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空感是写作的审美本体。在时空意识的统摄下,写作主体优化的心理时间与心理空间成为文本的秩序之源,写作的美感正是来自于写作主体对生命自由的体验。写作过程是写作个体自由的生命体验、时空意识的贯穿和生命时空的创造。从感知聚材的开拓到作品灵魂的打造,从布局形式的选择到文本内容的展开、写作笔法及语言的艺术,写作行为正是写作主体超越有限进入自由时空的过程,写作的美学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写作时空美学得以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2.
"生命"概念的内涵很大。唯其大,才能涵盖审美的所有内容,才能完全界定审美的本质。人的生命有三重: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人的生命有两个时空,即物理时空和精神时空。美存在于人的生命与对象的"生命关系"之中。用生命界定美本质并不会造成与别的事物的混淆。生命美学比之于用其它概念界定演绎的美学理论更具有美学一般的性质。对于解释人类的审美现象更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3.
由有声语言和有形语言组成的人类语言,都与人类的身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过千百年社会实践和文化规训后的身体已经具有了体验、欣赏、创造和反思的能力,这就是身体美学视域下的人类语言现象,具体表现在:能说话也能听话的身体构成了语言的物质依托,会传情也会领情的身体体现出语言的艺术表现,有表意也会受意的身体具有了语言的哲理蕴含。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类语言的身体美学意义:建构"身心一体"的语言和谐,实现"视听一律"的身体和谐,追求"言行一致"的人格和谐。  相似文献   

4.
陌生化手法对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它是从语言的符号、形式、意象等方面体现其文学性特征的。语符的自指使非指称性语言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强化自身的审美价值;形式的变异使语言能指与所指的距离受阻而产生审美心理距离;意象的新奇使作家心灵深处的内在语言在非逻辑表达中显示出特有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美学界出现了更新研究范式的热潮。当代生命美学就是这场实验的参与者。它推出生命、感性、自由、审美超越等关键词,阐释了自己的基本主张。而随着身体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生命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关系也必然会被予以重新哲思。总的来说,生命美学总是涵括了身体美学,身体也总是牵连出生命美学。由于身体的生物性和在世性,一个更完整的美学之环诞生了。当生命美学经历了"身体美学—生活美学—生态美学—超越美学—身体美学"所形成的话语环,它已经将后者的脉络涵括于其中。通过重构这个话语环的内在关联,从身体出发的生命美学显现了其原初形貌,证明了其涵括已有理论建构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6.
由于生理学、神经哲学、认知理论的影响,当代中国美学建构出现了延续至今的身体转向。21世纪以来的实践美学凸显其身体维度,强调身体与实践的原初关系。生态美学发现家园意识与身体意识密切相关,力图揭示"生态审美本性论"与身体美学的内在关联。生命美学和生活美学也承认生命/生活的身体性,有意识地走向"身体之维"。随着这种转向的深入,身体美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枢纽。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境界"说美学是一种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身体主体性文艺美学理论。其基本特点在于,审美活动、审美感受、感觉是身体主体性的一种切身性的形式时空、生命时空的"不隔""真切感"身体感感受、感觉。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和"能感之"与"能写之"就是一种身体主体性建构的体现。在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身体主体性美学的审美活动过程中,身体主体会产生一系列身体感感受、感觉:"境界"("意境""气象")"不隔""真切""工"(即"美")"爱"。因此,王国维的身体主体性美学才是"可信"而又"可爱"的生命美学。从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者说身体主体性美学的学术视野上讲,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除了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美学以外,没有一个美学家的美学理论能够真正深入到如此深的生命境界。因此,未来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就是两个"回到"与两个"转向":回到鲍姆嘉通,回到王国维。转向"身体现象学"、转向"默会致知论"的后批判实践哲学和思维现象学。  相似文献   

