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悟真篇》是中国道教内丹修炼著作中的重要经典。历代以来对它的解读多由其它经典的汇注或解读者所得的传授展开,很少能完全按照《悟真篇》文本本身来解读。本文试图在全面搜集《悟真篇》同类诗句的基础上,以《悟真篇》自身解读自身的理路,整理出《悟真篇》基本的修炼框架,对《悟真篇》提供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汤士文 《天风》2021,(1):28-29
《路得记》是一篇脍炙人口、温馨动人的短篇故事,是希伯来文学中的珍珠.施莱德声称:"世上没有别的诗人写过一篇比这更美丽的短篇故事."《路得记》讲述了信仰女英雄路得的故事,属于叙事文体,故可采用叙事释经的方法对本篇加以解读.所谓叙事释经就是一种以文本为中心的释经方法,以经文作为故事来解经,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场景、情节和修辞...  相似文献   

3.
戏剧符号学是一门运用符号学理论、视角与基本方法研究戏剧艺术的学科,其主要关注点在于戏剧中的符号系统、剧场交流系统、文本系统三个基本范畴。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戏剧符号学进入国门,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国戏剧的分析及文本解读。借用戏剧符号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话剧《家》进行符号分析与文本解读,以求为中国戏剧的话语阐释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文论的核心思想,文本分析中的二元对立法直接来自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音位学原理,它注重对作品文本内在结构的分析。《倾城之恋》小说文本中存在着多组二元对立项,可以从中国传统婚姻的角度解读《倾城之恋》小说文本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5.
《管子》四篇并非专门注解《老子》的著作,只是为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而解读、发挥老子思想、注解《老子》文本。《管子》四篇的"《老子》注"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分散于《管子》四篇。并且,主要是对《老子》"道经"的部分内容的注解。而且,其注解《老子》具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构成了其注解《老子》的特色,也是其注解《老子》新意之所在。从《管子》四篇注解《老子》的文字,并结合《管子》四篇对老子思想的阐发来看,《管子》四篇认为老子思想包括道、圣人、人生修持等方面。这些,大体不谬。《管子》四篇把老子道之无为解读为"道贵因",以"因"释"无为",是其《老子》注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6.
区分《春秋繁露》的春秋学篇章,是了解《春秋繁露》的必要门径。通过对已有的区分进行分析,并加之对文本的解读,发现依《春秋繁露》各篇与《春秋》的距离之远近,存在着五种情况。至于哪些篇章最终可归于春秋学,还要视在何种情形下使用这些篇章。  相似文献   

7.
李潇雨 《学海》2006,(1):182-185
《玉卿嫂》是白先勇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试图运用雅斯贝尔斯的悲剧理论对文本中的悲剧意识进行分析挖掘,探究文本中人物的悲剧根源所在,也试图解读文本以印证存在主义的哲学主张。  相似文献   

8.
《道德经》传世的文本形态复杂多样。如何正确解读经文的文本成为研究《道德经》不可绕过的一道坎。《道德经》文本中出现过八次"和"字。通过对这些"和"字的集中疏解,可以发现在《道德经》解释史中,存在某种多元层累的解释学。分析这一解释路径,可以为进一步解读《道德经》经文提供某种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Dynamis概念具有三种基本内涵:能力、可能和潜能。文章结合亚里士多德的多个文本对其中的每一种内涵都做了详尽的讨论。在此基础上,文章又基于发生学的研究方法,根据亚里士多德对能力、可能和潜能这三种内涵界定的具体内容,确立了在《形而上学》Δ12、《分析前篇》I 13、《形而上学》Θ1-9和《解释篇》这四个关键文本之间的著作次序,表明《形而上学》Δ12是最早的,《分析前篇》I 13次之,《形而上学》Θ1-9又次之,《解释篇》最晚。同时,文章主张,Dynamis的"潜能"的内涵是从"可能"的内涵中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0.
在新约研究中,《马可福音》因其戛然而止的结尾——"因为他们害怕"(可16:1-8)而备受关注。本文也着重研究了这一有趣的结尾,并试图用读者反应批判的方法来解读这一结尾。鉴于其主要人物是女性,因此本文选择对《马可福音》16章1-8节的文本进行性别批判性解读。本文将简要介绍这种在20世纪被广泛应用的方法,以及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和近年来的研究动态。本文将根据这种方法解读文本中反语的特点,并研究这些女性的反应如此具有讽刺意味的原因。她们是否失败了?她们害怕什么?这两个都是很重要的问题,仅仅从所选择的本文来理解女性的反应是不够的,还需要从《马可福音》整个文本中阅读对女性的叙述。这就是对文本中女性反应的神学思考。最后,本文将以一个女性自身的阅读反应作为结语,探讨其在基督教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崔海鹰 《现代哲学》2014,(3):98-103
《成之闻之》是郭店儒简中的重要一篇。该篇的作者问题,关系到文本的时空定位和主体定位,以及对该篇乃至整部郭店儒简思想内涵的探讨。在战国儒学传播背景下,系统考察郭店儒简与《子思子》的关系、《子思子》成书过程,以及子思为人与《成之闻之》文本特征之关系,可知子思与该篇作者颇为密合。本文进而对该篇简制问题及"闻之曰"问题加以探讨,从而据多个角度推定《成之闻之》作者应为子思。  相似文献   

