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类活用的修辞效果问题,是目前尚无人深入探讨和专文论及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词类活用的修辞效果,希望能引起汉语语法、修辞学界的重视。陈望道先生指出:修辞“大体可分为广狭两义:(甲)狭义,以为修当作修饰解,辞当作文辞解,修辞就是修饰文辞;(乙)广义,以为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又说:“凡是成功的修辞,必然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使人觉得无可移易,至少说写者自己以为无可移易。”(同上)可见,修辞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中选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主观思想感情,以求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的积极活动。据此,我们认为:词类活用既是语法现象,又是修辞现象。  相似文献   

2.
一不同形式的蕴涵蕴涵关系是自然语言表达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人们在进行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时所依据的极为重要的逻辑关系之一。由于所使用的语词是有限的,而需要表达的语义是多样的,这就造成了在不同的语言中或者同一语言的不同语境中,蕴涵关系所表达的语义极为丰富多彩。为了准确描述蕴  相似文献   

3.
基于"物理符号系统假设"的传统人工智能采信了低阶结构不连续的思想,将概念化与概念的语义基础分离,把对思维过程的模拟看作是能用形式化方法来实现的。但事实证明,这种后验性方法存在理论和实现上的双重危机,要完成有实际意义的、有创新性的智能行为丰富的语义是必需的,这使语义问题成为人工智能不同应用分支中的焦点,它包括语义获取、表达和使用三个方面。而要实现对语义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就必须把它和其它智能行为作为一个连续的、相关的、不可分割的认知结构进行完整地考察,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智能模型的构造问题。这个认知结构统一性的基石就是基于神经生理基础的、以知觉的心理生理学解释为依据的、对语义的直接表达,这为统一以神经系统动力学为模型的其它各种智能行为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解构"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形式,艺术家们企图通过它来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给受众的种种信息。艺术家在对"解构"这一形式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以现实物质为媒介的转化运用。这样的思维模式可以为设计增添更多更丰富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5.
"新工笔"现象是近十余年来,当代工笔画现代转型的一次探索,发展至今画坛内风格形式百花齐放,且仍在呈现新的演进与变化,尚未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理论梳理和美学体系。文章对新工笔语义表达进行探究,试图归纳出其中相较于传统工笔的革新之处,为其体格转型及多元化发展提供可能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科学,它要求人们必须遵循逻辑规律和思维形式的规则。然而,在言语交际中,由于社会的、心理的、美学的因素的影响,由于对象、语境的制约,人们却常常采用一些反常的表现方式,选取一些变形的修辞手段,造成言语材料表里语义的离异,以取得婉转曲折、生动逼真的表达效果。这些表现方式和修辞手段,由于往往人为的加上一些感情的晕圈或遮掩的纱幕,所以常呈现出违情背理、超越逻辑的状态,致使一些人得出“和逻辑不相一致”、“不能做逻辑的解释”的结论。其实,艺术修辞是并不违反逻辑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一、转义修辞手段是逻辑和言语关系的问题。我们知道,语言是思想的外  相似文献   

7.
南京在六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佛都,而佛寺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建筑,见证并承载这一历史时期佛教的兴盛与发展。根据文史资料,以六朝都城的佛寺建筑为考察对象,探究佛寺建筑的美学价值。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对佛寺建筑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其历史与文化;建筑形式的美学探究,一个时期的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头脑中艺术思想凝结的结果,通过对形式的探究深入研习其所要表达的内在内容;对佛寺建筑"意"的思考,给现在佛教寺院设计中以更多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美国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自出道之日起,其影片就以黑色幽默的暴力风格为人称道。他于2012年完成的最新影片《被解救的姜戈》讲述的是黑奴反抗白人压迫的"个人英雄主义神话"。而无论是在影像呈现层面,还是在主题表达层面,影片中的"暴力元素"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修辞作用。暴力美学作为一种影像修辞的策略,在《被解救的姜戈》中的应用可谓臻于完美。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暴力被置放于"美国奴隶经济制度"的历史大背景之下,巧妙地控诉和鞭挞了这一丑陋制度,同时又以一种个人的浪漫英雄主义的方式表现了对人性中自由和平等这一恒久主题的坚守。由于采取了影像修辞的技巧,影片在展现暴力的同时,解构了暴力,将暴力的议题上升到"人性哲学"的高度,这也正是本片获得成功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9.
什么样的思想内容该用什么样的句子形式来表达才准确、恰当、完美和收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并同上下句子协调一致、连贯畅通,这是运用语言的技术技巧问题,也是修辞学研究的问题之一。如果句式选择不当,句子读起来不通顺,那么除了影响修辞效果之外,还会导致这样那样的语法毛病,诸如句子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照应不周、上下脱钩、缺少联系、互相矛盾、句间关系不融洽,等等。这不仅只是修辞问题,而且又牵涉语法问题。修辞和语法是紧密联系而又互相渗透着的,语法是建立修辞的重要基础之一,大凡有语法问题的句子,也就谈不上会有什么好的修辞效果;某些有修辞问题的句子,从语法的角度看,也会属於语法问题。句式选择不当而造成主语残缺就是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0.
以休谟为代表的近代英国道德情感主义理论沿着"心理描述"和"语义分析"两种进路/方法"分化"发展,分别形成基于情感(德性)的规范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现代情感(表达)主义元伦理学是近代道德情感主义理论"异化"发展形态,它运用语义分析的方法揭示出道德语言的实践本性,其实是对规范伦理学之实践本性的反面论证。以斯洛特为代表的当代关怀主义(德性)伦理学自觉体现了方法论上的"扬弃"精神,使"心理描述"和"语义分析"两种方法获得了新的统一。斯洛特通过吸收和改造中国"阴/阳"哲学概念,为解决元伦理学长期以来的"应该/态度/价值"与"是/信念/事实"之间的二元对立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为当代中西方道德哲学的协同创新研究开拓了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关系语义是相干逻辑中最为重要的语义学之一,但是关系语义一开始就以"纯粹"的形式语义的面貌出现,其中三元关系R的直观意思是什么并不清楚,于是出现了关于关系语义的多种解释。我们认为,R所代表的是推理规则集、前提集和结论集三者之间的关系,据此提出了推理语义。推理语义以推理的形式结构为背景,有明确的直观意义。本文以相干逻辑系统R+为例,证明出推理语义是与关系语义等价的语义。从推理语义与关系语义的这个等价关系上看,推理语义完全可以作为对于关系语义直观解释的一个中间环节。由此不仅使得关系语义有了推理结构的解释,同时说明了相干逻辑是一种关于推理的逻辑。这与相干逻辑产生的历史也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抓握运动对应脑皮层之间的联系已得到大量神经生理学研究的证明,但两者外显行为的联系并未得到系统的验证。本研究以二维物体为刺激材料,通过比较词语知觉和图片知觉对抓握运动的影响,探讨语义知觉对抓握运动的影响。结果发现:词语知觉对抓握运动存在语义效应,即知觉语义为"大"的词语时其最大抓握孔径大于知觉语义为"小"的词语时的情况,而图片知觉无此效应。  相似文献   

