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复仇既是一种历史文化话语,也是一种文学叙事资源,可以说"复仇"母题贯穿文学长河。就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而言,血亲复仇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复仇叙事范式。在血亲复仇叙事中,道德意义与审美价值、人性内涵与艺术表述恰巧都完美地融于一体,从而为复仇文学叙事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世界第一部三国题材文学史——读李福清《中国的历史演义与民间传统》王长友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李福清先生,是俄罗斯当代杰出的汉学家。他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对三国题材文学的研究造诣尤深,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的历史演义与民间传...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望远镜"与"显微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与辉煌绩效,从根本上讲是来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坚持、自觉运用与切实践履。把人民至上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用"以人民为中心"书写对历史主体的实践自觉;以创新为魂激发治国理政的澎湃动力,在自我革命中实现对历史与现实的超越;用不忘初心守护治国理政的精神家园,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贡献中国方案传递治国理政的天下情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推动世界和谐繁荣进步。这一系列治国理政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知行合一,既充分体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远境界,又为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中国语境中,"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现代性"具有内在关联,它不仅帮助"判定"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而且"型塑"了当代中国人的"历史意识",还指明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中国道路"的探索,其根本宗旨也许正在于为人类的未来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性——基于"中国现代性"之上的"中国经验",极有可能开辟"一种新的现代性文明形态"。这种新现代性既是"现代性一般"与"现代性特殊"的统一,又是"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也是"中国理论建构"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文以载道"因其力行文学与道德的逻辑统一而成为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普遍方法,曾展现多方面的历史意义,并提出当代话题。理解和把握"文以载道"的道德文化建设功能,需要伦理学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绘画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彷徨与堕落。在这经济腾飞和文化复兴的历史时刻,中国当代绘画也必将担当重要角色。中国当代文化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中国当代绘画也不例外。而"建立"就更加需要在历史上一直作为西方绘画发展的强大原动力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全真道以"新道教"的身份自元代以后即跻身于道教正统,而自清初传入岭南地区的全真道,随着教团自身的衍化并与岭南地方宗教信仰的融合涵化,形成了"新全真道"这一当代宗教形态。对岭南"新全真道"现象的深入辨析,折射出中国道教的历史衍变与当代境遇,亦是对中国道教思想传统进行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8.
陈尚荣 《学海》2001,(3):128-131
在中国文学里,武侠小说是一个很独特的小说类型,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新派武侠小说"的兴起,尤其是金庸武侠小说的超凡成就,使武侠小说在当代文学界产生了广泛且持久的影响.本文从武侠小说的"武"、"侠"、"传奇性"、"消遣性"和"娱乐性"、"模式化"和"程式化"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武侠小说的文类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项目研究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当代美学与批评形态的关系。关于"当代"的界定,本项目以"文化经济时代"或表述为"审美资本主义时期"为基本内涵。在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指20世纪末以来至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社会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历史时段。本项目主张能在纷繁复杂的美学观点和美学理论中努力找到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表述方式,从而为研究和思考美学与当代批评的关系、美学与社会发展变迁关系提供基础。本项目认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美学的基本问题,在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美学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研究,有不同的理论重心和不同的研究思路,在不同的理论方法的视野中,"内容"和"形式"的范畴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理论界定。当代美学研究的特点是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放到审美活动乃至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去研究和把握,放到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去研究和把握,把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研究提升到对当代社会的合理性以及历史进步及其代价这个层次上认识和把握。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不仅研究审美价值的特殊性,而且研究和思考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与人性、与伦理价值的关系,因而具有深刻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在于打破"概念短缺"的困局,提升概念供给能力,打造标识性的哲学概念。哲学理论与哲学概念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相关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哲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概念更迭的历史,是不断赋予既有概念以时代性内涵以及适时提出并打造标识性概念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学者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哲学研究中自觉地以学术的方式实质性地介入中国现实问题,赋予既有概念以时代性的中国内涵,提出了诸如"矛盾""实践""价值""发展"等"中国化"的概念;汲取各种理论资源打造了"以人为本""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中国特质和世界普遍意义的标识性概念,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应该确立研究的主体性,在"扎根中国大地、关注中国问题"的导向中,在对重大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的观照中,打造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标识性概念,构建真正具有中国气质并能自立于世界哲坛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的"中国道路"研究,首先应搞清楚三个问题:必须确立科学的"中国道路"理念,以摆正"中国道路"与世界文明发展趋势的关系;必须具有世界历史视野,以确定当代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位置,全面把握"中国道路"与其他民族或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关系,从而使其与世界文明发展脉搏相合拍;必须秉持科学批判的态度,把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道路"从各种虚假的迷雾中抽取出来,以使其成为能够直面的复杂整体,从而能够正确昭示其在自我批判中的不断构建和延伸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复兴之中国精神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凝聚当代中华民族实践理念的精神整体。用实践观点的哲学视域研究中国精神,其学术旨趣在于以中国精神的实践本性与文化传统为主题,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整体和历史逻辑中理解中国精神所具有的实践意蕴与文化传统;在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与"活的传统"中揭示中国精神的德性特质、心智结构,发现其民族性、世界性的意义;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语境中探索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社会基础与实践逻辑,阐释中国精神的现代性境界。  相似文献   

