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绘画不仅是儿童在其各个发展阶段的外在表现,也是通过绘画表现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途径。儿童绘画就像是人类原生艺术的开端,这种原始的对美的内驱力促使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表达。儿童艺术品的创作过程是儿童第一次用画笔等工具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世界,他们的绘画作品体现出来艺术作品的相关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将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孩子的世界,引导他们今后的艺术成长。  相似文献   

2.
形式好比绘画艺术作品中的基石,是作品观念与思想的外在表现,没有形式或形式感弱的作品,就谈不上艺术的思想、意境与内涵。那些作品中的基本结构和框架,例如画面的形式上的平衡、形体结构的分析、绘画元素的把控等,都对作品的最终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反映绘画艺术家对画面把控能力及专业素养。文章以保罗·塞尚的绘画作品为例证,结合形式的概念,对"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述,并论证其在当代绘画艺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天风》2008,(23):F0003-F0003
浙江圣爱自闭儿童康复中心是由浙江省基督教两会.杭州基督教青年会共同发起创立的一个非营利的社会服务机构。中心通过一系列科学专业手段.开设了个训、精细、艺术、音乐、电脑、语数、户外,情景.感统等一系列课程.对孩子因材施教.进行疗育康复训练.让孩子恢复童趣和天真.回归于社会。目前每月有50余位孩子接受疗育训练,儿童的康复训练和疗育成效显著,受到家长的好评。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绘画作品有了全新的理解与认识。石涛绘画艺术作品在当今仍然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与创造生命力,体现了"四王"作品的核心与精髓。石涛的绘画主要以生活为创作元素,其师法自然,打破了墨守成规的传统绘画方法,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绘画艺术品,被世人参考模仿。从石涛的艺术创新精神入手,并对其艺术创作精神的产生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对其绘画艺术中的创新精神体现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阐述了石涛山水画中创新精神对未来艺术发展的现实意义,促进了绘画艺术中的创新精神得以进一步延续。  相似文献   

5.
学前儿童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在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儿童教育中艺术教育至关重要.《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的艺术教育部分明确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儿童喜欢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在美术绘画活动中能够交流感情,表达内心想要表达的感受.孩子们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视觉符号,构成独特的画面空间,去表现个人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获得成就感,得到满足感.在愉快的创作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他们画出来的也许不够完美,也许离我们的真实生活还有一些差距,但他们是在创造"艺术",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他们在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传达感情.  相似文献   

6.
国内动态     
中国基督教"两会"召开自闭症儿童疗育事工经验交流会7月3—6日,中国基督教"两会"社会服务部在杭州基督教青年会召开了自闭症儿童疗育事工经验交流会,并邀请专家进行培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秘书长傅先伟长老代表基督教全国"两会"参加会议并讲话。在中国基督教  相似文献   

