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海德格尔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乃是真理生发与持守的场所,而世界与大地亲密争执的裂隙过程,即是真理的发生。海氏的艺术思想始终都围绕真理的奠基、生发、持存与聆听,给予创作、作品、欣赏的存在论以回答。他的这  相似文献   

2.
夏可君 《现代哲学》2002,65(1):96-106
1936年左右是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即是其思想转折完成的时机,于是弄清楚这一转折(跨越30年代前期)的过程就相当重要了。随着《存在与时间》之后的一系列演讲的出版,其中尤其是海氏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解释,可以使我们准确地理解他如何借助艺术与诗歌把存在的真理与美的显像关联来实现这一转折。本文主要通过重新阅读《艺术作品的本源》,并把它置于与荷尔德林的诗歌的关系中来讨论这一转折,从而使海德格尔这一阶段的世界理论更为明确,并为理解后期海德格尔以及第65卷对Ereignis的阐发提供了指引与路标。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印象画派与中国传统审美感合思想分别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语言阐发了对艺术中道思想的理解与认识。海德格尔认为的澄明境域即是艺术化的中道本体境界,后印象画派与强调审美主体对客体瞬间印象的自然主义不同,它是一种导向主客统一、混化一体的创作思维,即是艺术创作中的中道思想。我们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是心物平衡,相感相应,不在物我间进行强行分割与对立,主张和谐共构,以世界自然和谐的生态化为宗旨,从艺术本源到创作、接受等全方位都是中道思想的贯通。  相似文献   

4.
传统存在论的主题是“在者在”,但因其视域囿于物的世界,结果是它遗忘了存在,基础存在论跃过物的世界进入了人的生活世界,以“此在”代替“物在”试图“说”出存在,但终因限于主体性思路误导了问题而走不出存在论的悖论性困境。鉴于“存在”的急迫,存在论的事情在于告别过去并重新出发,海德格尔认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存在何以可能”采取全新的艺术叙事,正是在艺术世界中人们有望抓住存在的真理,由此,艺术存在论打开了人类未来的一种可能生活。但恰恰是在这里,历史唯物主义表达了不信任:强行将艺术问题拉入存在论视域而放弃对资本主义“坏世界”的“政治”分析,仍然是一种存在论承诺,存在论的唯一问题只能是批判资本主义这个“具体世界”并显示“解放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使大地自然的哲学意义重又凸显出来,并且主要形成了存在论和土地伦理两种思想进路。在海德格尔看来,大地具有承载、争执、庇护、居住、隐匿等不同的品格,近代以来大地自然遭受了荒漠化的厄运,拯救大地成为守护存在之真理的一个重要维度。20世纪初兴起的土地伦理思想则从整体论立场出发,论证了荒野与人类精神、情感等各方面的深层相关性,完成了人类伦理思想的荒野走向。从科学事实出发的土地伦理和存在论的大地哲学虽然思考的进路不同,但在精神气质上高度契合,他们都体现了对生命内在价值的认可、对大地自然的敬畏。二者都认为人类应该改变功利主义的单纯计算,去守护真理,虔敬地对待大地,如此,人类才能本真地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6.
杨栋 《现代哲学》2017,(3):30-37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这一论题的深入离不开对一些基础问题的解答。作为这样一个基础问题,马克思本人在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中扮演何种角色,值得深入探讨。基于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手稿",从其思想道路的发展出发,结合具体文本来分析马克思在海德格尔思想道路中扮演的角色,不但有助于厘清马克思在海德格尔思想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相关评判的出场背景,更有助于把握对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哲学关联进行研究的基础、可能性和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论海德格尔思想主导词Ereign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德格尔思想及其主导词Ereignis中存在着一个“显现、看、知”三者共属一体的基本结构,其中“看”居于关联“显现”与“知”的核心位置。这种结构既是由他的“实际生活经验”的“显示形式”的现象学方法决定的,也源于他对希腊人之存在经验的洞察: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开端处,存在以一种存在与存在者相区分的二重性的方式运作着。因而,在阐释Ereignis时,海德格尔几乎处处都在强调这个词中固有的“看”的因素。但这里的“看”应做广义的解释,它可以对应贯穿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的一个重要词语Vernehmen(有“审听”、“颖悟”、“觉知”等多种译法),意为“对存在的领会”。这种意义上的“看”标志着Ereignis中与“存在”互相“共属”的“人”的一维,它既关涉作为Ereignen的“成”(或“有”、“在”)之“如何”,也划定了“成”(或“有”、“在”)的界限。关注“如何”是现象学的重要特征,强调“界限”则是海德格尔现象学的重要特征——有限性思想。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Er—eignis才配称作作为现象学家的海德格尔的思想主导词。基于此,笔者建议将Ereignis译为“会成”或“自会成”,这里的“会”既是“看”又是“领会”。  相似文献   

