显著的相关。(2)自我效能在个人独立和个人灵活对自我控制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在个人开放、人际灵活和人际独立对自我控制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的后期作品"领袖问题小说"之一《羽蛇》探讨了"个人意志"与"权力意识"问题。劳伦斯本人对当时病态的社会感到极度失望与不满,因此试图通过复归生命之强力的方法,寻求新的社会改造之路。  相似文献   

18.
在"自身"与"他者"辩证法基础上经由象征、符号中介的长程迂回的主体理论是利科诠释学的真正内涵。在主体理论与诠释学的交互推进中,利科通过从文本到行动的诠释学扩张,迈向和实施一门在不同工作场地中早已预期的"自我的解释学"。本文通过展现利科主体理论与诠释学的交互推进,从符号学的挑战、事件与意义的辩证法、行动的"文本"范例等多个层次,阐述利科从文本到行动的诠释学发展的逻辑机制,呈现利科在时间、行动、语言框架中所建立的富含自我与他者辩证法内涵的自我诠释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儒学的现代转型,根本上是从传统儒学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一种思想趋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宋明儒学的时代性,即一方面它是前现代的帝制儒学,但另一方面,它自发地孕育了现代性的根本观念——个体观念,因此成为儒学现代转型的一座"引桥"。按其逻辑推进,宋明儒学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逐步深入地促进了儒学的现代转型:前段,周敦颐提出"立人极",为个体价值的确立作了最初的理论铺垫;中段,程朱理学以"格物穷理"高扬了个人的经验认知,在客观上启发了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后段,陆王心学提出"心即理",从理论上打开了个体价值消融天理权威的通道。当前,深入推进儒学的现代转型,需要基于现代生活批判地发展宋明儒学中所孕育的主体自觉意识,实现儒家主体观念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20.
孔孟思想的出发点是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关注,建立社会秩序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孟持中庸世界观,不走极端,所以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方面并不简单强调某一方面,希望建立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个人和社会、私和公、自己和他人之间发生矛盾以至冲突时,孔孟选择社会利益.孔孟非常重视社会秩序建立的途径,认为社会秩序建立的途径应该是礼.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了心性理论,认为遵守"礼"是人的良知,是人类自发自觉的群体行为.社会管理者应该在做好表率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社会教化机制,以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四端"之心,促进社会成员自发、自觉地遵守各种社会行为规范,从而协调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私与公之间的关系,达到整个社会和谐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