13.
"憧憧往来"在《周易·象传》中的本义是顾往思来主意未定;《远游》、《七谏》等辞赋作品在其中生发出"感遇"情怀;陈子昂《幽州台歌》进一步加深了"往来"的思想内涵,为其复古的文艺主张增添了历史的深邃与厚重;朱熹《楚辞集注》则将个人的身世体验与生命感悟融入对"往来"的理解。通过对"憧憧往来"的历史溯源,不难发现中国文学的许多思想主题源于上古哲人对自然社会的朴素认知。后世文学对于先哲思想的接受往往取决于思想本身的阐释空间、思想与时代文化的契合程度以及思想的文学表现形式。当哲学思想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思想的力量会借助艺术的形式得到充分的释放,并在后人的理解与阐释中获得丰富与升华。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被纳入"中国哲学"学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本土儒学的"哲学化"与外来哲学的"中国化"几乎同时并进,早已成不可扭转之势。自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近十年以来,中国哲学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核心内容的宋明理学研究更是积累了丰厚的成果,进而为中国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形势下,对宋明理学的研究历史与未来发展进行必要的回顾和展望,将有利于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促进儒家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  相似文献   

15.
庄周梦蝶的故事是《庄子·齐物论》的压篇之作,历来被视为是《庄子·齐物论》,乃至整部《庄子》的总结,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魅力。自张江教授提出"强制阐释"的观点后,学术界开始反思和审视当代中国的文学研究。在借鉴西方文论成果研究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时候,一部分学者往往忽视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错位现象,盲目照搬西方文学理论,落入"强制阐释"的误区。借探究庄周梦蝶研究中的强制阐释问题,从新的切入点认识庄周梦蝶,或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正确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6.
悲剧人文主义是近年来特里·伊格尔顿着重阐发的一个理论概念,本文认为,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而言,审美现代主义的核心要素是悲剧人文主义的建构。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始终是一个矛盾而充满张力的概念。本文从中国美学有没有悲剧观念这个理论难题入手,以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和思想为立论的基础,从悲剧人文主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和历史逻辑,悲剧人文主义与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中国悲剧观念的基本内涵、呈现方式,以及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本文认为,以中国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研究,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当前应警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抽象概念的虚假批判"思想倾向,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条化、庸俗化、实用化和空心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批判性和时代性在于其彻底的现实批判精神、关切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价值情怀、洞察社会生活本质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旨归。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自觉在于坚持问题导向和时代关怀,在对时代问题给予"当代自我阐明"的基础上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时代效应和历史在场,秉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批判性和时代性精神,深入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历史深处,洞察事关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时代性问题,直面中国道路驾驭"资本精神"的历史实践,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和当今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两千多年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直在主导着中国的历史,其影响之深远,迄今还不能轻视,直到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后,中国才出现了近代和当代的中华文化。 纵观欧洲近两千年的历史,几乎可说就是一部欧洲的基督宗教史。可见基督宗教对欧洲历史所起的作  相似文献   

19.
卓新平 《天风》2010,(10):20-23
<正>论及基督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基督宗教如何参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在相互理解和接纳上仍存有一定的障碍或问题。"全球化"发展使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再次拉近,在这  相似文献   

20.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就是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髓。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以及揭示出的世界历史趋势,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了理论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唯物史观时代化的典范,它对当代全球化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它是对当代全球化的准确定位,是当代全球化的总体性逻辑;它克服了当代全球化初期的消解性逻辑,是当代全球化的建设性逻辑;它以世界各民族的共同价值代替了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重构了全球化的普遍理念;它克服了现代化和全球化历程中的单维物质主义,是生存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它为中国道路的特殊性维度升华为普遍性维度提供了可能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