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纪游诗出现理论的自觉,明确区分了纪行诗与纪游诗,杨维桢将纪行诗定义为"行役之诗",认为这类诗创作于《北风》《黍离》之时,表现伤今思古的悲戚之情;纪游诗则是"寻奇拾胜"之诗,创作于太平无事之时,表现适意任情之趣。以此意涵为中心,元人诗歌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元文献史料的查检、爬梳,以元代庸医危害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元人及今日学者对它的评价等为依据,认为用"庸医泛滥"来形容元代的医疗状况是合适的;造成元代庸医泛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缺少对行医资格的有效管理、使用假药与劣质药、政府对医学教育不重视.  相似文献   

3.
"元四家"作为元代画坛的重要代表,曾在山水画史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与影响,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元人山水画对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元四家"的山水画艺术风格各异,主要是他们艺术探索和审美观念造成的,这也是值得关注与玩味的话题。例如,在"元四家"中,倪瓒的萧散简远与王蒙的繁密厚重形成画风上的鲜明对比。倪瓒作品所刻画的是"疏而不简""简而不漏"的疏体山水;王蒙则描绘出的是"苍茫浑厚""秀润静谧"的密体山水。二人"一简一繁"的绘画艺术效果与他们的创作技法、内心世界、审美追求和人生阅历等密切相关,值得深度探讨。  相似文献   

4.
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善于使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叙事,这种叙事视角主要包括以故事中的人物的口吻叙事,以诗人的口吻讲述和以自传色彩的"我"叙述故事.有时,尽管诗人的叙事视角不是十分明确,但还是有一个隐含的诗人叙事者.狄金森诗歌的叙事视角有时还以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相结合叙事的形式以及以第三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口吻叙事.在这些情况下,诗人一般采用的是戏剧对话的叙事方式.狄金森丰富的叙事视角充分展现了她在诗歌叙事方面的卓越才能.  相似文献   

5.
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流派,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文人画更是文人画的重要时代,代表人物有赵孟頫、钱选、"元四家"等,而元前期艺坛足以领袖群伦的必然是提出了"书画本来同"的赵孟頫。他开创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先河,开创了元代文人绘画的新面貌,使文人画走向成熟,对明清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元四家"更是将文人画推向了巅峰。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流派和画体,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当今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特殊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是元代著名文人山水画家,同时也是"元四家"之一,其绘画师承董源、巨然。他提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和"自娱"的理论主张,开创了"一河两岸"元代文人画的图式风格。文章对倪瓒的《虞山林壑图》作品中笔墨、图式、题款的文人画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7.
近日浏览元人文集,偶见张昱《可闲老人集》(四库全书珍本)卷二《辇下曲》中有一首记述元代回回人宗教生活的诗,现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国绘画发展到元代,"士夫画"的异军突起可谓是最显著的变化,而开此画风气之先者,便是"元人冠冕"——赵孟頫。"清初六家"之一恽寿平曾说过"宋法刻画,而元变化"。引起这一变化的便是赵孟頫的先导之功,运用我们现在的词语来说,便是"创新"。然而有趣的是,这种"创新"却来自于他所倡导的"作画贵有古意"。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绘画史上,元代绘画占有很特殊很重要的地位.“宋人尚法,元人尚意”.元画一反南宋那种客观写实的画风,而继承光大了北宋苏轼等人倡导的文人画的审美主张,以绘画主体表现性的“意”、“韵”为其审美特征.元代文人画表现了当时的文人们与现实不合作、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并对后世画坛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在这其间,汤垕与他的《画鉴》对文人画的兴盛起到了某种承前启后、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研究文人画不可不注意汤垕的绘画鉴赏美学.  相似文献   

10.
巴赞的纪实美学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巴赞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持高度赞扬态度,巴赞的纪实美学直接引起法国新浪潮以及左岸派的诞生,这三个流派为世界电影注入了现实主义的血液。巴赞的纪实美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的,中国电影界对巴赞的纪实美学进行了自主性的解读,也得到了第四代电影实践者的认可。而后,巴赞的纪实美学在第五代导演那里进入暂缓,他们转向了宏大的历史寓言性叙事。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独立纪录片的出现,巴赞纪实美学得到了再现。  相似文献   