12.
会话含义理论是英国语言学家格赖斯所提出的重要语用理论,通过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对鲁迅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说《祝福》中的对话进行分析,旨在对这篇小说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以及对文学作品从语用学角度进行全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韵律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从知觉、认知和语料库分析角度对汉语韵律特征进行的一系列研究。(1)韵律特征知觉:用实验心理学和知觉标注的语料库分析方法,研究汉语语调和音高下倾与降阶问题,语句和语篇中知觉可以区分的韵律层级及相关的声学线索。研究结果支持汉语语调的双线模型理论和语句音高下倾的存在;证明语篇中知觉可以区分的韵律边界是小句、句子和段落,及其知觉相关的声学线索。(2)韵律特征与其他语言学结构的关系:在标注的语料库的基础上,用常规统计方法研究语句常规重音分布规律、语篇信息结构与重音的关系、并用决策树方法研究根据文本信息确定韵律短语边界和焦点的规则。(3)韵律特征在语篇理解中的作用:用实验心理学方法和脑电指标研究韵律对语篇信息整合和指代理解的影响,揭示其作用的认知和神经机制。讨论了这些研究结果对语音工程、语音学理论和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以先秦道家典籍《老子》、《庄子》的文本解读为范例,有助于审美观与时间观之关系的研究,有助于阐释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对时间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形成更为正确的时间观,由此才能更好地解读道家典籍中的审美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时间问题为视角,以哲学美学关系为中心,在注重历史考据、典籍文本与义理思想相结合的同时,运用还原语境和纵横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来诠释文本思想,试图从审美与时间的角度来诠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界多将荀子的《天论》篇解释为一篇有关宇宙观、自然论的哲学文本。但实际上,《天论》中的"论天"实际是为了"论人",尤其是论述人间政治秩序的治理。所以,应当将之还原为一篇政治哲学文献。而此篇文献要论述的就是礼义作为治道的政治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任何翻译都是一种诠释行为。由于《论语》文本的开放性、概念的模糊性以及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论语》英译的诠释性更加突出。20世纪是《论语》翻译和研究的高潮期,出现了大量的英语译本。中外译者在《论语》英译中采用创造性翻译、现代性解读、哲学诠释、语言分析以及中西文化比较等多种诠释方法,既丰富了对《论语》和孔子的理解,也导致了对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利用和曲解。  相似文献   

17.
《管子·八观》篇倡导调查研究,是世界上最早的调研环境的分析工具。美国学者Johnson,G.和Scholes,K.于1999年提出了PEST Mode,PEST Mode是战略咨询顾问用来帮助组织检阅其外部宏观环境的一种方法,它一经提出,就被应用于公司战略规划、市场规划等,成为通用的分析工具。今天我们尝试着从《管子·八观》思想本源出发,与PEST模型比对分析,剖析《八观》思想中的环境调研理念及缺陷。  相似文献   

18.
从文本表达看易、老、孔、医的同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论语》和《内经》等经典的文本表达呈现出共性:篇与篇、段与段甚至句与句之间看似缺乏逻辑衔接但却是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表达方式受到《易经》卦与卦、爻与爻排列方式的直接影响。其文本特征为:指点、叙述(呈现)和互文见义。共同的文本表达方式是易、老、孔、医同源性的又一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9.
日本马克思学者望月清司在其代表作《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中,以"纯粹培养"(Reinkultur)马克思的方式,通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穆勒评注》到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文本解读,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解释。我们认为,望月对上述诸文本的解读都是偏颇的,有必要逐一加以辨正。由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望月立论的核心依据,本文首先就其对这一文本的解读进行澄清,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所谓"依赖关系"史论,二是所谓"劳动和所有的同一性"逻辑,三是望月对所谓"异化统治论"的拒斥。我们认为,只有清除望月对这三个问题的曲解,才能真正弄清马克思在该书中提出的"三大社会形式"理论的原像。  相似文献   

20.
在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外推介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误读,特别是当有翻译这一过程介入时尤其如此。本文从《孙子兵法·九地篇》一段文字的理解和翻译入手,探讨了文本解读的开放性与限定性问题,进而阐明在典籍外译与国家形象塑造二者关系问题上我们应持有的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