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中心主题,它构成“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化批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全面、系统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理论,就不能不充分注意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批判。一、法兰克福学派从一开始便把文化批判放在其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地位,然而,强调对“肯定文化”、“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研究则始于30年代后期。这有其历史背景。在这个时期的西方社会,娱乐工业的出现,大众传播媒介的成长,纳粹及其他极权国家对文化的野…  相似文献   

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与限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西方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 ,最为激进的批判应首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法兰克福学派所做的批判 ,其主要代表有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洛文塔尔、哈贝马斯等。而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如英国的威廉斯和伊格尔顿、法国的列菲伏尔以及美国的杰姆逊等 ,也表现出明显的“家族相似”。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哪些批判维度 ?其基本特征和内在差异是什么 ?这种批判的启示及其限度何在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一、批判的维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视野中 ,大众文化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现象 ,而且是经济现象、政治统…  相似文献   

3.
李喜民 《美与时代》2007,(10):30-32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其理论对研究我国当前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受制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仍存在某些局限和偏颇.  相似文献   

4.
理性概念是法兰克福学派建构社会批判理论的思维起点,随着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建演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性观也在转变深化。自20世纪30年代起,以霍克海默、阿多诺和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人,通过反思传统形而上学和实证主义等理论,重新审思理性传统的利弊和现代性的出路。20世纪40—5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通过批判启蒙理性、工具理性,诊断大众文化和工业文明,进一步深化了对理性的认识,建构起完整的社会批判理论。20世纪60年代后,法兰克福学派突出了理性的否定性特征,走向了审美救赎的乌托邦之路,社会批判理论走向了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5.
作为大众文化工业流水线的产物,"大女主戏"的成功算得上是大众流行文化的一次小小胜利。但是,在这成功的背后,一味追求商业利益、内容高度同质化的典型特征,也让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结合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大女主戏"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同时,也是对国产电视剧鲜有精品出现这一现实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但大众文化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不同价值向度的冲突问题,这些冲突构成了大众文化价值底线的维度。法兰克福学派从社会批判的视阈来审视大众文化,围绕"自由"与"伪个性"的冲突,主要从自由与退化、韵味与复制、整合与民主三个方面深刻揭示了大众文化不同价值向度的冲突问题,为当下中国如何引导大众文化、发挥文化应有的功能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7.
为了总结、探讨中国(以至东亚)法兰克福学派研究的成就、问题和需要继续推进的空间,检思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以至东亚)的影响,关注法兰克福学派新近的发展,法兰克福歌德大学与广州中山大学于2008年9月25—28日在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市举办了“批判一理论一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的影响”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包括台湾)、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的4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德方主办单位是:法兰克福歌德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汉学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中方的举办单位是广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本刊将分期刊登数篇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尽管今日"社会批判理论"已不具有法兰克福学派最初的意义,但它依然保持了社会批判理论的本性,即寻求一种具体的规范性批判形式.  相似文献   

9.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文化作为当代社会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对大众日常生活、社会政治领域、社会文化发展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学术界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形成了有代表性的观点,本文试对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进行评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西方文化史上,尼采曾对大众文化进行过一些论述,但他主要是站在精英文化和高雅文化的立场上对大众文化作了全面否定。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真正开始应该说是法兰克福学派,70年代以前,以霍克海默尔、阿多诺、马尔库塞、本杰明、洛文塔尔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代…  相似文献   

10.
洛文塔尔的通俗文化思想述评陆小宁(南京大学中文系210093)自90年代以来,国内知识界对大众文化的关注与日俱增。在对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阐释中,我们看到一个显著倾向,即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霍克海默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已成为国内学者文化思考的基本出发...  相似文献   

