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书中展现了作者刘勰在宗经思想影响下的文学观念与主张。《通变》篇以"有方之体"与"无方之数"为探讨中心,展开对于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之间辩证关系的讨论。刘勰肯定文学随时代而发展,同时又对所处时代翻浅讹新的不良文风表示不满。为了矫正文坛风气,刘勰主张在创作中注重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有内容、有力量的创作风格对抗柔靡无物的创作倾向,使文学能够不断地发展前进。  相似文献   

2.
在《文心雕龙》中,"神"字出现达63次,涉及篇章22篇,涵盖了总序、文体论、创作论和文学批评四大部分。刘勰兼容并举,将"神"范畴转化为文学创作论话语,结束了"神"在文学批评领域明而未融的状态,使"神"具具象与抽象、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特征,将"神"降落在人间,与人的思想、情感相互融合,从而展现了人内心的精神状态与自然界的高度和谐,这对后世美学和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佛教与《文心雕龙》的关系是《文心雕龙》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文中佛教术语很少,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缺少正面的推进,否定二者关系者往往对佛教经论了解不多,对于当时的佛教思潮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认识不足。本文从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两个层面来具体讨论佛教的影响。《文心雕龙》中对于般若思想的高度肯定、对于"圆鉴""圆通"等分析立场的强调,体现了般若思想对于《文心雕龙》观察视角的影响。《文心雕龙》的分析方法,主要受到毗昙学的影响,刘勰通过僧祐受到了僧柔借鉴毗昙学的方法讲解经论方式的影响,并把它运用到《文心雕龙》的创作中。毗昙学关于自相、共相、摄、不摄等分析方法在《文心雕龙》中也有相当具体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当人们以近世习用的文学观念解析《文心雕龙》时, 一系列方枘圆凿的问题便出现了: 比如刘勰之“文学”是什么文学, 他为什么将那么多的历史文献和文化现象统统纳入文学的范畴, 他究竟是个什么家? 尽管人们习惯于“历史是在由浅入深由低向高发展”的观念, 但是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博大精深仍然是那样令我们震撼。如果我们摆脱今人的自负, 进而用刘勰“自然之道”的思路去考索, 那么看到的将不仅有刘勰似乎在注释我们所谓“文学之为文学”的一面, 而且有其“文学不是今之谓文学”的非文学的一面。文学是文学而同时又不是文学, 这就是笔者所…  相似文献   

5.
奇与正     
正《老子》57章言:"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是关于"奇"与"正"关系最显豁的表达。战争贵"奇",这在《孙子兵法》中得到很好印证。孙武在《势篇》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这大约就是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中的创作理论是刘勰以推崇孔子教化的名义,用儒、道等家的思想对文学创作理论的阐发,本文拟返本复源,找出其中的儒、道思想脉络,以彰显古圣先贤之学在文学领域里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儒学顺应中华民族上古、三代文化的大流、主流发展而来,是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连续性与统一性的重要保证与凭借。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指出:"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玄圣创典,素王述训",刘勰的说法承汉人观点而来。《汉书·艺文志》认为,易为大道之源,而易道经过了"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历史演进过程。三圣即伏羲画八卦、文王重卦、孔子作十翼,三古即上古、中古、近古。刘勰认为,易道是中国人文教化的开始,伏羲画卦是开始,孔子作"十翼"是终结与完成,孔  相似文献   

8.
刘兆吉 《心理学报》1986,19(3):11-13
刘勰(约公元465—532年)是《文心雕龙》作者,他是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本文试图论述这本著作中的文艺鉴赏的心理学思想。关于刘勰论创作部分已在本学报1985年第二期《文心雕龙》中的文艺心理学思想》一文中发表了。  相似文献   

