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朝风 《美与时代》2016,(10):88-89
民间剪纸艺术具有从善之美、稚朴之美、造型之美、色彩之美、和谐之美等特点是集实用性、观赏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传承中潜移默化地浸润和塑造了着中华儿女的灵魂。长期以来,民间剪纸艺术往往局限于民间作坊师傅带徒弟,或口口传授等形式,"民间艺人"无法进课堂,不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种系统继承民族文化的优势,导致丰富璀璨的民间文化濒临灭绝。为了更好地传承民间剪纸艺术,将我国的剪纸艺术文化发扬光大,落实《国家文化发展纲要》,更好地凸显美术课程的民间特色和本土意义。  相似文献   

2.
《庄子》系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经典之一,内中诸多寓言,融通涵摄着丰赡广博的哲理与文化内涵。古往今来,学者见仁见智,聚讼不已。本文以《庄子》"鲲化鹏"和"混沌之死"两则分居内篇首尾之寓言为例,选取易学视角,主要以卦气说,同时兼用训诂方法,分析"鲲"、"鹏"、"混沌"、"儵"、"忽"等意象义涵,以及"混沌之死"寓言中相关数字与《易》之间的相应性,认为《庄子》与《易》颇有相通之处。基于寓言意象以及"儵"、"忽"二帝之交会对待之分析,认为庄子充分利用了寓言及易象文约旨丰、言简理赅之特点,融寓言意象与易象于一体,使言外之意与象外之旨不言而喻,不见而彰。同时,认为《庄子》重顺应、养生与归藏,其哲学立场体现了《归藏》易首坤之旨,此其皆与老子相同或相近者,是以庄子为老子后学,而道家在哲学立场上与《归藏》易有相承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界对《诸经要集》与《法苑珠林》的成书关系仍有争议。本文在分析《诸经要集》与《法苑珠林》成书时间的基础之上,对与之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考辨。认为《诸经要集》或成书于《法苑珠林》之后,它是在《法苑珠林》基础上经过摘选、删节及少量补充,重新组合而成。道世《诸经要集》自序似有后人假托之嫌。  相似文献   

4.
田丰 《宗教学研究》2023,(1):122-124
梁启超《论佛教与国民之关系》刊载于农历1912年十月初一《佛学丛报》第1期上,未收入《梁启超全集》和其他作品集,也未在年谱中提及。该佚文与梁启超的《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不仅题名相似,而且内容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堪称姊妹篇,但因前者佚失已久而不为人知,后者却早已耳熟能详。在该佚文中,梁启超认为中国求治之所以佛教最为合适,原因是中国之程度以佛教为最逗机,也即佛教最能适应中国不同资质品类的芸芸众生。  相似文献   

5.
虞翻易学是两汉象数易学发展之高峰,被清人推为"西汉古易正宗",成为清人治汉易的重中之重。笔者今以虞氏易注为课题,集清代至民国时期学者对虞氏易的疏解,合观汉人与清人之象数研究,为虞氏易义作一次迄今最为全面的梳理、辑集与辨析。笔者早年研究虞氏易,在传统象数理路的基础上,已有一些疑问,在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面世后,笔者发现,虞氏《易》注既有合于帛书、承继自西汉乃至先秦古易的内容,亦有违于帛书、比附新出的汉代象数之内容。故而笔者以"案语"的形式,在所辑诸家注解的最后,由帛书、竹书等出土材料之视角,对比探求虞氏易学的源流与本貌,辨析考证虞氏易义,进而反思以象注《易》的传统象数理路。本文即是对乾卦卦爻辞及《彖传》《象传》部分的集义考辨,于此可以考见虞氏易与西汉乃至先秦古易之关系及两汉四百年间学风之变迁。  相似文献   

6.
《美与时代》2014,(4):F0002-F0002
<正>一、杂志介绍《美与时代·城市》杂志系郑州大学主管,河南省美术学会,郑州大学美学研究所主办,美与时代杂志社出版的城市建设专业期刊。为适应当前城市发展需要,经河南省出版局批准,美与时代杂志社推出城市版,将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贡献微薄之力。《美与时代·城市》拥有一大批专家、顾问、学者,为城市建设发展献计献策,研讨把脉。将致力于报道城市建设发展中真实先进的城市理念,辉煌成就及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展现和谐社会及文化城市魅力。  相似文献   