7.
我国智障儿童教育已经受到教育部门的逐渐重视,特殊学校智障儿童美术教育对提高智障儿童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通过对智障儿童的绘画教学,挖掘他们潜在的绘画潜能。重点论述智障儿童美术教育所具有的补偿教育作用和非智力因素等自身的特点,进一步阐了智障儿童绘画才能的挖掘与培养策略,最后得出完善的智障儿童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可以大大促进绘画教学水平提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民国辅仁大学"艺人之家"艺术团体绘制了大量"中国化"的天主教绘画作品。在绘画中,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与圣经题材相结合,这种绘画形式造就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新尝试。本文以该艺术团成员所绘制的《圣母像》系列绘画为例,从艺术作品的文本分析、文化解读、中西绘画对比、艺术批评等多角度对《圣母像》系列作品的中国化形式进行分析,用绘画语言和艺术表现的形式来呈现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存在的张力。通过重构画家的创作语境,以揭示基督教艺术中国化的诠释难点在于两种文化语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三个部分对克里斯托弗·内文森与奥托·迪克斯的绘画艺术进行比较研究:第一部分立足二者艺术背景,研究其艺术历程;第二部分对二者绘画中的战后生活作品内容进行剖析,着重阐释其艺术特色并试图探索绘画技艺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第三部分通过二者作品的比较,更深入了解在战后生活题材上两者绘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通过对二者及其绘画作品的比较分析,以期达到对战后生活题材的绘画作品的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这一概念的提出,大约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中国画是相对于西洋绘画在绘画风格、风貌以及艺术精神上所作出的一个界定。其表现内容、语言形式、审美精神等,都是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是最具东方审美特征与艺术趣味的最高代表和艺术典范,在世界艺术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文章是通过对中国画传统绘画中的语言——线与形进行梳理,辅助以具体作品分析,并结合吴剑珊老师的绘画作品展开分析与探究。通过对中国画绘画语言线与形的艺术表现语言的具体探究,集中从吴剑珊老师绘画作品的三个系列进行赏析。通过对老师作品的赏析发现在创作过程中除了以线造型之外,还利用了当代对线的表现方法,学会用线性语言表达画面效果,使其画面更具艺术的魅力与感召力。这些在画面中的艺术语言的表达,对笔者的创作具有启发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毛焰是中国当代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绘画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用极具辨识度的绘画风格刻画着当代人类共性的精神世界。毛焰凭借着独特的绘画语言与观念,在众多当代艺术家中独树一帜,其绘画作品受到了世人的瞩目。以毛焰的艺术经历为客观依据,从其在不同阶段的绘画观念角度出发,通过对毛焰在不同时期艺术环境下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探究其绘画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2017年3月,"关于爱的‘情书’——潘玉良的绘画世界"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出。文章以展览作品为依据,从潘玉良艺术实践及其所处现实社会关系的角度对其绘画风格和表现语言进行赏析与探讨,解读其个性图式形成的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13.
捷克首都布拉格的犹太人博物馆收藏和展出着一批被誉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的儿童绘画作品,它们是"二战"时期特莱津集中营中一群孩子遗存的画作,透过《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一书对这批作品背后的故事的介绍,可以了解到特莱津集中营中的艺术教育者在恶劣的环境下对孩子们开展的美术教育,其中透露出的儿童美术教育观至今仍然值得我们重视,也会让所有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者从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丹麦画家哈莫修依的绘画是一种具有深度的、精神表现性的具象绘画,具有内敛而低调的绘画艺术气质。光线、线条是他在创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其艺术气质具有一种近似于"哀而不伤"的平静格调。他极少公开发表有关绘画方面的言论,去世前销毁了大部分信件和文字资料,有关哈莫修依绘画艺术的研究只能通过他留存下来的以室内题材为主的绘画作品来开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阿梅代奥·莫迪里阿尼的身世背景以及绘画生涯进行叙述,从而对其作品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从莫迪里阿尼的绘画中寻找艺术美学,从他的绘画手法找寻生命真谛,借助他人的赏析评论对其绘画艺术进行概括,为今后的绘画艺术作品赏析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6.
傅效明,1956年生,大连人,祖籍山东省平度,1988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绘画系,曾任教于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现为专职画家。他曾强调艺术的社会书写,曾热衷于前卫艺术,2003年回归绘画。作品曾参加中法当代艺术交流展。作品形式上不囿于古代或当代、国画、油画乃至综合材料。曾有评论"其各种技法自如娴熟如变色龙,能游走于古代的水墨和当代艺术之中"。他热衷作品背后的精神属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美术史中,"海派"诸家的绘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扬州八怪"的影响,一变传统文人笔下的雅人高致与不食人间烟火,作品立意由出世而入世,艺术趣味由尚雅转向雅俗共赏,艺术形式由文人的孤芳自赏变为多姿多彩,表现出个性鲜明的艺术风貌和充满生机的时代气息。其中,"四任"之一的任熊,以其丰富的绘画题材和多变的艺术风格成为近代绘画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本文即从任熊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各个方面简析其艺术及影响,力求从整体上对其绘画有相对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天主教绘画主要以辅仁大学"艺人之家"艺术团体所绘制的一批福音作品为代表。本文以辅仁大学"艺人之家"成员所绘制的《预告耶稣的诞生》绘画为例,从文本解读、艺术风格分析、中西绘画技法对比等多角度予以诠释,阐明民国天主教绘画在"中国化"方面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并从艺术评价角度分析艺术家在绘画中对天主教"中国化"的理解;试图去呈现在天主教艺术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碰撞和存在的张力。  相似文献   

19.
李可染先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画家,其绘画作品对后世的意义,可以从其笔墨、构图等几个方面论述,但是从审美层面上研究其绘画艺术,则不能忽视其作品的境界。他的山水画是一种壮美,表现祖国山河的博大、崇高、雄浑。是"为祖国山河立传"的一种具体的表现,正是这种追求,使得李可染最终确立其独树一帜的中国山水画。  相似文献   

20.
青年画家牛文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对中国古代传统的"盆景"绘画样式进行新的艺术语言表现。"盆景式"的绘画样式发展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其发展的脉络及流变来看,在绘画中基本是以贡奉、点景为主,通过对这种图式的梳理与溯源,可使观者更为清楚地理解"盆景式"绘画,也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牛文娟作品中所表现的这种独特的绘图样式及所倡导的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