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着眼点精神分析学祖师、泛性论者弗洛伊德认为男孩自幼便有“恋母情结”或称“俄狄浦斯情结”。这是所谓的幼儿情欲的表现。在通常的情况下,由于有一个严厉的父亲存在,他会迫使儿子把这种情欲转移到其他异性身上,强制儿子作出正确的对象选择,以保证情欲朝着符合社会文化,更多的是道德伦理规范要求的  相似文献   

2.
今天虽然对弗洛伊德的非议颇多,但这匹识途老马并没有在人们的鞭笞下束手待毙.我不揣冒昧地说,我们始终生活在弗洛伊德的阴影下.去年秋天,美国报纸报导了一件骇人听闻的血案:一个青年在生母的唆使下谋杀了自己的父亲.新闻媒介好象抓住了什么把柄,认为这是俄狄浦斯情结作祟的非常突出的例证.如果说这只不过是新闻记者的哗众取宠,那么我们最好想一下,只要我们开口,就很难不表现出弗洛伊德对我们语言的影  相似文献   

3.
居飞 《哲学动态》2016,(4):73-81
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中,"性欲一性别"这一基本对立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自然,它一直潜藏在精神分析的若干次争论和动荡中。本文基于一个认识论的角度,试图考察这两个范畴在精神分析主要名家那里的复杂关联及其导致的一系列精神分析术语的含混和误用,如"阉割"、"前俄狄浦斯期一俄狄浦斯期"、"生命连续体"、"石祖"抑或中国语境下的"阴阳",等等。  相似文献   

4.
居飞 《世界哲学》2017,(5):69-76
借助科学认识论的视角,本文区分了弗洛伊德的两个基本理论模型:其一是更为刚性的、个体化的原心理学模型,其二是更文化性的、也难以被纳入硬科学范式的、俄狄浦斯式的家庭模型。此二元模型不仅在弗洛伊德思想内部留下了一些空白与疑难,也为后世精神分析家留下了进一步结构化的空间与可能性,如拉康的结构主义立场在更偏向俄狄浦斯模型的同时,也试图将之纳入到一个更科学的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5.
《俄狄浦斯王》作为古希腊的著名悲剧,凸显命运无情,秉承一贯的悲剧情绪,同时更强调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索福克勒斯自身的生活环境与背景,赋予该剧别样的风采。国内文学作品《活着》的主人公福贵面对生活的困境,选择不同的活法。究其原因在于《俄狄浦斯王》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面临人性的考验。  相似文献   

6.
“君临天下”后的秦始皇帝,对东方齐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对齐文化的狂热和对齐人的复杂心理凝结成了始皇帝心中的特殊情结。这一情结是由秦文化自身的主观原因和齐文化的客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两种异质文化矛盾、融合所致。在这一情结作用下齐文化的精髓成为秦代文化的新鲜血液.也完成了自身由区域文化向一统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荣格的情结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精神分析学界,对情结的研究以荣格的贡献为最。荣格通过自己的研究独立地发现了情结,并据此建构了他的情结理论体系。随着研究的深入,荣格不袒从情结中发现了导致神经机能病的病理性原因,甚至进一步阐释了“集体潜意识原型”和“精神救赎”等更为深远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洪霞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215-219
针对自卑情结的存在,采用西方心理哲学家阿德勒与东方心理哲学家奥修对于自卑情结的理解进行比较,如在自卑情结的来源;自卑情结的作用;如何解开自卑情结,从以上的异同比较上总结出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而在现实的意义上给予我们启发和思考,指出两者在现实应用中适当整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装饰材料方面的一大情结是恋木情结。自古以来,木材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经济、文化、宗教、技术、审美的多种因素直接影响了恋木情结的生成。恋木情结的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观念。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木材装饰的特质与我国古代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自然而然形成了独到又富有魅力的建筑装饰文化。  相似文献   

