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古代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规模宏大。佛教传入中国后,其“万法皆空”的哲学观念和追求“出世”的人生态度对园林形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园林形式出现了两次鲜明的变化。其一是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规模小巧的佛寺园林的出现;其二是唐、宋时期“摹仿自然”的、小巧精致的私家园林的创建与盛行,并成为中国园林的主流形式。其审美特征是:小巧精致,自然而然,不对称、不规则,蕴含多种象征意味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
靳祺 《美与时代》2015,(3):69-70
中国画是画家把个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事物相结合,从而表达一种提炼过的审美体验。园林设计和中国画的传统美学理念是一致的。如果说中国画达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游居之境,那么园林设计则在于设计者将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实地建造出来,使人能够真正地行走在画意、生活于画境之中。所以,园林当之无愧地是体现建筑艺术中"移步换景,如诗如画"、"诗情画意"的代表,更是中国画的实际再现。  相似文献   

3.
在隐逸、休闲风潮影响下,南宋文士们纷纷营造园林,并在其中优游自适。园林不但是南宋文士的休闲天地,更成为他们审美的重要场所。在园林建造与园林休闲的过程中,南宋文士展现出独特、高雅的审美意趣,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美、综合集成的艺术美、三教合一的人格美,这使南宋园林成为深具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4.
陈郁 《美与时代》2023,(9):54-56
中国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具有丰富、鲜明的艺术特色。中国画不仅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以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例,从多个方面对其展开艺术特色赏析。  相似文献   

5.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典型,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最高阶段,假山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是必不可少的园林要素之一,也是苏州古典园林造园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史来分析假山造型风格以及形成的原因,并阐述苏州古典园林的假山设计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明代造园家计成主张造园以曲折委婉为美。曲中有直,直中含曲,曲直自如是中国园林的造园法则。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深奥曲折,生出幻境"的审美效果。曲径通幽、曲廊风荷、洞曲藏岩、柳阴路曲等审美意象为中国园林增添了无限的情趣。"曲"形态取法乎道,道法自然,它源自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生命观。以曲为美的审美观念表现了中国古人含蓄隽永的性格以及中庸思想,中国园林之"曲"乃暗含着命运之"曲","曲则达"是古人从历史中总结出的人生智慧,人们对"曲"形态的欣赏是文化心理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心安寺石亭"和桂满陇的"断桥残雪"是两款具有园林美感的美食和果子。中国园林审美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着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美学追求,包括中医的养生理念、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儒家思想等。园林美学思想运用到菜品设计上,不仅可以在快节奏的时代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也是古典园林艺术在生活方方面面的延续。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画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体现着传统文人的审美观和自然情怀。中国文人不仅寄情于山水画,更将其融汇并凝练于古典园林的造景之中,从而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充满山水画意境的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使得二者从外在形式到内在审美意趣上都存在着相互关联。从此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景观的审美创造之源及造园的内在逻辑,有利于发掘"中国园林传统中的画境营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从而为当下不同空间类型的空间设计中"中国审美意境"的营造提供思想依据,同时这对构建具有自身文化本位的城市生活空间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园林受儒道两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设计的转折时期,是山水园林发展的奠定时期。在唐宋时期,我国园林的设计更是受到诗歌和绘画的影响,"诗情画意"成为中国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注重园林山水的仿神写意,力求在园林中注入高雅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清代统治者在首都北京修建了诸多皇家园林,其格局和景观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建造的最高成就和审美理想。此时朝鲜王朝派往中国的很多燕行使臣都曾观光游览过这些园林,并且它们的自然和人文风景及造园艺术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中国园林的这些印象体现了近世东亚士人共同的园林艺术审美观念,也体现了当时的中朝关系给使臣对中国园林的认知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线条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一种语言形式,其功能体现也是内外兼有。中国画中的"线"大都是对物体进行客观分析后加以主观处理,最后提炼概括而成,因此这样带有主观情感的线条也就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两种功能在变化发展中逐渐平衡统一。随着线的表现力的丰富,人类审美需求的上升,中国画的线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以宋代人物画为例,对宋代人物画中"线"的艺术表现进行分析解读,论述"线"在中国画中的艺术功能,以及宋时期人物画所体现出的节奏美和意趣美。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形式。从中国人物画上来看,不同时代的绘画代表人物,其形式语言风格就大不相同。在意境方面,中国画的形式语言具有写意性和诗意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构图方面,中国画的形式语言在点、线、面的基础上,形成有意味的形式。在色彩方面,中国画以主观意识为主导,表现画者自身的审美心胸。当代中国画的发展需要在秉持水墨为上、线性为骨精神的同时,合理吸收西方绘画理论,发扬中国绘画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经过锤炼的成熟艺术形态,其物质性构架是以建筑、山水、植物等为基本元素的.如果说"在有限的空间范围中再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并且以亲和自然的态度,力求可以行,可以望,可以居的如诗如画般的审美化境"是它的特征的话,那么,以上表征一定含有中国心灵特有的精神性审美构架的渗引.  相似文献   

14.
岭东(潮汕)中国画名家严玉莲以鲜明的艺术态度及审美取向坚持创作探索并形成自己的文化定位。在后现代时期回归传统价值观之文化语境中,奉行"借古开今"的宗旨,在坚守中国传统水墨独立体系的前提下实现了水墨画创造性转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的发展轨迹,是受中国哲学、政治伦理以及传统文化熏陶的文人在重诗、书、画、印等多方面修养中建立起来的。董其昌依据禅宗思想将历代中国画分为南北宗,从金碧山水到水墨为上,以崇尚水墨画的王维为宗主,形成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为主要审美取向。简淡的审美趋向构成中国画艺术"大羹必有淡味"的韵味,从水墨淡墨的衍化到色彩"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碰撞,无疑撇去烟火之气。平淡、朴素的美学思想,使得中国画艺术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园林历来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意境闻名于世,在中国古典园林布局中,常有"无水不成园"一说,对于水体的处理在造园过程中处于灵魂地位。中国古典园林思想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叠石理水的设计手法独一无二,我们应从"心"出发,认真研习其思想,进行多学科交融学习,并结合时代需求传承并创新理水思想,以应用到现代景观中去。  相似文献   

17.
佛教寺院园林是佛教建筑、佛教文化、自然美景与人工山水的综合体,是佛教建筑在园林化过程中呈现的成熟的文化形态。佛教寺院园林,既是中国古典园林与佛教建筑在空间布局和审美情趣上的渗透组合,又是中国宗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互相交流中的自我发展。中国佛教自印度传入后,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初期形成、全盛发展、成熟定型等时期,不断变化与自我完善,呈现出寺院中国化、园林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首次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命题,他认为只有能够激起人们审美感情的才称为艺术作品,而激起这种审美感情的是艺术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的关系和组合",就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朱仙镇木版年画以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粗健有力的刻线,单纯热辣的色彩,庄重大气、古朴淳厚的气质,具有很高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中国画中所营造的"幻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与自然之道,同时也是艺术家的个性风采与精神生命的体现。文章主要探讨传统中国画中的"幻境",以丰富现代中国画的技巧和艺术语言,并对当代中国画只顾描摹现实的现状进行反思。画家需要用心造"幻境",其所创造的"幻境",不仅具有美的价值,更富有对人生哲理,对人产生深入心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有追山逐水、亲近田园的追求。"高山流水,小桥人家"就是人们向往的生活,画师们描山绘水,便出现了山水画,匠师们堆山筑石,便出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写意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两者具有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们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文章旨在探究中国山水写意画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表现,古典园林从写意山水画中借鉴的美学思想,感受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自然、自由、意境的美,并给后世的造园艺术以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