8.
欧洲哲学概念性的现象学-本体论传统遭到了反对创世的海德格尔的改造。海德格尔强调时空是存在自身的创造,是存在自身的形式。但是存在是有限的和变动的,因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不可能像中国哲学传统那样放弃创世而回归天-地,而有返回理念论的可能。列维纳斯用犹太哲学的新路化解了海德格尔的理论困境,他在存在论之外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伦理学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将有限引向无限,突出无限的开放性,坚持了欧洲哲学的超验-超越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 ,随着海德格尔著作的翻译和思想的评价与研究的逐步深入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也成为国内海德格尔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将国内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的状况作一概括和简要评述。一、海德格尔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关系海德格尔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关系问题 ,是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中必须涉及和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在这一问题上 ,几乎所有的著述都强调海德格尔美学之于传统美学的反动与超越 ,尽管传统美学的含义在这里显得过于宽泛又缺乏严格界定。但一般来说 ,都不言而喻地在近代经典美学的基本规定与特征的意义上使用“传统美学”这…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在他的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相关迷思可能是20世纪最艰深的一种。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探讨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第一,海德格尔前期的世界和时间学说及其技术哲学含义;第二,围绕"实验"(experientia)概念探讨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之起源的观点,落实于形式科学与实验的关系问题;第三,围绕"集置"(Gestell)概念讨论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之本质的基本看法;第四,围绕"泰然任之"(Gelassenheit)概念讨论在海德格尔那里启示出来的关于现代技术的思想姿态。本文的主要意图还不在于讨论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本身,而毋宁说在于,从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观和技术之思出发,反驳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阐发一种所谓的"技术命运论"。  相似文献   

11.
马丁·海德格尔逝世于1976年5月26日,享年86岁.第二年,题为《回忆马丁·海德格尔》的文集问世,由海德格尔著作临时出版人京特·纳斯克(Günther Neske)的出版社推出.此文集收入了海德格尔过去的学生、朋友和熟人们写的富于启发性的回忆文章.  相似文献   

12.
13.
"马丁·海德格尔是一个与惊异为伍思想巨匠,在这样一个空洞的事实--而不是不存在--面前,他会长久地惊愕不止.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最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①,基础存在论是对此在(人)的存在的生存论分析,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同样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总体性的界定。两位哲学家都认为人的存在是目的性的,并且本质上还是真理性的,在这些方面海德格尔都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很大的影响。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是奠基于其目的论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实践以及实践性知识最终扬弃了自身。与此相对,海德格尔则始终坚持实践以及实践性知识的优先地位,在这个意义上基础存在论甚至是一种比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更为彻底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5.
王珏 《世界哲学》2009,(5):126-142
“海德格尔哲学中的身体问题”所问及的与其说是海德格尔关于身体的看法,不如说仅仅是一个疑问:“为什么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中缺乏关于身体的研究?”本文将首先对这个极具争议性问题的研究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评述,并指出当前研究中的最大问题就是身体主题总是不自觉地被现成化了。在这种背景下,本文试图另辟蹊径,不仅仅是去定位海德格尔对身体问题的论述,更是要随同海德格尔一起去揭示身体现象。本文最终表明,身体现象与世界现象处于动态的相互促进的结构中,从这个角度上看,身体维度凭借其大地式的特质成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一个关键枢纽,其中隐含着重大的思想契机。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何谓艺术的问题,以及建构起关于艺术的知识体系,就有了作为知识学的艺术学。对艺术及其本质问题的探讨,显然不能完全停留在艺术学的范围内,有必要上升到一般哲学的层面加以考虑与探究,因此,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与研究,一般也都归属于艺术哲学及其相关的领域。当然,艺术哲学的探究比艺术学往往来得更为深刻,这是由哲学自身的本性与特质所决定的。在艺术问题的研究上,艺术学与艺术哲学既相互区分,同时又有密切的生成性关联。因此,一切关于艺术的知识与学术研究,都将在后现代的思想语境里得到重构,并成为一种后哲学时代的新的文化样式。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前期的代表性著作《存在与时间》,明确讨论了“真理问题”。但其中也包含着“技术问题”,只是还没有成为明确的主题,还隐蔽在他通过“此在”追问“存在的意义”的背景中。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存在论立场来看,技术是此在“在世”中的现象,技术与真理相关联。技术作为“揭示”而属于真理,此在“在真理中”,此在也“在技术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对国外古今名人7人及中国古今名人3人的体育思想做出比较研究。通过分析名人体育思想同智育、德育、美育以及人类全面发展的相关联系,为论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参考。  相似文献   

19.
艺术的起源一直都是人类探索的对象。距今5000年左右的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兼备了涂形与舞蹈两种原始艺术形式。大地湾地画突出表现了个体人物形象,整个画面内容丰富,布局合理,主体形象明晰,意图鲜明,是具有一定水平的绘画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开创意义。此外,大地湾原始地画还展现了一对男、女舞蹈的场面,这对我国原始艺术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思想史上,杨朱不是一个大人物。他的来历、生平、著述甚至年代都没有确切的信息。但是,这个不清晰甚至显得孤单的身影,却不时出现在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传世文本中。这一事实使通过文献考据去探讨思想史真相的手法受到限制,同时对它相关思想意义的把握也容易流于表面化。本文据“经典世界”的观点,把杨朱看成一个从不同学派的视角中交叉呈现的思想形象。这个形象是跨文本、跨时代的,它虽有某种核心性格,但却变现不同的面相。由于其出场通常是被用来陪衬其它的思想主张,因此在历史舞台上总是扮演思想的配角。杨朱思想特征的特殊性,他在经典世界的思想光谱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