13.
哲学发展的最终动源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但不是这种物质实践活动本身,而是对这种活动经验的反思与体验.哲学发展过程往往表现为后人的生活体验与前人的生活体验交融、冲撞、整合、再造的过程,表现为后人与前人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后人总是以批判和诠释两种方式来对待前人的哲学遗产,建立自己时代的哲学.批判的重建和诠释的重建作为哲学发展的两种方式各自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诠释有两种:一种是还原性阐释,一种是创造性阐释;批判也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批判,一种是消极的批判.中国哲学在其发展中侧重诠释,西方哲学在其发展中则侧重批判.  相似文献   

14.
正"壶天"与"洞天"大致都指以隐秘方式与现世相连接的某一神秘的宇宙空间,且此空间与世间完全同构。园林观念意义上的"壶天"和"洞天"观念共享类似的宇宙观意涵,但两者侧重点不同。"壶天"观念侧重于表达"小壶"中另有同构于现世之"天地",而"洞天"观念侧重于表达"洞"的转换功能。造园是人们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通过一些营造方式将他们所具有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精神需求予以物化的一种艺术表达。一国之园  相似文献   

15.
一 德国古典哲学大致可算作哲学史中异口同声对哲学提出如下要求的最后一个时代:哲学能够而且必须以体系的形式加以阐明.彼时所提出的以体系为形式的要求缘起于此种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是"科学",因而必须以体系为形式加以阐明.倘不具备体系之形式,自然无法要求其成为"科学".一种"科学"需要--根据当时的理解--体系为之形式,因为,只有这一形式才能满足科学性以之为根本的双重要求:诸主题的内容必须有内在的关联,而此种关联不得如虚构作品中那样像是浮在半空,而是必须以明确的原则为根据.  相似文献   

16.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以传播学为解读视角,可窥见其全新面貌。要言之,老子认为,作为传播行为的发出者,传播主体面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传播内容和"莫之令而自均"的受众,借助"名可名,非常名"的传播媒介,要达到"太上"之境和"上士"之行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做到"慈""俭"而"不敢为天下先",从而更好地完成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17.
在实践概念上,李达把实践理解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冯契把实践理解为"要求自由"的活动。基于对实践观的理解,李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为"实践唯物论",而冯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李达侧重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阐发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冯契侧重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来阐发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和冯契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域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18.
英语的语音首先是一种符号名称和言语载体,在这个基础上,才形成了鲜活多变的语调,并使得口头表达和交际成为现实。除此之外,在书面语表达中根据行文的体裁、内容和感情色彩,恰到好处地选择得体的语音结构和形式,不但能画龙点睛地突出语言的修辞和表意功能,更能有声有色地表现文章内容,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我们在“摇唇鼓舌”和“咬文嚼字”中深深地品味到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完善统一,遂展开丰富的联想,并进入作者匠心所至而创设的意境,因而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英语语音特殊表现手法的美感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不妨略试点击。  相似文献   

19.
对非经典知识,尤其是"知道是什么"的研究几乎是与对经典的认知逻辑的研究同时开始的,并且近来此类研究又吸引了诸多学者的注意。此种"知道是什么"算子能用来表达认知主体对个别变量的值的知识,但仅靠其自身却无法表达主体对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知识。本文尝试提出一种算子来表达主体对变量间的函数关系的知识。不同于相关研究中类似的用于表达函数依赖关系的其它算子,这种算子的语义引入了一个先验函数域,用以表达认知主体对函数依赖关系的先验可能性的限制。我们将讨论该种语义下由不同的先验函数域引出的三种单主体逻辑,然后将其统一到一个逻辑当中并扩充为多主体逻辑。  相似文献   

20.
修辞和语法属于两个领域.但同属于表达范畴.由于对语言修辞美的追求,往往使句法受到侵蚀.我们从句子修辞效果追求的角度动态地观察句法受侵蚀的情况,可以发现有三种情形:"零"句法现象(全侵蚀态)、变异句法现象(半侵蚀态)、常态句法现象(零侵蚀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