8.
住宅的"二重性"是指它双重的起源、二维的存在与本质、双重的功能和作用等。住宅的"二重性"是由人的活动的"二重性"即筑与居所决定的。从这种"二重性"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人类自由的真谛,这就是:自由是在人的身体满足基础之上的精神追求,是精神所具有的特性;自由不是人对自然、社会、他人的占有而是看护;自由不是一种理想的、纯然的状态,它总是与不自由、限制、束缚等相互交叉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舒斯特曼由分析美学转向实用主义美学的宗旨就在于,让关学发挥对日常生活的指导价值,让身体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中心。因此,实用主义美学关注身体的目的在于(1)是身体而非理性与语言是我们通达源初世界的途径,通过改善和提高身体意识达到对世界的本真性了解;(2)纠正人们在对待身体现象上偏向外在表面的矫饰行为,而主张建立身心合一的新身体观;(3)反对把身心分离为手段一工具的二元论思想,而主张建立手段与目的相互依寓的身心一体的身体观,重视身体在人类行为中的基础性价值;(4)反对身体的禁欲主义主张,从身体出发对于身体合理性欲望予以充分肯定。舒斯特曼建立身体美学的目的就在于,恢复鲍姆嘉登遗漏的“身体”,重置了“身体”作为美学学科的本体性地位。此外,本文勘比了这一身体关学思想与中国古典身体美学异同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袁鼎生与封孝伦是当代生态美学和生命美学的代表人物。袁鼎生提出"美在整生"的崭新命题;封孝伦以"三重生命"美学观建立了独特的生命美学体系。在研究起点上,二者分别以生态整体性存在和个体的生命存在为起点;在研究重心上,存在着整体的、宏观的、关注文化的倾向与个体的、微观的、着眼艺术的美学研究理路的巨大差异。总的来说,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共同生长、互相接纳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苏轼诗词文赋中频繁出现的"象","身"集中体现了苏轼的生命美学。在苏轼的心中,"身"实乃多维度的复杂存在。作为生命有机体,"身"是人类无法逃离的现实存在,它是行动者,个体生命的敞开需要"身"的参与和完成;它是体验者,与自然万物的交流皆通过"窍"得以实现;它是存在者,与天地万物有着天然的共生性,"天人合一"是其抵达的至境。通过对"身"的言说,苏轼的生命美学展现为层层递进的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2.
尊严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表现为主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内在价值。从逻辑上来说"有尊严的生活"是人性的本然要求。个体尊严之于生活的意义在于:尊严是个体坚强的精神支柱、个体稳定的品质保障和个体坚定的生活信念。如何实现"有尊严的生活"是一个深刻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从个体与社会两个方面来探究个体"有尊严的生活"的价值内涵及其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3.
正传统美学中的"畅神"说,体现了魏晋时期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无疑是传统美学中自然审美观的真谛,其现代人文价值不可小觑。它能够调动现代人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促使现代人自觉地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因而具有生态美学的现实意义。"畅神"说的现代人文价值,还在  相似文献   

14.
从杜威通过"经验重置"确立"经验"概念的核心地位而实现美学的实用主义转向,到"语言替代"的分析美学和游走于"语言和经验之间"的"新-分析实用主义"美学,再到呼唤"经验"回归的"身体美学",实用主义美学完成了以"经验、语言与身体之间的转换"为主题线索的变奏。然而,"经验与语言的非此即彼式选择"模式,却把这种变奏置入了新的困境,进而阻断了其未来可能。而当代实用主义"作为一种经验的语言"的诠释构想,则因为让经验的时间性真正体现为语言实践的历史化而为超越"语言与经验的对立预设"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并因此昭示了其未来面向。  相似文献   

15.
技匠形象是《庄子》思想中比较特殊的人物形象,他们承载着庄子的生命美学意识。技匠形象所呈现出的生命意识有"道"与"技"的互释;无为、顺势的生命情怀;虚静、坐忘的追求自由生命;藏与显的生命态度。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看,技匠形象所呈现出的生命意识也透露出庄子对生命美学意识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通感意象是文学作品中使用通感修辞形成的意象。它由语言结构、间体结构和意义结构三个层次构成,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的通感由于通感意象的由浅到深的结构层次而实现其美学效果。语言结构是指文学表达中感觉表象相互挪用形成的意象结构;间体结构是指其中的感觉表象之间并无主次关系,它们相互之间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意义空间。正是间体结构使得通感区分于比喻与拟人,同时还将通感导向了一个多维、立体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人的个体生命意识觉醒,在对人身体的审美和观照中,"身体"逐渐摆脱社会道德、功利的束缚,转而成为真正的、纯粹的审美直接对象,因此人的身体被赋予以独立的意义和审美价值。但是,身体审美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一是就身体的审美对象而言,魏晋士人关注和解放的只是男性的身体,女性的身体之美被遮蔽了;二是就身体审美的空间建构而言,身体所处的背景和处境被虚化了,士人更重视的是通过凸显外在形体,表达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对虚伪礼教的蔑视和对抗。  相似文献   

18.
"划道道"一词由叶秀山先生从西方引入中国书法艺术,并将其融入书法美学理论,它不仅作为人本源性的表达,还可被认作是中国书法的缘起。它与中国书法美学的联系不仅体现在形式(线条)与时空上,还体现在生活世界中对他人的模仿与表演上,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出了中国书法美学背后的意蕴——人生命存在的"活"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周易》哲学本质上就是有关"生命"的道德哲学。《周易》以"生"为体,从伦理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意义与价值,从而确证了"顺天"之于人之当为的根本意义。"顺天"也即"顺性命之理",因为"性"与"命"皆是天道在不同向度上的表现或要求。因此"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人的生命存在之应然,也是人之生命最完美的终极表现。而其途径即"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也即顺应天道之"正"。"养正则吉"可视为《周易》生命伦理的工夫原则,它不同于现代物理与精神"养生",这是一种涉及养万物之生、万民之生、个体身心兼养的全面的"养生"。《周易》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改造自然和处理人工干预生命进程等生命伦理问题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的审美意识尺度决定其审美心境高度。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美学中已经蕴含着开放的人性文化意识体系,它的正价值领域是由生命意识、日常生活意识、社会关系意识、科学文化意识、自由实现意识、创造意识、价值实现意识等七个逐层上升的意识层面所构成。这一开放的人性文化意识体系敞开着审美心境的无穷时空,孕育着审美创造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