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古斯舞是湘西土家族古老的民间祭祀性舞蹈,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其表演粗犷豪放,能让人领略到上古"五荒"时代的原始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2.
传统戏曲中的花脸,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其蔚为大观的脸谱,是具有民族文化风格的独特创造,它为戏曲艺术增添了绚丽夺目的光彩,多少年来,它的魅力经久不衰,引起了中外观众的极大兴趣。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脸谱,作为戏剧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作为戏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剧情、角色表演、人物服饰等有机组成了一部戏剧。同时脸谱本身也具有极高的欣赏与品味价值。脸谱图形和色彩的使用与安排,不仅仅只是点缀与美化,它对剧中人物的命运、性格特征,以及人物的职能等等,都有着深刻的寓意与表现。所以,我  相似文献   

3.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是民间对于皮影戏的一种称赞与直接概括。皮影戏是通过对于光影的控制与极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表演,同时还具有内涵美与艺术美。皮影戏从皮影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来看,对皮质选用,雕刻技术与上色技术要求很高,制造难度大,因此它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皮影是通过戏曲的一种舞台表演形式展示给大家,同时戏文所蕴含的文学价值也是考察一个地方风土人情与民间艺术的重要视角。在当今时代的经济推动之下,任何文化艺术,尤其是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往往都会与经济挂钩,经济推动着文化的发展,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搭建和提供重要的"平台",另一方面,文化也能带动经济,在当前的时代,皮影所具有的文学、戏曲、美学等价值无疑拥有着一定的市场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4.
赵旭峰 《美与时代》2014,(3):140-140
作为与戏曲相结合的音乐,中国戏曲音乐与其他形式的音乐艺术的区别,在于它体现着适应戏剧的要求,要为表现戏剧人物、推动戏剧情节发展营造情感氛围服务。它是一种戏剧化了的音乐,同时也是区别一个剧种与另一剧种的重要的标志。这种戏曲音乐有自己特有的结构形式、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具有强烈的民族民间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戏曲艺术当中,音乐既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手段,又是戏曲艺术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所以,王国维在研究中国戏曲之形成时指出:"至宋金二代而始有纯粹演故事之剧;故虽谓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无不可也."[1]王国维之"戏剧"概念,涵盖了我国南方的南戏和北方的杂剧.于是,"戏曲"就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凡"歌舞演故事"[2]形式的通称,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特有的名称.王国维认为研究戏剧不可不先研究"乐曲也."[3]之所以强调研究戏曲首先应研究"乐曲",是因为他看到了中国戏曲艺术产生之本源.余从先生也曾明确指出:"后世戏曲剧种的形成,基本上也是由两种路子转化而来的:一种是说唱艺术,一种是民间歌舞,"  相似文献   

6.
覃莉 《美与时代》2005,(11):79-80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其表演的程式化和虚拟性,舞台美术的虚实结合,时间、空间的随意和假定,乃至戏曲艺术融戏剧、音乐、舞蹈为一炉的民族艺术特色等诸多方面,都可追溯到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戏曲中的写意性从表面上看只是技巧层面的东西,实质是在传统美学影响下形成的.因此,考证戏曲的写意性必须先考察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写意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艺术图像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中十分重要的影响媒介,其形式语言的文化演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从中可窥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流融合的印迹。以文化传播的适应理论为支撑,研究丝路文化适应下须弥座图像作为媒介融合演进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中艺术媒介的演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须弥座是外来文化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中国历代佛塔须弥座图像谱系的整理,对比研究各代佛塔须弥座发展的异同及其演变规律,反映丝路文化传播中本土文化适应外来文化以及外来文化适应本土文化两个交互影响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戏剧美学讨论会于1986年5月21日在珠海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及港澳的学者、专家、理论工作者近60人。会议历时七天,在大会上作系统发言的有50多人,所涉及的问题相当广泛。现只择其一二简介如下。一、关于中国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各门类艺术作为审美对象,都有其本身的特征,戏剧艺术在艺术之林中能占有一定的位置,是同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分不开的。多数人认为,中国戏曲的写意性是它的根本特征。戏曲艺术构成的因素主要是虚  相似文献   

9.
戏曲文化是中华艺术的一块璞玉,是音乐、舞蹈、表演、叙事、美术、音乐、舞台、服饰等多种艺术的有机融合,并且具有良好文化环境,与多种艺术相互碰撞。时至今日,戏曲仍旧以其丰富的艺术元素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艺术工作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由于特有的民族性、审美性和观赏性,戏曲中丰富多彩的故事可以作为我们动画创作、推动动画产业发展的素材宝库。  相似文献   

10.
许多人把中国戏曲称为中国古代戏剧.戏曲作为中国国粹,的确是符合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表演的戏剧定义,但与西方戏剧理论体系比较而言,中国戏曲的反戏剧性特征更为明显,尤其是明清传奇戏.传奇无论是在叙事策略还是在时空环境营造上,都有着与戏剧不相符的自我特色,虽不如西方话剧拥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有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意境.研究明清传奇的反戏剧性,不仅能够加深大家对于中国古代戏曲的了解,更能把传奇戏中的特色元素运用于话剧中.  相似文献   