11.
释来复是元明之际著名诗僧,在元末多族士人圈中十分活跃,与各族文友相交甚善。通过《澹游集》、《蒲庵集》等罕见别集,考察了来复与异族交往的情况。这位佛门释子之所以能够与蒙古、色目人广结善缘,是因为彼此有着接近的思想基础、文化背景,且对于"他者"文化相互欣赏认同。来复能成为多族士人圈的核心,说明了元代僧人地位的尊崇,也说明了元代宗教文化的兼容并蓄。而频繁的文化互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相互的诗歌风貌。这可以说是元代宗教史、文学史的新异之处,值得深入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12.
元人程复心《四书章图纂释》列图750余幅,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朱子《四书集注》作了独特阐发。惜乎该书国内原本无存,据日本内阁文库本可知,该书具有总要与分论、章图与纂释、义理与考证的两分结构。其采用类聚、比较、析疑等方式对朱子《四书集注》"析章为图",体现了元代四书经疑的特质。在袭用《四书纂疏》之说的同时,对前人之说亦有所批判发明,显示了元代朱子学不囿前贤、精于辨析的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宋末元初,朱熹闽学开始占据主流地位,陆九渊心学一派亦有一定影响。这一时期,理学家的学术路径主要在于:除了在理学若干范畴和命题精义方面的探讨有所突破外,理学诸贤还对朱陆之别、儒释之辨、原始儒学与理学的一体性等问题给予了相当关注。而此期理学家的诗歌,除了承继前辈理学家的诗歌主题之外,其"明理"类型诗歌已有融合"道问学""尊德性""求道"等主题诗歌的倾向;"讲学体""语录体"等诗歌作品大量出现;重诗统、推崇文人诗、重诗艺等也成为此期理学家的诗歌追求。考察可见,此期理学家的诗歌创作实践,与理学家的学术路径走向具有显见的紧密关联,但亦有不一致的情形存在。  相似文献   

14.
朱俊 《中国道教》2012,(4):55-57
一、重玄学的概念重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道教义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玄学兴起于南北朝梁陈时期,到隋唐达到繁荣。重玄学以阐发"重玄之道"为特征。所谓"重玄之道",来源于《道德经》首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15.
诗歌产生之初,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诗歌是为音乐和舞蹈服务的,因此它的音乐美特征十分显著。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诗歌逐步从音乐中分离出来,诗歌的音乐美特征也开始逐渐丧失:诗歌脱离音乐而独立,独立的诗歌要具备审美价值,仍需音乐为其服务;从齐、梁时期的"声律说"到唐代律诗,诗歌虽然保持着音乐美特征,但是音乐的作用始终是处于边缘地带;而随着宋诗的发展,诗歌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凸显,使得诗歌音乐美特征进一步丧失。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20,(4)
正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故乡家园"不断为人传唱,因而成为重要的书写对象。从元人文集的载录来看,以马祖常、金元素和答禄与权为代表的基督徒(当时称为"也里可温")诗人群体也创作了一部分家园主题的文学作品。不过,对于全民信仰基督教的群体而言,也里可温诗人们的"家园印象"则内蕴更为复杂的认知心理,也呈现出异同并存的文化样态。一、作为"宗教家园"的拂菻在基督教信仰中,耶路撒冷是一座充满神圣意蕴的城市,是所有基督徒灵魂的家园与朝圣的终点站。不过,中国典籍里并无耶路撒冷的具体对  相似文献   

17.
医案作为叙事文本,可进行故事分析与叙事分析。叙事分析结果能够完善故事分析结果。叙事医学提出的细读方法是医学叙事分析方法的集大成者。为增加医案研读结果的完整度,借鉴叙事医学的细读方法,提出了分析医案"框架"、"形式"、"时间"、"情节"、"意愿"的方法,介绍了时间性、独特性、因果关系/偶然性、伦理性、主体间性特征等叙事医学概念对医案分析需求的启发。为了便于记录与规范医案叙事分析的过程,设计了医案叙事分析表。本研究丰富了医案研究方法,扩大了叙事医学细读方法的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人对苏州古典园林的认知体验,常常是在四维性下,以动态的行走为主要方式完成的。这种四维的行走带入了思想情感的融入,不仅有游观的特性,而且更深层次上组织营造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叙事空间。基于行走的四维园林空间体验,通过对网师园"渔隐"造园主题的解读,分析其叙事空间的组织表达和认知体验。同时,给当代室内叙事空间设计思维的表达以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元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大发展的时期,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元代定州《重礼拜寺记》碑为中心,考察了元代汉人对伊斯兰教的认识与理解,指出在元代,汉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业已开始以儒家思想来阐释伊斯兰教,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尚属首次,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伊斯兰教走上了非文化自觉意义上的调适之路。其开山之功,意义重大,不容抹煞,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几年里,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者意识到需要更好地将人文学科,尤其是文学叙事融入医学教育。为推动这一进程,探讨如何将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影视剧和诗歌等四种主要形式的文学叙事作品融入医学人文教育这一创新课程体系,为临床医学教育者选择作为阅读和讨论材料的叙事作品提供具体建议,提出医学人文教学的新内容和新路径,达到提升医学生认知共情能力、伦理道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养、创设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