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遗"中的传统造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重组与创新可以打造适应时代需要的设计作品,为"非遗"传统工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南通"非遗"中典型的传统造型为研究对象,结合"非遗"特点,从外在的造型到内在的文化深入研究非遗创新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黄雪玲出生于泉州市一个木偶头雕刻世家,父亲是江加走木偶头第三代传承人。小时候,父母亲去木偶头工作室上班,就会把她一起带上。她站在父亲的身边,看父亲一刀刀地雕刻木偶头,她常常惊奇,一块不起眼的木疙瘩,在父亲的刻刀下竟然慢慢地有了眼睛、嘴巴,甚至有了表情,最后变成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木偶头。通过父亲言传身教,她慢慢知道,木偶,是一种刻木为偶,操偶作戏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们相互联系和情感沟通的纽带。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但是由于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传统手工艺已经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慢慢被人们忽略。分析沈阳市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现状及存在问题,有利于将沈阳市手工技艺与民间美术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4.
南阳曲艺积蕴深厚,曲种众多,影响颇大,南阳大调曲子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但是在近30年来,大调曲子却出现了传承断裂、剧团减少、场地缺乏、人员不整等情况,几乎濒临失传.如今,在全国保护“非遗”的大环境下,政府的重视、学校的引入、艺人的培养、媒体的宣传等让南阳大调曲子又有了新貌,但问题依旧严峻.  相似文献   

5.
陈卓 《美与时代》2021,(2):46-47
文章以"青景竹韵"主题民宿设计方案为例,探讨将非遗元素运用于主题性乡村民宿空间设计的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精华。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大众旅游兴起,在乡村旅游中体验当地文化也成为广大游客的普遍需求。主题性乡村民宿设计中融入当地非遗元素,能提升民宿的文化体验感,增加民宿的价值和独特性,且能促进非遗的传播、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将“口述史”研究引入非遗的保护和研究,不仅能弥补现有文献史料的不足,还能真实而全面地还原民间社会生活的演变。采用口述史的方法,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方式将这些“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记录下来、传承下去是端砚非遗保护的重点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权宜”,是言语中众多修辞现象的概括,也是词义增值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纷繁而又多采,例不胜举,姑以“五子登科”示一隅。“五子登科”是产生于封建科举时代的一句成语。科举时代应考中被录取叫做“登科”,“五子登科”的意思是说五个儿子都考中了,得了功名。这是它的本义,即固定义。旧时有“多子多福”之说,五个儿子当然够得上多子多福了,“登科”更是“光耀门庭”的大喜事,所以,“五子登科”常被当作婚娶  相似文献   

8.
"非遗"传统技艺是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技艺承袭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湖北省阳新布贴和日本青森碎布的五个方面分析其审美特色与文化内涵,展示了中日"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从另一个角度传达了传统非遗艺术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和创新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9.
王耿晨 《美与时代》2023,(2):123-125
以“非遗+会展”为代表的非遗会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传承传播的新平台。基于浙江非遗展14年办展实践,非遗会展已成为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传播的新渠道,能够为区域非遗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同时也是振兴传统工艺,使其融入当代生产生活的成功路径。注重策展主题定位与业态融合、注重整合展览内容与展览空间延伸、注重创新双线展陈模式等多元办展路径,将持续推进非遗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付凤华 《美与时代》2024,(2):106-108
当前,国家对科普事业越来越重视,传统的科普方式及科普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对于高质量科普的需求。通过VR技术等进行立体化、多元化、多感官沉浸体验的数字化科普资源开发是必然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记录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内容,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知识和技能,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难得的科普资源素材和案例。基于VR技术进行非遗科普资源数字化展馆设计,以广西馆为例阐述设计思路,并提出基于VR技术的非遗科普资源数字化展馆开发,在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素养、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全民科学创新意识和能力等多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有利于促进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11.
在以"一带一路"为引擎、区域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当下,如何正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及其文化艺术的承传与重构是我们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以苏州泥塑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梳理非遗产业的脉络,探索传统手工艺与江南水乡文化的逻辑体系,建构传统文化艺术的当代语言和再生之路。  相似文献   

12.
在当下社会对高校美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关注的双重作用下,高校美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既有助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认同。广钟设计制作技艺是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在美育中引入其内容,将"非遗进校园"与"培育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是以"非遗"促进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可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文化领域的重要指引,也对深入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要求。苏中地区非遗传统舞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统舞蹈面临着种种困难与挑战,将非遗传统舞蹈进行表现形式、传承方式、保护方式等方面的转化,不断推动非遗传统舞蹈走向大众,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4.
夹江年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推动夹江年画的发展,深入挖掘其文化涵,提取文化元素,选择合适的载体,设计和开发文化衍生产品,从而促进夹江年画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展业在我国的发展极为迅速。通过对"中阿博览会"的分析,结合我国会展设计中的特点,了解我国会展设计所遵循的建设原则,从我国会展的媒介、会徽和主体等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对我国会展设计的要素进行研究探讨,帮助我国会展业找到一个构建和展示设计理念及构建一个品牌形象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瑶绣文化是我国瑶族地区再现过山瑶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其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精神思想反映着瑶族百姓的文化与生活。近年来,由于乡村地区的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工作和发展,伴随而来的乡村过疏化现象也开始显现出来。以代际相传的传统瑶绣传承机制已不适应在现代乡村生活中发展。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以来,建筑设计中的奇怪现象不断涌现。河北省峰峰矿区元宝亭作为典型建筑之一,文章对其建筑结构、图案等进行剖析,探究审美价值层面建筑灵魂的缺失,提出了这些奇怪的网红建筑在丧失意味的同时在民俗方面也有一定的可取性,推动建筑设计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姓氏,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拥有的独特符号,它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蕴含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姓氏图腾是姓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华夏民族至关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中华姓氏文明的焦点价值乃是民族的凝聚、协作、和谐、融洽。将姓氏文化与现代化品牌文化相结合,挖掘我国的姓氏文化的内涵,不论对中国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理性思维笼罩和技术落后的时代,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陷入被动性和压制性的困境。随着技术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被解放出来,但也带来了工具理性超越审美理性的问题,以感观体验为主要形式的电影和广告则成为了当下大众文化消费的主体。面对技术文明的扩张和商业文明被迷信的现状,需要在技术支撑下寻求理性反思,坚守大众文化的发展底线,在诗意化和技术化中寻求人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中国家居环境布置中就有用木材和竹材来装点室内环境和制作室内家具的习惯。因此,实木家具和圆竹家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直至现代仍为人们所喜爱。竹集成材家具是近几年开发出来的新生竹家具,材料具有大自然赋予的独特美感及优越的特性,并具有生态性和环保性,在快节奏和强压力的社会里,竹质家具给人的无论物质感受还是感性感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