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圣经和合本修订版《旧约》中,以"地府"这一本土宗教观念对译希伯来圣经中的■(shcht)。为这一古老的希伯来宗教观念又叠加了一道新的文化意涵。本文从现象学的角度,力图描绘叠加在汉语圣经"地府"观念中几种不同的语言思维和文化观念,动态分析翻译过程中不同语言和文化对宗教观念的改造与丰富。  相似文献   

2.
"达尔尕"是青藏高原东缘大小金川流域嘉绒地区集歌舞、仪式、信仰等于一体的文化事象。本文基于对嘉绒地区"达尔尕"长期的田野调查,并结合藏汉史料对达尔尕进行文化分析,认为象雄文明是达尔尕产生的文化根基,达尔尕是苯教"圆崇拜"观念衍生出的审美仪式活动。达尔尕在嘉绒社会长期传承,其形式、内容、展演程式至今还保留着苯教文化的基因,是苯教观念浸润之下嘉绒藏族审美生活的呈现。  相似文献   

3.
大卫·斯瓦格尔梳理了西方历史文化语境下自柏拉图以来意识形态与艺术观念之间的对抗关系,指出了审美教育在艺术观念和意识形态教育之间的困境,强调了审美教育在意识形态教育和艺术观念之间的协调作用,最后面对西方当代资本主义"产消合一"意识形态的缺憾,大卫·斯瓦格尔强调审美教育要为艺术的观念而辩,以批判、弥补西方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缺憾。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大卫·斯瓦格尔在西方历史文化语境下所做的研究及其所得出的结论与中国古代"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中艺术作为意识形态载体和教化天下的贯道之器的传统有差异,更与中国当代艺术对意识形态的自觉弘扬有着巨大不同。但是,大卫·斯瓦格尔的研究对如何有效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背景下习总书记关于深化审美教育的重要通信指示有着一定的反思借鉴意义,审美教育应该成为意识形态教育和艺术观念的调和中介,艺术应该提供时代新声。  相似文献   

4.
"阴阳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范畴,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代著名哲学家熊秉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那么带有"阴阳"观念的审美思想必然对书法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奠定了书法艺术的审美基调。文章通过分析探究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阴阳"观念,并将其中"阴阳互用"的思维方式提炼出来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在创作过程中营造出"阴阳相生"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5.
冰雪雕塑造型艺术,对冬季长期处于大雪堆积的天山天池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型的风景线,让这里的游客流连忘返,称赞叫绝。独特的艺术形式提高了人们的审美精神和素质,以雕塑文化促进了景区美化,以景区美化带动了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书画元素"是扬州土特产食品包装上的常见内容。但是,近年来,一些扬州土特产食品包装在运用"中国书画元素"时不断地寻求创新和突破,呈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征。这些创新与努力说明,艺术设计领域对待传统艺术文化的观念的转变,不再是简单的消费,而是正视、突破文化断层,努力挖掘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促进传统与现代中国艺术文化的交流,实现传统与现代审美的融合。这种探索正在促进"中国风"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的形成,也必将实现中国特色文化的又一次升华。  相似文献   

7.
上海是我国经济中心,又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引领着世界文化潮流,"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上海的有力支撑,它正努力以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与世界文化融合。21世纪上海的旧城改造就明显展现出了它的创意与包容。文章集中论述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下,上海在旧城改造中灵活地将创意产业穿插其中的思路和阶段性的成果,这既有效保护了老建筑,发展了新经济,还融合了世界文化潮流,对其他"一带一路"地区的旧城改造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虎像有着深厚的审美文化意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在社会生活层面的"虎威吉祥";其次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里的"龙虎和合";最后是在精神与人格理想层面上的"虎虎生生"。而欧阳巨波、欧阳雨梦的《中国瓷上虎文化》是一部以"瓷上虎纹饰"为切入点,探讨虎文化在陶瓷上传播和发展的专门著作。在多年有针对性地虎纹饰瓷器收藏基础上,作者通过实际藏品的研究,以图并文的方式整理出虎纹饰的瓷上艺术史与审美文化史。该著以博物学知识为基础、立足于艺术学的视角,借助美术考古与民俗学的方法,来进行艺术品鉴、文化溯源、民俗揭示。它既是一部艺术史的专题著作,又是一部古代艺术品收藏与品赏的文化推广读物。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的色彩设计问题,渐渐成为人们较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对既有建筑进行立面改造工作,可以更好的对城市环境进行美化,实现城市建筑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的关注度较低,改造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既有建筑立面改造效果。对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的色彩设计研究,将注重把握色彩设计的原则,发挥城市文化特点,使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取得更好的审美感观,以实现既有建筑改造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泛审美意识与伪审美精神─—审美时代的文化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审美文化对形象游戏的无意义追求,在“美化”生活的普遍欲望中,表现了一种泛审美意识。这种泛审美意识,一方面是在现代化运动中个体自由扩大的结果,另一方面包涵着自我意识的丧失和审美理想的落空,因此,它实现为一种伪审美精神——审美活动失去了超越力量,沦为纯粹形象的物化追求。为了保护和发展审美精神,必须揭示这一当代文化悻论,批判这种形象的物化无意识,在现实和精神的两个维度的对立统一中重建审美精神的入学意识和理想。这乃是当代美学的首要任务。一、文化的审美时代:形象游戏的二律背反这是一个充满停论的时代。悻…  相似文献   