7.
邵雍《伊川击壤集》中的哲理诗具有知识型架构,不仅关涉象数的推演,而且也有易学义理的申言。其中既包含对邵雍易图体系、“元会运世”说的诠释,也涉及《周易》卦象意义的阐发,非常常由卦象意义引发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邵雍的心性之咏显示了参透天人的恢宏心宇,观物之吟则表述了观物心得,充满了辩证思维特色。他以卦象入诗使诗歌的哲理意义得到深化,同时使玩易成为融哲学与艺术于一体的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8.
李莎 《美与时代》2014,(10):95-95
陶瓷的造型演变有着各种可能和因素,器形中的造型便是集“器”之用与“道”之意于一体。通过具体描述几种思维方法,并结合陶瓷艺术的特殊性来分析如何将“器”与“道”融于器形之中。只有弄清楚它的特殊性,才能真正深刻体会陶瓷器形之美。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区分了艺术的第一形式与第二形式,并以第一形式之美为艺术的第一义,这为他在《人间词话》中以"境界"之有无、深浅为评判诗词之高下优劣的依据,提供了理论支持。就诗词而言,境界属第一形式,文辞属第二形式。标举境界,即是标举第一形式之美。"隔"是第二形式之美与第一形式之美的矛盾,"不隔"是第一形式之美与第二形式之美完满契合的状态。这一区分,是理解《人间词话》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0,(12)
<正>《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佛教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  相似文献   

11.
《易》思维是华夏美学话语的思维原型之一。李定先生在《符号学视野下的易学》中也阐述了相关问题,他认为要理解这一始原性思维必须回到卦爻符号的语境,进而建构现代易学,此可谓别开生面。另外,他还认为刚柔是《易》之美学思想的基础,与此同时重点论述了《易》思维的中和之美及其特性,从而为研究中国美学的核心话语中和之美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李安执导的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开创了我国电影3D技术与生态审美话题融合的先河。影片从生态审美视角出发,以艺术化的高科技手段来表现生命之美和自然之美,诠释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作品所传达的对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以及生存困境的探索与思考,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启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当下的生态影视作品创作同样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穆斯林》于1981年复刊。因为她是中国伊协主办的综合性刊物,集宗教性、学术性、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所以我与《中国穆斯林》相见恨晚。从此,我与《中国穆斯林》结下了剪不断、永相伴的不解情缘。从那时起,她便成了我的良师益友、终身伴侣。我是每期必读,爱不释手,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14.
将钱选的《浮玉山居图》与“二赵”青绿巧整的山水画和“水墨苍劲”的山水画相比较,可以看出,钱选《浮》这种融青绿与水墨为一体的独特画法给观众以清新秀雅的审新感受,表现出了以平藏富的形式美,以虚运实的意境美,以淡致雅的语言美,以诗达意的诗意美。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将"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来阐释人与物、情与景的关系,从而揭示出诗人的创作心境的变化过程。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是以"境界说"这种哲学的视角切入来进行文艺分析的,其中探讨了人生的存在以及对美的思索与探究,对艺术的欣赏与评论,对生活本真的追问。  相似文献   

16.
风中的酒旗     
正一直惊叹于杜牧诗歌《江南春》的容量之大和画风之多。"千里莺啼绿映红"色彩绚丽,"南朝四百八十寺"触目沧桑,"多少楼台烟雨中"情景迷离,而集乡土市井气和江湖豪迈气于一体的,则是那一句——"水村山郭酒旗风"。有傍水的村庄,有依山的城郭,还有酒肆门前的迎风招展  相似文献   

17.
以研究书法、书家著称的王春南先生继《书圣王羲之》之后 ,最近又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新著《二王书法》(以下简称《二王》)。《二王》一书 ,融书家、书法、书论于一体 ,集学术性、可读性于一身 ,是研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的最新成果。全书观点鲜明、考论有据、笔锋犀利、文字流畅。围绕主题 ,内容完整。全书共分 1 1章 ,内容涉及二王所处的时代 ,二王的生平、功业、书迹、书论、传人 ,以及如何学习二王书法。正文前有精彩前言 ,正文后附录有二王年表与主要参考书目 92种。著者根据自己的探究 ,对广为人们关注的一些关键问题一一作了…  相似文献   

18.
张丽宁 《学海》2005,11(5):171-175
费孝通近十多年来的三个重要思想,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贡献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关注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中华民族在多元互动的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和谐观念及精神,探讨其“三美一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观点与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他的“文化自觉”思想对于中国内部及世界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道家黄老学“天、地、人”一体观的思想内涵颇为丰富,包容在《管子》、帛书《黄帝四经》、《易传·系辞》、《■冠子》、《文子》及《吕氏春秋》等文献之内;不仅如此,其影响所及,又扩展到先秦儒学《孟子》、《荀子》等著作中,因而形成了对文化传承及民族心理具有深层的渗透力。一、“天、地、人”一体与《荀子·礼论》道家“天、地、人”一体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推天道以言人事。儒家荀况长期生活于道家相对集中的稷下,因而深受这种影响,屡言“天、地、人”一体,如:“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07,(11):65-65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