9.
刘勰在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的《体性》篇中讲到了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问题,并具体总结出了文章写作中的"八体",以期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方法上体现作品由于作家的个性而表现出的不同变化。与刘勰观点相近的是英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罗斯金崇尚人物的自然美与生命美,在他的论著中,关于"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问题阐述,他偏向于与刘勰相近的"为情而造文"的观点,但同时罗斯金比刘勰更侧重于讲求人物情感的生发,在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上更偏重于形式,对于"情感"所占比重二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风骨"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含义十分丰富,学术界对"风骨"的阐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单列《风骨》一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风骨"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含义、特征及产生条件."风"、"骨"原是两个概念,但二者又紧密联系.刘勰"风骨"的释义有分而论之者,亦有合而论之者,有单就《风骨》篇展开释义者,亦有就刘彦和文学系统解析者,其中不乏精要到位之论述.研究者多认为文学批评中的"风骨",乃是一种清新真切、雄健有力的作品风貌,是刘勰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提出的一种审美要求,对后世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趣影响深远.这一论断精要合理,但需要说明的是,仅仅将文学批评中的"风骨"放在广义的文本层面来分析不免稍显偏颇.刘勰所说的"风骨"是一个统一体,它是以作家遒举挺特的人格气量为基础,以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条件,以端直有力的文本叙事为手段而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风清骨峻"是刘勰理想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时代风格,也是对当时作者的迫切要求,目的是求作文、为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博而能一"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的一种内外兼修、主客观统一的创作方法与手段,它既从客观现实的角度论说了学术修养与社会实践对于作者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种能够"一以贯之"的写作方法及理论,切实可行地帮助作者解决创作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不可否认的是,刘勰所提出的"博而能一"主要是根据他所身处的时代来言说的,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因此,结合当下的文艺现状对"博而能一"作现代阐释,既是对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继承发扬又能解决中国当代文艺创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弘扬传统中国文艺理论精神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全书无不贯穿着"观象制器"、"触类而长"、"阴阳合德"、"原始要终"等诸多易学旨趣,由此体现出的观象、类推、对待、整体、象数等易学思维方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文心雕龙》"体大思精"的基础,也是其理论体系的深度所在。正是由于诸多易学思维的综合运用,使刘勰《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体系具有感性与理性及实践相结合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物象表层是由言辞构成的光色美,陆机倡导辞意双美,即文学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刘勰追求衔华佩实,即文学兼有动人文采和充实内容.文学的物象深层是在儒家思想的教化之风运动中产生的意象美,《文赋》标举“颐情志于典坟”,即文学在古籍中涵养情志;《文心雕龙》崇尚“宗经”“趣新”,即文学在尊崇儒家经典的前提下创造新情趣.两部文论著作的哲学心理是:陆机在华亭鹤唳中与“寻找本真”的海德格尔哲学契合,刘勰在雕琢文心中与“乘物以游心”的道家哲学契合.  相似文献   

14.
刘一明是清朝乾嘉时期的著名高道,留存著述逾百万字,部分著述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刘一明评点刊刻的《西游原旨》是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流行于世的重要版本,也是《西游记》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评点文字对全面准确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刘一明创作的《会心集》中有大量以表达"道理"和"道情"为特色的诗词曲,《栖云笔记》中有大量以"方外人"身份创作的"记""传""序""诗""联",这些作品均以文学体裁为载体,不但思想内容独具特色,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就其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而言,道士刘一明理应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中古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而对文学创作论认识方面的自觉则是这个整体的文学观念自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中古士人融摄道教卫生学知识体系于文学理论之中,对于中古文学创作论的自觉有着建构性的意义。正是文学创作论开掘了这一相对于汉代经学的迥异的知识体系,才使他们拥有了崭新、有效的解剖工具,从而使中古的文学创作论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基本认识模式。此后,以“神思”为核心范畴的创作论与以“雅正”观为核心范畴的价值论在传统文论中获得了同等理论地位。在融摄道教卫生学剖析文学创作论的实践中,陆机肇其始,刘勰集其大成,同时的预流者还包括王羲之、颜之推等人,说明这两个学科的结合已经成为时代性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提到其全书的论文方法为"擘肌分理,唯务折衷",指出使用"折衷"之法调和各家之言、各体之文,是该书的宗旨。因此,全面地了解"折衷"之义,有助于我们理解刘勰文论的内在思想。历来各家对于"折衷"说法颇有不同,大体上分为儒、释两家,但既然"折衷"体现的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思想,对其本身的理解也不应只执一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儒、佛并用的知识分子并不少见,"外儒而内释、老"也是常见现象,刘勰当然亦不例外。如此,我们尽量还原"折衷"之法的含义,也应仔细辨析其潜在的影响因素,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刘勰的文章体系。  相似文献   

17.
"绘事后素"是孔子所提出的一个美学命题,讲究"素以为绚""绘事后素",这种审美观点的特点便是,"素"是"绚"的前提,随着艺术品整体效果的提升,达到和谐统一的毫无雕琢之感的高级美。这种审美主张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风骨"范畴有着十足的契合之处,二者都是主张一种不流于表面的、追求整体和谐自然的无雕琢的美感。  相似文献   

18.
“奇”在六朝文论中常有褒贬两重含义,既可指高出庸众的卓越,也可指不合事理的怪异。而在《诗品》中,钟嵘将直致的创作方式、刚劲有力的风格作为“奇”的内涵,以此纠正弊病丛生的齐梁诗坛。“奇”在《诗品》中是在肯定意义上使用的。  相似文献   

19.
汪洪章 《学海》2004,(6):115-119
体大思精的中国古典文论著作《文心雕龙》深受老庄文艺观的影响,作者刘勰在创作论、批评论、鉴赏论方面的种种表述,与西方二十世纪的现象学批评有颇多相合之处。本文就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比较研究了刘勰和波兰现象学批评家英加顿的相关批评思想,指出刘勰“六观”说中的“观宫商”与英加顿的所谓文学作品的“字音层”之间所存有的共通的形上性质。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是中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公元约465—522年)的代表作,是不朽的文艺理论经典著作。《文心雕龙》共50篇。《文心雕龙》是空前绝后的文论,是有中国物色的美学不朽经典,写得确实好,体大思周,说得中肯,符合实际,有很多精彩的创新之见。在新时代来研读《文心雕龙》,应该特别重视《文心雕龙》中的精华,尤其是那些后人难以企及的很多精彩深细的创见,更要深入研究,做出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使《文心雕龙》能在新时代放射出伟大光辉,对世界新美学作出杰出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