11.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戏剧毋宁是审美与伦理并存的文化存在物。因审美与伦理具有统一性,传统戏剧在审美怡情的同时,兼具民风教化、善德培育之功用;因审美与伦理具有矛盾性,传统戏剧的审美只可能是在伦理规定的"可以然"之域的审美,所谓"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受传统伦理的影响,传统戏剧在有关价值主题的宣泄上,自觉将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忠、孝、仁、义作为审美关注的重点,这也导致传统戏剧审美将愚忠愚孝、贞洁观念、皇权思维等封建糟粕掺杂其中。审美与伦理的矛盾运动,导致了传统戏剧在对名教经学不断的质疑和反叛中彰显人的价值和力量,最终接近审美的"自由形式"。  相似文献   

12.
从当前研究现状来看,学术界往往把蹴鞠当做一项体育文化形态来研究,鲜有学者从艺术的角度研究蹴鞠。从宋代开始,几乎每一朝代都有关于蹴鞠题材的绘画作品流传于世,集中反映了儒家审美观、文人趣味与大众审美、"女性气质"与"身体美学"三个方面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因此,从审美文化的角度考察"蹴鞠与艺术"的关系,揭示蹴鞠绘画在特定时代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是对蹴鞠研究的补充与拓展。  相似文献   

13.
文化审美价值的认同取决于审美实践环境的制约性。不受制约,其价值认同向意义范畴无极限化方向发展;受制约,其价值认同则向不断满足现实功用性需求的方向发展。文化消费中的审美功用性价值需求表现为追求最佳审美感觉、最佳经济效益、最佳生活质量。文化消费价值的创造上更注重产品虚拟设计、美化消费环境和创立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里,服装已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着装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受到了新思潮、新观念的影响和洗礼。与此同时,作为人们进行修饰和美化自身手段的着装文化在原有的社会意义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着装文化不仅体现着某一历史时期的特定的文化氛围,而且也显示了着装者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的“美学化”——文化“视觉转向”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在古典文化中 ,美学或艺术往往被视为少数有教养的阶层所拥有的特权。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才有闲情逸志和趣味去舞文弄墨 ,赏画观景 ;西方亦然 ,贵族订购艺术家的作品装点自己的豪宅和庭院。所谓文化 ,在传统社会中被认为是一种资格、标志和地位。拥有艺术趣味和审美品格的人并不是黎民百姓。当然 ,老百姓自有民间文化消遣。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民主化和传播技术的演进 ,艺术似乎逐渐走出了少数人的“樊笼”而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美化生活成为一个日益民主的文化的标志。其实 ,审美的生存方式早就被哲学家们理想化地讨论过 ,克尔凯…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同志把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国人民的审美理想;把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审美理想;认为劳动是美的,劳动模范是美的,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是美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美的,必须发扬;他号召全国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我们的国家美化,社会美化,公民的心灵美化;要求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他向全国人民发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他向世界各国提出共建生态美好的地球家园.他要求文艺工作者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求文艺工作者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要求文艺工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真善美,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同志关于美学问题的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我国的美学理论研究和审美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艺术之中,中国绘画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审美文化影响中国绘画艺术,使其有着独特的审美体系。道家思想中的"虚""实"观念更是启迪了中国画的审美创造,形成了"空白"与"留白"的艺术法则。"空白"与"留白"的含义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空白"这词用在绘画作品中指的是纸上没有被填满的部分;而"留白"更像是"空白"一词的提炼,"留白"中的"留"字更是表达了作画者的主观能动性与思维创造性。这两个词在中国绘画的千百年历史中起着推进作用。直到今天我们仍在探讨画面构成中的"空白"与"留白"。因为画面中空白大小、位置高低都会影响一幅画的视觉效果,也会影响观者的情绪。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作品浸润着东方的生态观念、文化传统、审美观念,但在这相似中又存在不同的文学审美追求:前者追求中国式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和湘西神秘的和谐生境,后者追求日本式的"吸收自然"的生存观念;前者体现了中国诗情画意的传统和古楚文化的遗韵,后者体现了对东方传统文化的迷恋和对日本"物之哀"及"幽玄"文学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合一"的宇宙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宏观、整体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在上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空间表现形式.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虚实空间观念,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视觉节奏来表达画面空间.虚实空白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表现的一个主要特征,潘天寿说:"画事,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  相似文献   

20.
正仪式是信仰活动的灵魂,只有通过萨满仪式才能够展现出萨满信仰的活力和传承,进而从中窥探萨满信仰中古老的带有某种功能意味的原始艺术表现形式。蒙古族萨满信仰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形式,不仅是早期蒙古民族精神世界的传承,也是通过象征来展示草原民族审美情感的观念上和视觉上的集中体现。蒙古族是典型的草原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的自然天性使自身在脆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