11.
王好文 《美与时代》2014,(10):105-105
基本功是戏曲表演的基础所在。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基本功对戏曲的重要性,全面地论述了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希冀能够总结出基本功对整个戏曲表演行当中较为科学的经验,并且加以指导戏曲表演的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12.
王跃 《美与时代》2007,(5):114-117
戏剧与电视艺术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有其自身的艺术审美特性.有关电视戏剧本体特征方面的论述,虽不乏精见,但大多是零散的、甚至是感情式的,并未构建成一种理论体系.本文不针对电视戏剧本体特征进行阐述,而主要从戏剧本质的角度出发,探讨戏剧与电视媒介的融合与互补.  相似文献   

13.
戏剧符号学是一门运用符号学理论、视角与基本方法研究戏剧艺术的学科,其主要关注点在于戏剧中的符号系统、剧场交流系统、文本系统三个基本范畴。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戏剧符号学进入国门,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国戏剧的分析及文本解读。借用戏剧符号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话剧《家》进行符号分析与文本解读,以求为中国戏剧的话语阐释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4.
"语-图"互文作为近年戏曲文本及小说图像研究的中心,在分析"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的基础上,不断地以一种新的视角切入,展现出文化历程中图像与传统文本的互塑。以明刊本《浣纱记》的版刻插图为例,通过对比版本流变过程中出现的图文变化,分析明刊本插画后暗藏的"画外之音";通过揭示文本与图像在互相阐释、互相指涉和互相配合的过程中所达到的图像动态化、戏曲文人化,完成文化历程中插图对传统文本的重塑。从明刊本《浣纱记》图文关系的动态化发展入手,可以具体分析版本中出现的"由文生图""以图释文""图文互行"三种现象。  相似文献   

15.
在图像盛行的媒介霸权时代,神性遭遇流放,被科技驯化的人类失去了对图像的敬畏之心,图像沦为了被动的工具客体。回顾圣像时代,图像同样免不了作为媒介的困境,但与现代不同的是,中世纪宗教语境中的图像,既被当成一种与文字具有相似功能的布道工具,也被虔敬地崇拜着。回归圣像时代,不难发现,圣像同它的表现主体(上帝)之间隐含着巨大的张力,由于图像所固有的被观看的特性,信徒在观看圣像的过程中,必然会迎来肉身之眼与神性目光的撞击。在双重观看的权力之间,在经历了两种目光碰撞后引发的战栗和"自我"的缺席之后,信徒们最终走向了圣像崇拜和圣像破坏的两极。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中国传统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表演艺术等各种元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点和风格的艺术样式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道教思想对于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中国传统戏曲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佛教道教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中国传统戏曲的故事文本、剧作审美、戏曲叙事、戏曲表演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王立松 《美与时代》2014,(3):155-155
众多学者和表演爱好者一直以来的争论和探讨的焦点就是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属于表演艺术的范畴,它们存在很多共同的规律,无论是在创作原则,还是表演方法上。这也决定了影视演员可以参加戏剧表演,戏剧演员也可到影视界去寻找表演机会。然而,它们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艺术特点和美学原则不同,决定了影视剧和戏剧的不同。理解和掌握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异同,无论是在影视领域还是在戏剧领域都能成功塑造人物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山西黎侯虎品牌的跨媒介推广发生了创新型的转变。较之传统媒介,新媒介具有低成本、高成效、即时性和传播性强等特点,可以为传统文化的推广提供更高效的服务。一方面通过不断优化艺术设计造型,将无形之山西传统地域文化赋予到有形的黎侯虎品牌造型艺术中;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型互联网推广设计媒介,逐步使山西传统文化突破地域限制,以达到传承目的,最终实现其包括文化底蕴在内的经济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沙陶陶 《美与时代》2023,(3):115-117
在数字化时代,不同媒介相互结合与互动已经成为展览空间的必然发展趋势。结合中央美术学院跨媒介创意策展课题,探讨数字化时代展览空间不同维度的跨媒介性。就对象的跨媒介而言,主要是根据展览主题不同艺术领域的信息形成文本方案,并跨界转译至空间设计中。就叙事的跨媒介而言,指多感官、联觉体验运用于空间生成。呈现的跨媒介方面,主要是新媒介与新技术促进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未来,展览空间的跨媒介创新发展将是多维融合的。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戏曲艺术的灵魂,从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说,无论是其剧目结构、舞台表演,还是剧种风格,无不融会在音乐之中,因此音乐成为戏曲中区别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作曲家的劳动,就是把人物的内心情感、情绪外化成听觉形象,转化成一种与文学语言相对应的音乐语言.音乐能否与戏曲文学和表演完美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直接影响一个剧目,乃至一个剧种艺术呈现的高低和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