11.
吴友军 《哲学动态》2008,1(4):36-39
在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发展历史上,霍克海默起到了重要的开创和奠基作用.20世纪30年代,他为社会批判理论制订了纲领,规定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前由于有些论者简单地把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形式理论,归结于黑格尔主义以及西方形式主义本体论哲学美学,因此未能全面而深刻地揭示该学派审美形式理论的思想渊源.事实上,法兰克福学派审美形式理论根源:一是德国哲学传统的辩证批判精神,尤其是德国近现代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批判精神,形成法兰克福学派审美形式理论的哲学基础;二是卢卡奇关于资本主义物化理论及他对商品拜物教的哲学批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期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对资本主义非人道性的深刻批判,奠定了该学派审美形式理论的人本主义思想基础;三是该学派批判吸收了西方近现代形式本体论哲学美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形成了其审美形式理论的现代美学心理学与西方现代文艺形式创作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除霍克海默的《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外,阿多诺1969年去世前几个月写下的《关于批判理论的要点说明》是少有的对批判理论进行全面、具体定义的文献。冷战格局之下西方资本主义的全新形式以及现实社会主义所带来的问题是阿多诺写作这篇文章的深层现实背景,而"六八"运动带来的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思考则是直接原因。在这篇说明中,阿多诺论述了批判理论的逻辑结构,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非体系性和开放性,揭示了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根本区别,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突出了内在批判和理论独立性。阿多诺对批判理论范式所做的厘定,特别是它对于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的强调,对理解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中的消费异化问题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源浪费、分配不均、贫富分化、社会道德价值失衡等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法兰克福学派这一思想并没有触及消费异化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用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理论武器分析产生消费异化问题的根源是探寻法兰克福学派消费异化思想缺陷的关键,也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根源的揭露和批判,对如何应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消费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深刻批判了繁荣的资本主义文化产业表征下的大众文化的控制性和欺骗性,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渐转向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大众文化的批判,实现了由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向文化批判的转换。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本质上说仍是生长于资本主义土壤之中,其批判理论由于太过偏重于抽象的文化批判而抛弃了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矛盾的批判,具有明显内在局限性,由此在理论和实践中均逐渐陷入困顿的局面。以此为镜鉴,我们需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场,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的文化侵蚀和推销,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对于法兰克福学派来说,理论乃是独特的理性,是关于世界和我们自己的一种合理的知识,而传统理论特别是实证主义则是工具理性的集中体现,或干脆说,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工具理性。因此,法兰克福学派对传统理论尤其是实证主义展开了激烈的批判,並在这种批判中阐明理论的本质、作用及其与实践的关系。本文将对此加以评述,指出其成败得失,这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及实践观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贯穿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科尔施、布洛赫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特色构成一种趋向——实践哲学。哲学的"实现"依赖于实践哲学,元批判是实践哲学的基础。马克思早期著作把元批判观点限定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是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的最初基础,理性的元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和早期实践哲学之间最重要的联系。在当代,技术的批判理论拒绝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局限于政治经济学领域,从对理性的一般性批判,转化为对技术和技术学科的实现形式的批判,更新了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地考察了美国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研究重镇——纽约新学院大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传统。这一考察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分析和梳理:一是该大学的左翼历史传统的形成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校建立的"流亡大学"的作用;二是该校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演进及其第三代的发展现状;三是该校左翼学术传统的主要特点:批判性、欧陆性、犹太性和多元性。本文试图为从事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国线索的研究、尤其是对其第三代的研究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地考察了法兰克福学派传统的批判理论第三代围绕"承认"理论展开多年争论的历史过程,着重分析了争论演进的四个阶段及其理论主题;全面概括了争论的两个主要对手南茜·弗雷泽和阿克塞尔·霍耐特各自的理论框架,具体剖析了他们在道德哲学、社会理论、政治分析等层面的分歧和共性;并对这场争论中第三代批判理论的历史贡献、理论地位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阐述.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从事批判理论第三代研究提供入门路径.  相似文献   

20.
<正>马丁·杰伊(Martin E.Jay)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院教授,国际著名的思想史学者,其研究兴趣包括批判理论、理智史、视觉文化以及唯名论等。其代表作《辩证的想象:法兰克福学派和社会研究所的历史,1923~1950》、《马克思与整体性》、《阿多诺》等都曾在国内学界引起过广泛的关注。马丁·杰伊教授近期将出版另一部有关批判理论的著作:《黯淡之后——晚期批判理论中的理性之光》。笔者就这部著作探讨的主题,围绕理性概念对马丁·杰教授进行了专访,其间也涉及批判理论与德国古典哲学、文化的关系,以及批判理论在当代遇到的挑战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