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民族文化当中,具有着较多的艺术元素。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赫哲语,赫哲族的传统艺术充满装饰性美感,在其民族文化当中具有着独特的艺术元素。对此,可以将其引入到现代美术教学当中,而且,在对该民族文化艺术品位进行发扬借鉴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将就赫哲族艺术融入花鸟画教学中的教育尝试进行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纹样是我国古典文化艺术一种具体的表达方式,是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的敬仰与期盼。而现代环境设计作为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无论是在什么形式上都需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将中国传统纹样运用于现代环境设计中,是人们的心理需求,也是文化发展的需求。结合中国传统纹样的诸多表现形式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以不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为前提,分析其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的图形艺术之中,吉祥纹样在传统文物建筑的装饰中是比较古老的一种,这种传统古老的装饰艺术有着丰富的领域以及广泛的应用范围。作为我们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的历史价值以及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文化价值都是不容小觑的,针对吉祥纹样在传统文物建筑装饰中的构成原理以及造型形式,提出了一些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例如:打散重构以及删繁就简等,对有象征性意义的符号进行了提炼,从而使其更加适应于现代化的设计之中。对吉祥纹样在文物建筑的装饰中的图形艺术进行探析,将更加有益于现代图形艺术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海水江崖纹是明清时期一种常见的服饰纹样,蕴含着丰富的吉祥寓意,同时具备极强的装饰性与审美特性。从纹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等方面展开分析,可以探讨海水江崖纹在服饰图案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形式,从而能够为传统纹样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创新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吉祥装饰纹样通过一定的题材表达富有喜庆吉祥的寓意,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宝,无论是纹样的造型结构还是寓意表达,都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过对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历史发展和艺术特征的分析,结合茶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具体分析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吉祥装饰纹样在现代茶具设计中的运用,进一步探索了茶具设计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传统印花工艺中的植物纹样一直是古代纺织服饰的主流纹样。在印染工艺发展中,植物纹样的民俗表现、印花植物纹样的民俗内涵都蕴含着历代百姓的精神信仰。千姿百态、生机盎然的植物纹样来源于农耕文明的日常生活,在现代应用中,应加强植物纹样的当代民俗应用,进一步发挥植物纹样的民俗功能。  相似文献   

7.
陶瓷装饰作为世界性的艺术形式,主要来自于自然,经过系列的艺术加工,可以形成一种赏心悦目的图案形式。在陶瓷连续纹样分析的过程中,其造型相对简单,却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具有较为浓烈的象征意义。这种连续纹样被现代陶瓷装饰广泛运用。现代陶瓷装饰通过民族性以及现代性的艺术结合,可以充分展现出民族艺术文化的价值性,并突出传统文化传承特点。因此,应该认识到连续纹样设计的价值性,结合纹样设计艺术特点,进行陶瓷装饰艺术的创新,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产业的创新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民间纹样正在经历演变,由被动满足市场需要,向时尚研发层面演变。如果只将传统工艺作为在某个角落中存在的历史遗迹进行保护,未必能起到实际的作用。传统民间工艺产业正在进入关键性的转型期。设计力量是提升产业走向新阶段的重要动力来源。传承不是孤芳自赏地复制,只有将符合现代审美意识的流行元素融入到作品的再创造中,才能使民间纹样与现代社会生活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孙浩 《美与时代》2015,(4):68-7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都可以应用于现代住宅空间中,现代住宅空间设计,在以功能为上的原则下,可以融入中国传统家具、屏风、门罩、窗棂、书画、纹样等传统中式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住宅空间中式风格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文化底蕴深厚的近代汉族民间服饰植物纹样为着手点,将近代和当代服饰设计理念相结合,很好的体现了当今人们对独特艺术风格和质朴生活情趣的追求与向往。通过服饰植物纹样的发展与形式美特征,着重对近代汉族民间服饰植物纹样在现代童装设计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丝绸大国,是桑蚕丝帛的发源地。中国的桑蚕丝织及其手工织造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历史悠久的南京云锦在现代的装饰设计中的运用却少之又少。传承与创新本是一脉相承、互为基础、相互转化的。围绕南京云锦的历史与发展现状以及图案的内涵,提取分析南京云锦的现代定位与发展,将云锦的传统图案与现代装饰设计相结合,运用新的传承载体和创新的绣法纹样,可以赋予南京云锦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挖掘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我们创造国际服装品牌的必经之路。无论是周代冕服制度中的十二章纹,唐代的团花、宝相花纹,明朝的禽兽纹样,还是清朝生动的江海山崖、龙凤纹等都可以用于现代设计。在传统服饰色彩中,我们不仅可以挖掘传统五色和间色用于现代设计,民间服饰中的色彩也可以用于现代设计。中国传统服饰自"服周之冕"开始就具备了上衣下裳的基本形制。在这种服装形制下的服饰配饰、部件和造型都可以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国传统服饰装饰手法同服饰纹样、造型、色彩等一样博大精深,无论是装饰工艺还是装饰部件都可以提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13.
苏州园林不仅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吉祥纹样的重要载体。选择苏州园林中的吉祥图形进行分析:古代园主及造园师在园林的特定环境下,不是对传统纹样的照搬和挪用,而是对传统吉祥纹样进行了相应地筛选和改造,其中包括"大图形"和"小图形"的创意再造,使其与园林环境、园主的品味以及世风完美融合。针对网师园、拙政园、狮子林等典型苏州园林中近乎无处不在的吉祥图形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体现的设计再造意识。  相似文献   

