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希伯来圣经中,《约伯记》颇具特色,其文本中对立的激烈程度和意义的含混,令读者印象深刻。笔者从《约伯记》的文本入手,认为该经卷突出呈现出一种张力(Tension)关系,这种张力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两种思维逻辑间的张力、信仰与怀疑的张力以及人的界限与神的意图间的张力;张力关系的三个方面又分别与《约伯记》成书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神学观念和哲学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约伯记》的张力考察,笔者在阐明《约伯记》所具有的文本特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经卷所蕴含的丰富的神学、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约伯记》要表明的应该是上帝的形像与作为;苦难是人认识上帝的途径之一,虽然这途径既残酷又现实;人心中对上帝的看法与上帝自身所展现出来的形像是否一致?《约伯记》告诉人们,人对上帝的认识是极其有限的,甚至连提出问题的资格都没有。本文试就《约伯记》中的故事和各人的辩论,来浅谈《约伯记》中约伯的上帝观,希望在我们对上帝的认识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约伯记》中的主人公约伯经历了"倍靠上帝——偏离上帝——回归上帝"的痛苦历程。笔者就约伯的痛苦经历剖析约伯的心路历程,揭示约伯从患难中到真正心灵回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约伯记》刍议梁工公元1世纪,犹太拉比们编纂圣经时把《约伯记》置于传由大卫所作的《诗篇》之前,透露出他们的如下看法:《约伯记》形成于大卫王朝(约公元前1013-前973)以前,记述的是远古时代的事件。其实,细读原文并借鉴历史学、考古学、神话学的研究成...  相似文献   

5.
"约伯问题"对神义论向人义论的转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约伯记》展示了安妥生活与传统的德行业果观的张力、德行业果观与无辜受苦的冲突和德行业果观的危机。本书描述的约伯超利害的敬虔和美德与对上帝的忠心,为上帝的公义和权能提供了更深的一层内涵,批判了善恶报应、德行业果观的教条主义所持守的立场。《约伯记》教导我们以何种心态去面对我们所不明白的"义人受苦"的问题。而在新约中,我们会明白上帝如何处理苦难。  相似文献   

6.
燕连福 《哲学动态》2007,(11):49-55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哲学身体观的研究,综述性文章主要有三篇:先有中国台湾学者黄俊杰所著《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后有中国大陆学者周与沉的《中国身体观研究述评》,再有中国大陆学者李清良的《中国身体观与中国问题——兼评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一文。观此三文,黄文展现了学者对中国传统哲学中“身体”的三种定位,即:作为思维方法的“身体”、作为精神修养之呈现的身体、作为政治权力展现场所的身体。[1]周文从比较文化、医学、道德、政治等四个角度对中国身体观研究进行了概括。[2]而李文则提到了中国身体观问…  相似文献   

7.
骆振芳 《天风》1997,(8):35-36
读了本年4月份《天风》登载的马红姊妹的一篇证道,使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息。“基督徒为什么受苦”?我带着这个问题读了一些有关的经文。《圣经》中有一卷专门讨论苦难问题的书,就是《约伯记》。约伯是一个义人,“完全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伯1:1)。但是一天之内约伯的财产和儿女都遭到毁灭,他自己也从脚掌到头顶长满毒疮。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我在和一位弟兄交谈时,他问了我一个有关圣经的问题:"《箴言》12章21节‘义人不遭灾害,恶人满受祸患’可不可以在教会讲台上当做神的应许来教导人?"我说:"可以,但是要用《约伯记》和《传道书》来加以平衡。因为《约伯记》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9.
读了本年4月份《天风》登载的马红姊妹的一篇证道,使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息。“基督徒为什么受苦”?我带着这个问题读了一些有关的经文。《圣经》中有一卷专门讨论苦难问题的书,就是《约伯记》。约伯是一个义人,“完全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伯1:1)。但是一天之内约伯的财产和儿女都遭到毁灭,他自己也从脚掌到头顶长满毒疮,坐在炉灰中等  相似文献   

10.
李秦成 《天风》2006,(23):8-11
和约伯试炼中极度的痛苦相比,我们在患难试炼中所受的一点点苦楚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忍耐到底?约伯遭遇的试炼给我们信心的鼓舞。经文:伯1:8从圣经《约伯记》中我们知道,约伯在上帝面前是义人、完全人,这并不是他自认为义,而是上帝认他为义。耶和华问撒但说:“你曾用心察看我的仆人约伯没有?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伯1:8)这句话充分证明上帝对约伯的义行给予了充分肯定。约伯之所以能在上帝面前成为完全人,是和他平时的不断努力追求分不开的。在约伯身上有很多闪光点,给我们留  相似文献   

11.
中文语境下的“心理”和“心理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钟年 《心理学报》2008,40(6):748-756
“心”或“心理”等词语在汉语中有相当长的历史,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反映了中国人关于“心理”的认识。中文的“心”往往不是指一种身体器官而是指人的思想、意念、情感、性情等,故“心理学”这三个汉字有极大的包容性。任何学科都摆脱不了社会文化的作用,中国心理学亦曾受到意识形态、科学主义和大众常识等方面的影响。近年中国学者对心理学自身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对“心理”和“心理学”的理解或许有助于心理学的整合,并与其他国家的心理学一道发展出真正的人类心理学  相似文献   