10.
"悲剧"一词来源自西方,自这个概念进入中国后,就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讨论。将中国元代著名的戏剧作品《窦娥冤》与古希腊著名作品《俄狄浦斯王》相比较,能从悲剧题材、悲剧人物及悲剧技巧等方面,管窥中西古典悲剧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者弗洛伊德指出了儿童大约在3~5岁之间对父母会产生一种性的情结,叫做俄狄蒲斯情结,男孩会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会产生恋父情结),当他发觉自己不能占有、独享母亲的爱时,会产生焦虑感及对父亲的嫉妒感,可又当他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性冲动,而感到自己卑劣、无耻时,就慢慢地把这种情结压抑,沉到无意识当中。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亲能够理解孩子的心理冲突,给予及时指导,使他对母亲的爱正常化,与父亲的冲突缓合,那么孩子就能顺利地度过这个危险期,将来与父母亲保持一种良好的亲情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丰子恺在童年时期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即"童年情结",对他本人的个性、艺术创作的题材、艺术风格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丰子恺童年时期殷实的家庭条件及其丰富性的生活体验等因素,使其产生了童年情结,这种童年情结突出表现在儿童题材、儿童视角、儿童崇拜这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沈春雷 《宗教学研究》2002,2(4):121-123
本文提取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意识中的山水情结 ,指出了由于玄学的影响使它在诸多方面都有表现 ,道教、佛教的山水情结亦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4.
后奥运时代来临,中国同世界各国的竞争变为了文化的竞争。在奥运留给国人的激情中,国人感知并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感召力,从心底深处迸发出一种中国情结。我们应通过对中国情结这一大众意识形态对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的发掘,将民族服饰文化传承这一课题在新的时期所具备的意义明朗化,从而抓住契机,续写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5.
窦宪敏是一位国内知名的太行山水画家,他的太行山水画独树一帜,带有浓重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而故乡情结是研究其山水画的核心问题。通过对窦宪敏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形象塑造的精神内涵及笔墨语言分析,探索与解析太行文化精神。利用荣格分析心理学阐释窦宪敏故乡情结的成因、故乡情结在其山水画中的具体表现,来分析与梳理其故乡情结的发展脉络和作品价值。通过研究窦宪敏的太行山水画的艺术特色,让更多的山水艺术爱好者了解窦宪敏,感受其艺术风格及价值,同时也在美术理论与创作上为山水画学习者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1600多年前,伴随着东晋诗人陶渊明这篇《桃花源记》的问世,一片亦真亦幻的乐土呈现在世人面前。从此,中国人有了一种奇妙的情结——"桃源情结"。于是,桃花源从陶渊明一人的梦想变成了万千国  相似文献   

17.
风起乘衣归     
正也许,对风衣,每一个女子心中都有一种情结。如同曾经耿耿于心的白马王子情结一样。第一次知道风衣是在电视剧里,那时候,十来岁吧。电视剧的名字早已忘记,而那一幕的惊艳就像一片落不下去的叶子一样始终飞舞在时光里。金黄的树叶纷纷扬扬,高跟鞋敲击着路面,女主角远远走来,卡其色长风衣没有系扣,风里翻飞着,长发亦飞到了唇角,一脸凛冽。非常美,非常生动,非常酷。我呆掉了,以至于母  相似文献   

18.
毕飞宇小说中有一种独特的乡土情结,它通过三个层面体现出来:在时代与乡土传统的双重背景下衍生的权力、乡土世界男男女女的无法弥补的创痛以及乡土世界在当代社会中的边缘化地位。这种乡土情结的深层意涵,囊括了他对当代中国历史的反思、现实的城乡状况的把握以及对高歌猛进的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的回应。  相似文献   

19.
冯化宇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69-72,148
在英国现代派小说家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母亲莫雷尔夫人对儿子保罗表现出了超越正常母爱的情感是一种典型的“恋子情结”。本文将在分析作品内外人物关系、情感纠葛和情感投射的基础上,着重对“恋子情结”这种畸形之爱的历史渊源、理论依据和现实表现、造成的危害及产生的原因作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恋土情结”,作为一种亲附族类的情感意识 ,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关于“恋土情结”的生成 ,除其政治、历史、社会、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之外 ,宗教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灵魂信仰观念的基础上直接产生的“恋土情结”,则更具有文化的原生性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