14.
汉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穿在身上"行走着的历史"。了解汉服元素的特点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能展现中华汉服文化的传统魅力与汉服元素的现代韵味。汉服有三个元素:传统图案纹样、形制(交领右衽、盘扣等)、颜色搭配,汉服元素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对设计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动画最辉煌的时候,中国传统纹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大闹天宫》为代表的影片中得到了充分应用。然而随着中国动画低潮期的到来,传动纹样在动画中也鲜有出现。近年来,由于党中央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中国动画再度复兴,诞生了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一系列较为优质的国产动画片,传统纹样也再次进入了动画创作的视野中。但是,与中国传统纹样在动画中的应用相关的研究却并没有同步,更缺少对传统纹样具有的象征性和人文性的表现研究。以中国传统纹样的表现形式为引,分析传统纹样的象征性和人文性在中国动画设计中的表现,结合具体案例寻求将传统纹样融入未来动画中的方法,力求在表现形式上与动画作品更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赫哲族的传统图样作为一种装饰性工具,被广泛运用在生活场景中的各个角落,不仅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成为了一个地区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在赫哲族传统图样的使用中,赫哲族传统图样被广泛运用于服装、饮食器具、建筑、交通等诸多方面,让赫哲族传统图样的运用有了更多可研究的载体。在本文的写作中,将赫哲族的服装、器皿、住宅(建筑)中运用的传统图样按照写实与写意的不同进行划分,从而进一步明确赫哲族传统图样的独特意义。同时,重点从赫哲族传统图样在服装这一载体上的使用,描述赫哲族传统图样的内涵与意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的图腾文化表现出的美学意义让现代设计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代设计师们以一种比较新的形式将图腾进行了表达。在现代设计和传统艺术意味结合上,图腾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地位不可或缺,尤其是在现代家具设计与现代标志设计上被广泛运用,目前已然成为时尚的标签。所以,将家具的设计作为例题,研究分析现代设计受少数的民族图腾纹样的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8.
曹雪枫创作的《赫哲新歌》是一首表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笛子二重奏曲,是作者在我国竹笛重奏曲创作和演奏能力相对滞后的背景下,被丰富灿烂的赫哲族传统文化所吸引而创作出来的。这首笛子二重奏曲采用的是多段式主题变奏的创作手法,用一个音乐主题通过改变节拍、节奏、演奏速度的变奏形式,将赫哲人们一天的渔猎生活和心情变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云纹不仅仅是一种纹样,一种骨肉相连的情感,更是一种由内到外散发的气质。在现代设计界越来越多的外国设计师开始挖掘云纹的内在意蕴,作为中国本土设计师更应该深入进行挖掘。云纹应用在鞋靴设计中,设计师要注重其文化内涵以及纹样、造型等方面,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将云纹表达得更加精美绝伦。将云纹的意蕴融入鞋靴设计中不仅可以很好地传承中国传统云文化,更能使其形成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提升设计的品味。  相似文献   

20.
传统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得以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化内化的最好证明,可以说,在传统服饰中,传统服饰的图案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服饰美学本身,成为了见证与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以赫哲族的传统服饰作为考察对象,对赫哲族的传统服饰图案进行研究,以此追随赫哲族的传统服饰与赫哲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从服饰美学的角度上,以赫哲族的文化信仰作为切入点,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赫哲族传统服饰图案中蕴含的独特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