12.
正庄子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国内对于庄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政治观、人生观及其作品《庄子》的文学价值等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有学者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进行深入地探讨。~1日本学者宫地传三郎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就从生态学角度对《庄子》进行了诠释。《宫地传三郎动物记》~2第二卷的《庄子生态学》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指利用具体形象概念理解抽象概念。随着第二代认知革命的兴起,具身认知给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概念隐喻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具身道德的概念隐喻研究主要围绕空间维度、颜色维度、大小维度等角度展开。考虑到身体变量对道德概念理解的影响,未来具身道德角度的概念隐喻研究,应整合概念隐喻理论和具身认知理论,采用更生态化的实验范式进一步探讨和验证道德概念隐喻的多种维度,并需对道德概念的隐喻研究作跨文化探索。  相似文献   

14.
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兴思潮,强调身体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个体抽象概念及认知的作用。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出发,考察身体和道德认知加工的关系已成为现今道德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以往道德具身认知研究,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知觉符号理论、模拟感觉运动隐喻理论和进化理论四种道德具身认知理论,讨论并分析了现有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未来的研究可在多文化背景下进行,并依靠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具身认知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5.
《荀子》其书,唐代杨倞所注为最古,而晚清王先谦汇集众家之说、发挥己见著成的《荀子集解》,在《荀子》研究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古往今来,相关学者在《荀子》注释工作中取得了不少值得充分肯定的成果,但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继续深入讨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些训释没有充分重视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二是有些训释未能准确地分析词语意义。择取其中的十五则注释进行讨论,当有助于更加正确地理解《荀子》原文。  相似文献   

16.
道德概念与颜色存在隐喻联结。已有研究仅操控了刺激本身的颜色,背景颜色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道德Stroop范式,考察了背景颜色(黑、白、红、绿、蓝)对词语和图片情境的道德属性判断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和白色背景下道德Stroop效应量显著大于红色(图片判断)和其他颜色(词语判断)。该结果是对道德隐喻研究的较好补充。本文对概念隐喻理论的映射关系进行了探讨,从道德角度为环境颜色设计等应用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17.
电影是通过影像媒介讲故事的,而隐喻、换喻是电影修辞中的常用手法,因此,对电影中的隐喻、换喻分析实际上就是影像媒介修辞的分析。影片《触不可及》讲述了白人菲利普与黑人德瑞克的友情故事,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影片。从影像媒介修辞的角度看,《触不可及》充满了丰富的隐喻和换喻,这些修辞与人物弧线和电影主题息息相关。对这些隐喻和换喻进行分析、评价,有利于完善对影片修辞艺术性的认识,深化对影片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集中于从概念层面对隐喻进行认知分析,而淡化了对语言表达层面隐喻的典型特征做形式化的概括。然而,概念层面的隐喻却必须通过语言形式层面的隐喻表达来加以体现,隐喻的语言形式对隐喻的理解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当隐喻作为一种思维现象被纳入机器理解的研究范畴之后,隐喻的计算机制研究也开始要求高度地形式化隐喻的语言表达。鉴于此,本文面向隐喻机器理解,采用语料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大量实际隐喻语料出发,总结汉语隐喻的语言形式的复杂性特征:语言隐喻主要成分取值的不确定性、语言隐喻各成分出现与否的不确定性、隐喻嵌套和递进复用现象的普遍性,进而指出面向计算的隐喻研究困境以及出路。  相似文献   

19.
李莹  张灿  王悦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7):1224-1231
道德隐喻的加工, 实质上是从始源域的身体感知觉经验映射到目标域, 表征抽象道德概念的过程。新近研究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揭示道德隐喻加工的神经机制, 进而探讨情绪因素在道德隐喻映射中的作用。道德隐喻映射机制是在具体道德情境中身体感知经验与情绪体验、认知加工相互作用的结果。未来研究应拓展道德隐喻映射的维度和方向, 在社会交互环境中丰富和完善研究范式, 提高生态效度和跨文化效度。  相似文献   

20.
孟强 《哲学动态》2023,(8):111-117
作为理解技术的概念框架,“器官学”由斯蒂格勒引入哲学界。从词源上看,“organ”的基本含义是“工具”,而“器官”之义到近代才出现。在斯蒂格勒之前,卡普和弗洛伊德已尝试从器官角度理解技术,视技术为“器官投射”或“辅助器官”。斯蒂格勒的广义器官学旨在探讨身体器官(有机体)、人工器官(技术)与社会器官(组织、制度)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强调人与技术是“转导关系”。基于对器官学诸侧面的刻画,我们可进一步把它理解为关于人与技术的“替补”存在论。技术的器官学之思表明,技术对“此在”具有构成性,人的生存离不开作为人工器官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