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片《寻龙诀》由畅销盗墓类小说《鬼吹灯》的后四部改编而来,作为天下霸唱的成名之作,其小说于2006年在网上一经连载便迅速集结了一批专业"灯丝",开启了"虚拟盗墓时代"。在电影工业时代,小说的生命力得到了增殖和延续,新的媒介传播方式使《鬼吹灯》很快进入市场开始了它的商业化之旅。一方面,在这种"极致的商业化"的包裹之下是电影文学艺术性的缺失;另一方面,电影《寻龙诀》成功的背后反映的正是2015年大行其道的影视IP热潮。作为电影制作的一种方法,IP改编是加快电影工业化的一支新生力量,也是电影产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前者是文字的艺术,后者则是视觉、听觉的艺术。但是电影离不开文学这一源泉,好的小说多被改编为电影。电影面向的是社会大众这一群体,在艺术处理上需要符合大众审美;小说相对而言,针对的群体要小,以文字直击内心,直面现实,并不需要以大众审美为标准。对此,以《芳华》为例来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3.
根据著名作家虹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海王》于2017年国内公映后,并未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影片将原著"女性成长"的故事大幅删减,取而代之的是"上海历史";小说中原本复杂多样的人物性格在影片中也极为刻板单一。从主题偏移和形象变化两方面分析电影《上海王》对小说的改编,并试图从电影本身及主流意识形态思考如此改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陈璟 《美与时代》2014,(6):87-89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2012年9月,《白鹿原》被导演王全安搬上了银幕。电影以“麦子”、“祠堂”和“秦腔”三个核心意象,观照了关中平原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部凝重浑厚的民族秘史。  相似文献   

5.
享有国际声誉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被越南裔法籍导演陈英雄改编成电影,并在2010年底搬上大银幕。但这部拥有众多读者的小说在改编之后却没有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影评人和观众也赞弹不一,争议一片。对这一案例中的小说和其改编后的电影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和分析,有助于总结村上小说与电影嫁接的经验和教训,更有助于文学改编电影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6.
作为讲述上海故事的地域小说《繁花》,一经发表便广受关注。而作家金宇澄在《繁花》中鲜明的上海叙述,也备受热议。《繁花》和王家卫电影中对上海记忆的叙述,使得关于上海的历史叙述又多了一层新寓意。作为地方小说,讲述上海故事的《繁花》,可以说是上海文学叙述的新表达,为上海文学注入了新力量。  相似文献   

7.
2012年上映的韩国电影《银娇》[1],是根据韩国知名作家朴范信于2010年出版的同名小说[2]改编而成.影片发行后,其以挑战大众伦理底线的题材内容,引入入胜的故事情节与出色的制作功底,一举成为2012年韩国最具话题性的电影. 一、小说与电影 对比小说《银娇》可知,改编后的电影在故事的情节上与原著基本保持一致,然而在叙述方式及人物形象的处理方面两者却存在许多差别. 在叙述方式上,小说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开篇就是诗人李寂寥的临终笔记透露的两则秘密——著名诗人李寂寥爱上了一个与他年龄相差52岁的少女,并谋杀了自己的弟子兼情敌徐志宇——这无疑为后续故事的开展营造了悬念.而改编后的电影则是采用了平铺直叙的方式娓娓道来,在影片的开头展现了诗人李寂寥孤独的一天:昏暗的屋子、用开水冲食的剩饭、几碟简单的泡菜,以及在睡前,诗人裸身站在镜子前,面对自己老迈的身体,露出的厌恶而无奈的表情.  相似文献   

8.
中国版《嫌疑人X的献身》的电影改编,将小说文本潜在的由为爱"献身"引发的情理冲突的主题跃升为显主题,展示了日本与中国两种不同文化的情理结构,把浸润着哀感崇死的日本民族性格的小说文本,重构为展现乐感重生的中国文化底蕴的电影文本,在当今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中国文化吸纳同化外来文化的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9.
孙亦平 《中国道教》2005,9(6):14-17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领域,由于道教的神仙传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因此,到唐代时,道教小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唐代道教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于唐末五代著名的“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手笔。杜光庭在撰写《道教灵验记》、《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录异记》等书时,通过搜奇述异,塑造了许多颇具魅力的求道者形象,讲述了许多颇具传奇色彩小说故事。在杜光庭的小说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仙感遇传》卷四的《虬须客》。《虬须客》因与后世影响甚大的唐代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在人物与情…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电影日益丰富。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再局限于民间手工艺的传播,也不再局限于诗歌传颂的爱国情怀,而是从多元化的角度呈现多元文化,使更多人受到文化熏陶。《白蛇:缘起》是以东方文学小说《白蛇传》为原载体而改编的电影,在电影制作中也蕴含着诸多文学元素与美学元素。  相似文献   

