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各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逐年增加。在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支持下,"非遗"不断渗透在教育教学中。其中大学生教育与"非遗"文化的连接更加紧密。在大学高校中加强"非遗"文化教育的推行,有助于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民族气节。因此,在大学教学中应注重对"非遗"文化的运用,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非遗"中的传统造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重组与创新可以打造适应时代需要的设计作品,为"非遗"传统工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南通"非遗"中典型的传统造型为研究对象,结合"非遗"特点,从外在的造型到内在的文化深入研究非遗创新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遭到其他文化的冲击,新一代的青年人追捧外国文化,对本土文化不甚了解,很多的本土传统文化开始逐渐消亡。在这样的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非遗"的概述,价值,现状,实践与展望的叙述,阐释了"非遗"进入地方学校美术课堂的过程与思考,使得"非遗"能够以"活"的形式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4.
在当下社会对高校美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关注的双重作用下,高校美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既有助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认同。广钟设计制作技艺是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在美育中引入其内容,将"非遗进校园"与"培育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是以"非遗"促进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可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5.
苏志明 《天风》2022,(10):12-15
吸收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基督教中国化理论建构的"时代之思",具体指:将具有使徒性、圣洁性、大公性、普世性的基督教和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通过使两者批判地关联与交流互嵌,来建构既属于基督又具有中华文化精神元素特征的中国基督教神学.我们要思考更深层次、文化意义上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建构,如何吸收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我们当从神学的、历史的、国际的、处境的、动态的角度来理解"基督教"和"中华优秀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了解淮南市豆腐传统制作工艺的文化内涵和保护现状,利用"产业化"思路创新"非遗"保护方法,以发展代保护,发掘"非遗"经济价值,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7.
梁丽珠作品     
作品说明:佛山非遗地图网页界面设计是佛山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视觉设计的结合,借助新的视觉形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融合,目的是推动文化与产业、科技、旅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具有"非遗"保护运动分期的意义。在其前后,"非遗"学界基本上形成了"抢救性、生产性、整体性保护"的"非遗"保护方法体系论。经过数年实践,这种方法体系论发挥了重大作用,取得了巨大成果。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化筛选"和"文化阶层化"现象,客观上危及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生态平衡。这也深刻反映了党的十九大所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判断的科学性。"非遗"保护事业同样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与之相适应的是,应该在最新保护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生活性、生产性、生态性保护"三位一体的新的"非遗"保护方法体系论,以积极回应文化变迁的常态性,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和维护保护实践的公平公正性。  相似文献   

9.
"非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所形成的技艺与智慧的集中体现。赣南客家地区的"非遗"文化素有"种类丰富、底蕴深厚"之称,尤其在宁都、定南、崇义等纯客家地区更是占有大部分省级以上客家"非遗"项目。随着近些年国家对地方"非遗"文化的大力扶持,赣南客家"非遗"文化得到了切实有效的保护和长足的发展。但从文化与传播的角度来看,赣南客家"非遗"文化的探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文化系统性、全面性的缺乏等。  相似文献   

10.
正伴随着时代的流转变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诸多因素造成的传承危机,如何在新时代的社会文化条件中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转化与发展,迫切需要各方群策群力地思考与探索。在文化自信彰显的历史语境下,津门挂甲寺庆音法鼓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新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既"活"起来,又"传"下去!  相似文献   

11.
"非遗"传统技艺是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技艺承袭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湖北省阳新布贴和日本青森碎布的五个方面分析其审美特色与文化内涵,展示了中日"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从另一个角度传达了传统非遗艺术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和创新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2.
"非遗"技艺的设计转化,是向文化创意产品转换的桥梁,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结合刺绣技法与花丝工艺,对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吉祥图符进行再设计,把创新设计与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相结合,探索刺绣与花丝工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化创意产品的转型,使刺绣与花丝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在发展中创新,在日常生活中焕发新颜。  相似文献   

13.
正一、《孔子研究》系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专门反映孔子、儒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方面的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及学术动态的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以"传承中华学脉,发明人文新知,推动学术进步,引领儒学发展"为办刊宗旨,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学术研究方向,凡有关孔子、儒学、中国思想文化,以及中外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的学术论文,均受欢迎。  相似文献   

14.
正一、《孔子研究》系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专门反映孔子、儒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方面的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及学术动态的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以"传承中华学脉,发明人文新知,推动学术进步,引领儒学发展"为办刊宗旨,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学术研究方向,凡有关孔子、儒学、中国思想文化,以及中外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一、《孔子研究》系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专门反映孔子、儒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方面的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及学术动态的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以"传承中华学脉,发明人文新知,推动学术进步,引领儒学发展"为办刊宗旨,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学术研究方向,凡有关孔子、儒学、中国思想文化,以及中外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藏传佛教觉囊教派寺院"藏洼寺"坐落于川西高原。觉囊派"藏洼寺"以藏族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大力发展唐卡绘画、梵音古乐、藏香藏药、裁缝服饰等传统文化艺术。吸收藏区青少年学习藏族传统文化,培养了一大批技艺出众的民间艺术人才,有力推动新时代新农村文化建设和藏族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从艺术人类学视角来阐释这一当代社会中的宗教文化现象,有助于更好理解宗教信仰、艺术和地方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思想资源和源头活水,而且也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超越性升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以达到超迈以往的"新"境界、新水平,创造中华文化的新型态、新辉煌。  相似文献   

18.
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进行了全面阐述:立足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继承注重道德修养的中国文化传统,论证了党性修养的必要性;循着与传统修身思想相似的思维理路,从马克思主义人性历史性生成的视角论证党性修养的可能性;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转化传统修身思想中"重学""内省""慎独""知行合一"等内容,揭示了党性修养的具体路径和方法。《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两种异质文化的融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风格、理论视域的时空转换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这一探索不仅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光辉典范,而且对新时代增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求山东"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山东重大责任和使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充分发挥齐鲁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打造山东  相似文献   

20.
付凤华 《美与时代》2024,(2):106-108
当前,国家对科普事业越来越重视,传统的科普方式及科普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对于高质量科普的需求。通过VR技术等进行立体化、多元化、多感官沉浸体验的数字化科普资源开发是必然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记录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内容,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知识和技能,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难得的科普资源素材和案例。基于VR技术进行非遗科普资源数字化展馆设计,以广西馆为例阐述设计思路,并提出基于VR技术的非遗科普资源数字化展馆开发,在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素养、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全民科学创新意识和能力等多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有利于促进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