11.
《晏子春秋》的文体属性可谓众说纷纭,近年来,认定它为小说的观点日盛,持小说论者依据的主要是小说文体的部分特征,如具有故事性、以塑造人物为核心、具有虚构成分等。这种依据并不科学,它忽视了小说作为纯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我们要判断《晏子春秋》是不是小说,关键要判断它的文学属性,即它是不是审美的。《晏子春秋》在价值取向、人物塑造及表现手段上都表现出明显的非审美特征,这与标志着中国小说审美初始的《世说新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不能轻易把《晏子春秋》定性为小说,它是一种具有历史具体性的特殊文体。  相似文献   

12.
<正>4月29日,由霍建起导演、邹静之编剧、黄晓明主演的电影《大唐玄奘》登陆全国各大影院。《大唐玄奘》讲述的是1300多年前,玄奘法师不顾艰难险阻前往天竺求法取经的故事。在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仅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突破440亿元,全年故事影片产量达686部),这部佛教高僧传记电影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一、《大唐玄奘》展现了一代高僧舍身求法的奉献精神电影《大唐玄奘》用2个小时的镜头语言,真实还原了玄奘历经17载的艰难取经之路,不戏说、不传奇,影片以目前存世的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撰文的《大唐西  相似文献   

13.
由李安执导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电影《卧虎藏龙》改编自王度庐的同名小说,该片看似是传统的中国武侠电影,但片中各种取景构图与影片意境氛围的营造不免被人们冠上"文艺武侠"之名。电影中大量中国自然山水景色与精彩的武打动作戏无疑给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和极致的审美享受,而李安通过该片也传达出了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范畴中"儒"与"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景文 《美与时代》2014,(2):114-115
《Rango》是著名音乐制作人汉斯&#183;季默的经典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其电影配乐的主要框架结构分析,了解不同类型的主题音乐以及点描音乐对电影剧情与效果表达的重要作用,使创作者与观影者切实体会到音乐是电影创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5.
纬书《河图》虽属经书范畴,但它以虚幻迷离的神话故事和远荒蛮夷的地理面貌,阐释天、地、人的互动关系,从而区别于典雅朴实的经文表现手法与叙述语言。纬书《河图》所具有的神话叙事模式、仙山仙境的描述、休咎之征的隐喻性思维,使它产生了与经之雅正不同的神、怪、奇、异的文学审美特点和情趣,具有了几分小说家言的特征。从其上承《山海经》的内容和思想,下启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的“奇异”来说,汉代纬书《河图》不自觉地参与了小说的发韧,是古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虹》与《恋爱中的女人》是D.H.劳伦斯分别于1915年和1920年创作的两部伟大的作品.如劳伦斯本人所言,从某种程度上说,《恋爱中的女人》是《虹》的续篇.因此,两部小说不可避免地存在互文性关系.具体而言,两部小说在人物、环境对圣经文本结构的运用以及两性关系探索等方面存在互文关系.从互文性角度对小说《虹》与《恋爱中的女人》进行解读,可以为小说的理解和诠释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来源之一,它对西方文学的影响颇为巨大,很多文学作品都有《圣经》的元素。《白鲸》可以说是一部史诗般的充满《圣经》寓言的小说,而本文主要探讨《圣经》中海的含义,并分析它的两面性在《白鲸》中的体现。一方面,文章先分析《圣经》中海的恶魔性,另一方面又解释它是作为上帝显示神力的工具,最后再详细分析海的这种对立性在小说《白鲸》中的具体表现,旨在更深刻的了解小说的主题和梅尔维尔的宗教观点。  相似文献   

18.
将当代作家方方的小说《风景》与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的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位作家在这两部小说中的叙述手法明显相似,人物性格命运也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通过对两部作品叙述结构中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比较,可以发现两个文本叙述结构的基本形态以及其带来的同与不同的悲剧呈现方式,显然,福克纳"多视角"的叙述方式与方方讽刺的语言则又是各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19.
《繁花》是最近大热的小说,这部小说是处在"历史终结"处书写上海经验的,所以契合了对于上海以及当下中国现状的认知。小说结构导致了小说中没有"历史";小说对"物"的描写提示我们需要对其传达的经验做批判性的理解;小说中"沉默的大多数"正指向了社会存在中人道主义的缺席;小说中没有提到的20世纪80年代,正是解读的关键。市民在社会中最终是脆弱不堪的纸花。  相似文献   

20.
赵颖  陈清华 《学海》2012,(3):176-179
从《小山回家》到《海上传奇》,贾樟柯用10多部电影记录了中国当代变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与冯小刚、张艺谋等由于影片题材及风格转变而只能贯之以"导演作品"的电影不同,贾樟柯的电影由于一些元素的重复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类型",而贾樟柯也是目前中国少有的形成自己"类型"的导演。本文从内在观照、风格、表演、定位等方面分析了贾樟柯的电影"类型化"元素,试图为他的"类型"电影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